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衣机主机的吹风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34885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于提供一种晾衣机主机的吹风循环系统,此种吹风循环系统结构简单,且出风均匀。包括晾衣机壳体、风轮、安装板、舌板以及驱动机构,所述风轮位于晾衣机壳体内侧的上部,风轮的两端均设置有转轴,转轴的外端与安装板可转动连接,安装板固定在晾衣机壳体内部,驱动机构固定在安装板上,且驱动机构的输出轴与风轮连接,风轮的叶片与晾衣机壳体的侧壁之间构成一横截面为喇叭形的甩风通道,甩风通道的小端为进风端,甩风通道的大端为出风端,在甩风通道小端的晾衣机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在甩风通道大端的晾衣机壳体上开设有出风口,出风口内设置有能够来回摆动的摆页,舌板位于甩风通道大端靠近风轮一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晾衣机主机的吹风循环系统
本技术涉及晾衣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晾衣机主机的吹风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电动晾衣机作为智能家居产品中重要的一员,已经普及到了千家万户。电动晾衣机作为日用化智能产品,目前市面上各种不同品牌档次的有很多,功能大致包括上升、下降、遇阻、照明、消毒、风干烘干、智能互联等功能,产品功能趋于完善。但是目前的晾衣机在使用吹风功能时,都是直直的向下吹风,但是衣杆上的衣服有些是晾在两边的,这使得衣物吹风不均匀,无法得到高效的风干,同时现有结构中吹风循环系统受限于风机整体结构,固定位置,出风口的位置,导致吹风作用无法全面的作用到衣杆下方所挂衣物上,吹风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对此,本技术旨在于提供一种晾衣机主机的吹风循环系统,此种吹风循环系统结构简单,且出风均匀,充分保证使用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晾衣机主机的吹风循环系统,包括晾衣机壳体、风轮、安装板、舌板以及驱动机构,所述风轮位于晾衣机壳体内侧的上部,风轮的两端均设置有转轴,转轴的外端与安装板可转动连接,安装板固定在晾衣机壳体内部,所述驱动机构固定在安装板上,且驱动机构的输出轴与风轮连接,所述风轮的叶片与晾衣机壳体的侧壁之间构成一横截面为喇叭形的甩风通道,甩风通道的小端为进风端,甩风通道的大端为出风端,在所述甩风通道小端的晾衣机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在所述甩风通道大端的晾衣机壳体上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内设置有能够来回摆动的摆页,所述舌板位于甩风通道大端靠近风轮一侧,舌板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板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将吹风循环系统的结构进行改进,将晾衣机壳体的侧壁利用起来,通过风轮的叶片与晾衣机壳体的侧壁构成一个甩风通道,通过甩风通道将空气进行压缩,并通过甩风通道下端的出风口向下排出,结构简单,且在出风口内设置有能够来回摆动的摆页,这样的设计不仅吹风循环系统的结构更加简化,并且,出风均匀,保证产品的使用效果。作为改进,晾衣机壳体的侧壁为向外凸出的圆弧状结构,这样,圆弧状结构的设计能便于空气的压缩和传导,相比于直板状结构风的传导方向更加准确。作为改进,摆页包括导风片和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固定在出风口的左右两端,所述导风片的左右两端铰接在安装座上,导风片的下端从出风口伸出,且在所述安装座上还设置有能够驱动导风片摆动的摆页电机,这样,通过摆页电机驱动导风片转动,从而实现导风片的来回摆动,使吹风循环系统的吹风更加均匀。作为改进,驱动机构为驱动电机。作为改进,叶片与晾衣机壳体的侧壁之间间距为2-8厘米。作为改进,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分别左右对称设置在晾衣机壳体上表面的左右两侧。作为改进,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分别左右对称设置在晾衣机壳体下表面的左右两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晾衣机主机的吹风循环系统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晾衣机主机的吹风循环系统的后视图。图3为图2中A-A方向上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晾衣机主机的吹风循环系统风流动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1、晾衣机壳体,2、风轮,3、安装板,4、甩风通道,5、进风口,6、出风口,7、导风片,8、安装座,9、舌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一种晾衣机主机的吹风循环系统,包括晾衣机壳体1、风轮2、安装板3、舌板9以及驱动机构,所述风轮2位于晾衣机壳体1内侧的上部,风轮2的两端均设置有转轴,转轴的外端与安装板3可转动连接,安装板3固定在晾衣机壳体1内部,所述驱动机构固定在安装板3上,且驱动机构的输出轴与风轮2连接,所述风轮2的叶片与晾衣机壳体1的侧壁之间构成一横截面为喇叭形的甩风通道4,甩风通道4的小端为进风端,甩风通道4的大端为出风端,在所述甩风通道4小端的晾衣机壳体1上开设有进风口5,在所述甩风通道4大端的晾衣机壳体1上开设有出风口6,所述出风口6内设置有能够来回摆动的摆页,所述舌板9位于甩风通道4大端靠近风轮2一侧,舌板9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板3固定连接。