一种双开子母原木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5162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双开子母原木门,包括上门框、下门框、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子门、母门和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母门上的直套筒,设置在所述直套筒一侧的横套筒,与所述上门框嵌合固定的固定柱,与所述固定柱的下表面相接触的伸缩弹簧,与所述固定柱嵌合固定的限位把手;操作者只需要往下拉动限位把手,就使得固定柱不再与上门框进行嵌合,从而快速安全的打开母门,操作者只需要往下拉动限位把手,然后把母门推到位,然后放开限位把手,固定柱就会在伸缩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嵌入上门框内,从而快速安全的关闭母门,因此,本双开子母原木门具有操作安全性高和操作方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开子母原木门
本技术涉及木门
,具体涉及一种双开子母原木门。
技术介绍
子母门一般在门洞宽度较大时,为了门整体的美观,门扇设计成一大一小的子母形式,同时也减少了门扇的占地空间。现有的双开子母原木门,母门通常是借助上端的门闩来进行限位固定,需要打开母门时,先将门闩打开,关闭母门时,将门闩插上,因为该门闩设置在母门的上端,所以操作者需要抬高双手进行操作,如果身高不够,还需要借助凳子等工具才能完成操作,对老人和未成年人而言,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操作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安全性高的、操作方便的双开子母原木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开子母原木门,包括上门框,设置在所述上门框下方的下门框,设置在所述上门框和下门框之间的、位于所述上门框一侧的第一边框,设置在所述上门框和下门框之间的、位于所述上门框另一侧的第二边框,设置在所述上门框和下门框之间的、与所述第一边框铰接固定的子门,设置在所述上门框和下门框之间的、与所述第二边框铰接固定的母门,设置在所述母门上的、与所述上门框嵌合固定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母门上的直套筒,设置在所述直套筒一侧的、与所述直套筒内部连通的,且与所述直套筒垂直的横套筒,设置在所述直套筒内部的、与所述上门框嵌合固定的固定柱,设置在所述直套筒内部的、与所述固定柱的下表面相接触的伸缩弹簧,设置在所述横套筒内部的、与所述固定柱嵌合固定的、用于拉动所述固定柱上升或下降的限位把手;所述限位机构位于屋内,所述限位把手由外至内通过横套筒与固定柱嵌合固定;所述限位把手与母门之间为平行关系,避免所述限位把手的柄端朝向屋内,避免屋内的人因撞上限位把手而出现受伤;所述直套筒的上端为开口端,所述直套筒的下端为封闭端;所述横套筒的左右两端均为开口设置;所述限位把手的长度大于横套筒的长度,操作者可以通过握住所述限位把手露在横套筒外部的一端移动限位把手;所述限位把手的外径小于横套筒的内径,使得所述限位把手在横套筒内进行上下移动,从而使得固定柱的上端能嵌入或离开上门框的内部。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柱的上端为圆台形设置,有利于所述固定柱由下至上嵌入上门框的内部。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柱上设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把手通过限位孔与固定柱嵌合固定。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把手朝向限位孔的一端为圆台形设置,有利于所述限位把手由外至内嵌入限位孔。作为优选,所述上门框的下表面往上凹陷设置有与所述固定柱对应嵌合的固定槽,所述上门框的厚度大于母门的厚度,所述固定槽位于母门的屋内侧。作为优选,所述子门通过两个第一合页与第一边框铰接固定。作为优选,所述母门通过两个第二合页与第二边框铰接固定。本技术技术效果主要体现:操作者只需要往下拉动限位把手,就使得固定柱不再与上门框进行嵌合,从而快速安全的打开母门,操作者只需要往下拉动限位把手,然后把母门推到位,然后放开限位把手,固定柱就会在伸缩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嵌入上门框内,从而快速安全的关闭母门,因此,本双开子母原木门具有操作安全性高和操作方便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双开子母原木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限位机构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图3的A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3的效果图;图6为图3的固定柱与限位把手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技术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间”、“上”、“下”、“顶部”、“右侧”、“左端”、“上方”、“背面”、“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另,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如未特别说明部件之间的连接或固定方式,其连接或固定方式均可为通过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螺栓固定或钉销固定,或销轴连接等方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在详述。一种双开子母原木门,如图1-2所示,包括上门框1,设置在所述上门框1下方的下门框2,设置在所述上门框1和下门框2之间的、位于所述上门框1一侧的第一边框3,设置在所述上门框1和下门框2之间的、位于所述上门框1另一侧的第二边框4,设置在所述上门框1和下门框2之间的、与所述第一边框3铰接固定的子门5,设置在所述上门框1和下门框2之间的、与所述第二边框4铰接固定的母门6,设置在所述母门6上的、与所述上门框1嵌合固定的限位机构7。所述上门框1的下表面往上凹陷设置有与所述固定柱73对应嵌合的固定槽11,所述上门框1的厚度大于母门6的厚度,所述固定槽11位于母门6的屋内侧;所述横套筒72的内径大于固定槽11的深度。所述子门5通过两个第一合页51与第一边框铰3接固定。所述母门6通过两个第二合页61与第二边框4铰接固定。如图3-6所示,所述限位机构7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母门6上的直套筒71,设置在所述直套筒71一侧的、与所述直套筒71内部连通的,且与所述直套筒71垂直的横套筒72,设置在所述直套筒71内部的、与所述上门框1嵌合固定的固定柱73,设置在所述直套筒71内部的、与所述固定柱73的下表面相接触的伸缩弹簧74,设置在所述横套筒72内部的、与所述固定柱73嵌合固定的、用于拉动所述固定柱73上升或下降的限位把手75;所述限位机构7位于屋内,所述限位把手75由外至内通过横套筒72与固定柱73嵌合固定,所述限位把手75与母门6之间为平行关系,避免所述限位把手75的柄端朝向屋内,避免屋内的人因撞上限位把手75而出现受伤,所述直套筒71的上端为开口端,所述直套筒71的下端为封闭端;所述横套筒72的左右两端均为开口设置;所述限位把手75的长度大于横套筒72的长度,操作者可以通过握住露在横套筒72外部的一端移动限位把手75;所述限位把手75的外径小于横套筒72的内径,使得所述限位把手75可在横套筒72内进行上下移动,从而使得固定柱72能嵌入或离开上门框1的内部。所述固定柱73的上端为圆台形设置,有利于所述固定柱73由下至上嵌入上门框1的内部。所述固定柱73上设置有限位孔731,所述限位把手75通过限位孔731与固定柱73嵌合固定。所述限位把手75朝向限位孔的731一端为圆台形设置,有利于所述限位把手75由外至内嵌入限位孔731。本技术技术效果主要体现:操作者只需要往下拉动限位把手,就使得固定柱不再与上门框进行嵌合,从而快速安全的打开母门,操作者只需要往下拉动限位把手,然后把母门推到位,然后放开限位把手,固定柱就会在伸缩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嵌入上门框内,从而快速安全的关闭母门,因此,本双开子母原木门具有操作安全性高和操作方便的优点。当然,以上只是本技术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技术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开子母原木门,包括上门框,设置在所述上门框下方的下门框,设置在所述上门框和下门框之间的、位于所述上门框一侧的第一边框,设置在所述上门框和下门框之间的、位于所述上门框另一侧的第二边框,设置在所述上门框和下门框之间的、与所述第一边框铰接固定的子门,设置在所述上门框和下门框之间的、与所述第二边框铰接固定的母门,设置在所述母门上的、与所述上门框嵌合固定的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母门上的直套筒,设置在所述直套筒一侧的、与所述直套筒内部连通的横套筒,设置在所述直套筒内部的、与所述上门框嵌合固定的固定柱,设置在所述直套筒内部的、与所述固定柱的下表面相接触的伸缩弹簧,设置在所述横套筒内部的、与所述固定柱嵌合固定的限位把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开子母原木门,包括上门框,设置在所述上门框下方的下门框,设置在所述上门框和下门框之间的、位于所述上门框一侧的第一边框,设置在所述上门框和下门框之间的、位于所述上门框另一侧的第二边框,设置在所述上门框和下门框之间的、与所述第一边框铰接固定的子门,设置在所述上门框和下门框之间的、与所述第二边框铰接固定的母门,设置在所述母门上的、与所述上门框嵌合固定的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母门上的直套筒,设置在所述直套筒一侧的、与所述直套筒内部连通的横套筒,设置在所述直套筒内部的、与所述上门框嵌合固定的固定柱,设置在所述直套筒内部的、与所述固定柱的下表面相接触的伸缩弹簧,设置在所述横套筒内部的、与所述固定柱嵌合固定的限位把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宪洪洪卓彬
申请(专利权)人:清远市龙泳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