本技术将吹风循环系统的结构进行改进,将晾衣机壳体1的侧壁利用起来,通过风轮2的叶片与晾衣机壳体1的侧壁构成一个甩风通道4,通过甩风通道4将空气进行压缩,并通过甩风通道4下端的出风口6向下排出,结构简单,且在出风口6内设置有能够来回摆动的摆页,这样的设计不仅吹风循环系统的结构更加简化,并且,出风均匀,能够吹到晾衣机正下方及两侧的衣物,保证产品的使用效果,同时也相应简化了晾衣机内部的结构,更利于其他部件的布局。本实施例中,具体在使用过程中,出风口6向下出风,由于空气产生加速流动,同时会带动晾衣机壳体1外侧的空气也向下流动,增加了风量也增加了风的流动速度,从而加速衣物上水份的流失,并且,此时由于晾衣机壳体1下部的风压小于两侧的风压,因而一部分的风会往晾衣机壳体1的下部运动,并通过进风口5回到晾衣机壳体1内,从而产生循环。本实施例中,晾衣机壳体1的侧壁为向外凸出的圆弧状结构,这样,圆弧状结构的设计能便于空气的压缩和传导,相比于直板状结构风的传导方向更加准确。本实施例中,摆页包括导风片7和安装座8,所述安装座8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固定在出风口6的左右两端,所述导风片7的左右两端铰接在安装座8上,导风片7的下端从出风口6伸出,且在所述安装座8上还设置有能够驱动导风片7摆动的摆页电机,这样,通过摆页电机驱动导风片7转动,从而实现导风片7的来回摆动,使吹风循环系统的吹风更加均匀。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片7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在导风片7的内侧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上开设有连接孔,连接孔内穿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一端与安装座8可转动连接,连接轴的另一端穿过安装座8后与摆页电机连接,摆页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齿轮,连接轴上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啮合。本实施例中,所述风轮2的下方设置有挡风板,挡风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晾衣机壳体1的顶部和底部连接,所述风轮2、进风口5、出风口6均位于挡风板的外侧,所述安装板3的内端与挡风板相抵靠,这样,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腔体,减少漏风,提高利用率。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为驱动电机。本实施例中,叶片与晾衣机壳体1的侧壁之间间距为2-8厘米。本实施例中,进风口5的数量为多个,分别左右对称设置在晾衣机壳体1上表面的左右两侧。本实施例中,出风口6的数量为多个,分别左右对称设置在晾衣机壳体1下表面的左右两侧。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3和安装座8均为片状结构,通过螺丝固定在晾衣机壳体1上。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晾衣机主机的吹风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晾衣机壳体、风轮、安装板、舌板以及驱动机构,所述风轮位于晾衣机壳体内侧的上部,风轮的两端均设置有转轴,转轴的外端与安装板可转动连接,安装板固定在晾衣机壳体内部,所述驱动机构固定在安装板上,且驱动机构的输出轴与风轮连接,所述风轮的叶片与晾衣机壳体的侧壁之间构成一横截面为喇叭形的甩风通道,甩风通道的小端为进风端,甩风通道的大端为出风端,在所述甩风通道小端的晾衣机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在所述甩风通道大端的晾衣机壳体上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内设置有能够来回摆动的摆页,所述舌板位于甩风通道大端靠近风轮一侧,舌板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板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晾衣机主机的吹风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晾衣机壳体、风轮、安装板、舌板以及驱动机构,所述风轮位于晾衣机壳体内侧的上部,风轮的两端均设置有转轴,转轴的外端与安装板可转动连接,安装板固定在晾衣机壳体内部,所述驱动机构固定在安装板上,且驱动机构的输出轴与风轮连接,所述风轮的叶片与晾衣机壳体的侧壁之间构成一横截面为喇叭形的甩风通道,甩风通道的小端为进风端,甩风通道的大端为出风端,在所述甩风通道小端的晾衣机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在所述甩风通道大端的晾衣机壳体上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内设置有能够来回摆动的摆页,所述舌板位于甩风通道大端靠近风轮一侧,舌板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板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晾衣机主机的吹风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晾衣机壳体的侧壁为向外凸出的圆弧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晾衣机主机的吹风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亭戴朝波贺鸣峰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市太太乐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