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量化半挂车车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4389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轻量化半挂车车厢,包含厢体、设置在厢体下部的两条车厢纵梁、设置在两条车厢纵梁下部的两条行走机构纵梁、设置在两条车厢纵梁之间的若干条车厢横梁、设置在两条行走机构纵梁之间的若干条行走机构横梁以及设置在厢体左右两侧的若干对车厢边支撑,其设计特点是:两条行走机构纵梁位于两侧轮胎之间,两条车厢纵梁位于两侧轮胎上方,两条车厢纵梁之间的间距大于两条行走机构纵梁之间的间距;车厢纵梁与行走机构纵梁相连,行走机构纵梁与底盘悬架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有:输送带宽度不受轮胎内侧宽度限制;行走机构纵梁无需打断,车厢整体受力状况更好;能较好抑制车厢的涨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轻量化半挂车车厢
本技术涉及半挂车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轻量化半挂车车厢。
技术介绍
现有半挂车的车厢纵梁内宽和行走机构纵梁内宽大都数采取等宽设置,由于输送带是设置在两车厢纵梁之间的,而行走机构纵梁是位于两侧轮胎之间的,这就导致了行走机构纵梁的内宽直接限制了输送带,进而导致半挂车的运载能力受限,不能满足更大运载量需求。另外,目前市场上的大都数汽车生产厂家所生产的半挂车,其车厢纵梁通常是直接落在过桥梁上的,车厢及货物的重量是通过过桥梁传递至底盘悬架的;通常三轴半挂车需设置四根过桥梁,即在每个悬架支架处设置一根过桥梁,然后再在过桥梁之间通过纵梁连接在一起,在这种方案中纵梁是打断的,导致车厢的整体受力状况比较差,特别是连接部位,受力比较薄弱。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体受力状态好且输送带宽度不受轮胎内侧宽度限制的轻量化半挂车车厢。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轻量化半挂车车厢,包含厢体、设置在厢体下部的两条左右对称的车厢纵梁以及设置在两条车厢纵梁之间的若干条车厢横梁,还包含设置在两条车厢纵梁下部的两条左右对称的行走机构纵梁、设置在两条行走机构纵梁之间的若干条行走机构横梁以及设置在厢体左右两侧的若干对第一车厢边支撑和若干对第二车厢边支撑;其中,每条所述车厢纵梁的上部对应与同侧设置的一个厢体侧板相连,下部对应与同侧设置的一条行走机构纵梁相连;每条所述行走机构纵梁的上部对应与同侧设置的一条车厢纵梁相连,下部对应与同侧设置的悬架相连;所述的若干条车厢横梁呈水平间隔设置在两条左右对称的车厢纵梁之间;所述的若干条行走机构横梁呈水平间隔设置在两条左右对称的行走机构纵梁之间;所述的若干对第一车厢边支撑呈倾斜间隔对称分设在所述厢体靠近半挂车驾驶室一端的左右两侧,且每对第一车厢边支撑之间均对齐夹设着与一个所述车厢横梁,每对第一车厢边支撑均与被其夹设的一个车厢横梁呈等宽对齐设置;所述的若干对第二车厢边支撑呈倾斜间隔对称分设在所述厢体远离半挂车驾驶室一端的左右两侧,且每对第二车厢边支撑之间均对齐夹设着与一个所述车厢横梁及一个所述行走机构横梁,每对第二车厢边支撑均与被其夹设的一个车厢横梁及一个行走机构横梁呈等宽对齐设置;所述两条车厢纵梁之间的内宽间距D1大于两条行走机构纵梁之间的宽间距D2;装配时,输送带设置在厢体底部且位于两条左右对称的车厢纵梁之间,两条左右对称的行走机构纵梁位于半挂车两侧轮胎之间,两条左右对称的车厢纵梁位于半挂车两侧轮胎上方。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车厢横梁的长度均大于每个所述行走机构横梁的长度。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每条所述车厢纵梁内侧均还设置有一个用于连接并托承所述输送带的输送带托承件。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输送带托承件均包含有一个用于连接车厢纵梁与厢体侧板的L型连梁以及一个用于托承输送带的L型托梁;每个所述L型连梁一端固定在与之相对应的车厢纵梁内侧,另一端分别同与之相对应的厢体侧板及L型托梁相连接固定;每个所述L型托梁一端同与之相对应的L型连梁相连接固定,另一端对应用于托承着输送带的一侧边。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厢体、车厢纵梁、车厢横梁、行走机构纵梁、行走机构横梁、第一车厢边支撑、第二车厢边支撑及输送带托承件均采用轻质高强的钢板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1)车厢横梁、行走机构横梁及车厢边支撑采用等宽对齐设置,使得整个车厢在横截面上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箱形结构,能较好的抑制车厢的涨箱问题;(2)两车厢纵梁的内宽大于两行走机构纵梁的内宽,使得输送带宽度不再受轮胎内宽的限制,可以满足更多规格的运载量车型制作需求;(3)相对于采用过桥梁的车厢结构,本技术车厢结构的无需打断行走机构的纵梁,整体受力状况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其中一个视角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图3为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与底盘悬架连接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车厢纵梁、车厢横梁、行走机构纵梁、行走机构横梁及车厢边支撑与底盘悬架连接侧视图;图6为图4中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厢体;1.1、厢体侧板;2、车厢纵梁;3、行走机构纵梁;4、车厢横梁;5、行走机构横梁;6、第一车厢边支撑;7、第二车厢边支撑;8、输送带托承件;8.1、L型连梁;8.2、L型托梁;9、输送带;10、悬架;11、轮胎。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是如何实施的。参阅图1至图6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轻量化半挂车车厢的实施例,其具体包含厢体1、设置在厢体1下部的两条左右对称的车厢纵梁2、设置在两条车厢纵梁2下部的两条左右对称的行走机构纵梁3、设置在两条车厢纵梁2之间的若干条车厢横梁4、设置在两条行走机构纵梁3之间的若干条行走机构横梁5以及设置在厢体1左右两侧的若干对第一车厢边支撑6和若干对第二车厢边支撑7;其中,为了克服传统采用过桥梁的车厢结构导致需要打断行走机构纵梁,导致整体车厢受力状况欠佳的问题,参阅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采取了将每条车厢纵梁2的上部对应与同侧设置的一个厢体侧板1.1相连,下部对应与同侧设置的一条行走机构纵梁3相连;每条行走机构纵梁3的上部对应与同侧设置的一条车厢纵梁2相连,下部对应与同侧设置的悬架10相连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可以将整个车厢及货物的重量直接通过行走机构纵梁3传递到底盘悬架10上,相对于采用过桥梁车厢结构中的行走机构纵梁,本实例中的行走机构纵梁3是整体株,不需要打断,其整体受力状况更好;其中,为了克服传统半挂车中,因车厢纵梁内宽等于行走机构纵梁内宽,使输送带9的宽度受制于行走机构纵梁内宽,而行走机构纵梁内宽受限于两侧轮胎11内宽度的问题,参阅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采取了将两条行走机构纵梁3设置在半挂车的两侧轮胎11之间,两条车厢纵梁2设置在半挂车的两侧轮胎11上方,且两条车厢纵梁2之间的内宽间距D1设置为大于两条行走机构纵梁3之间的内宽间距D2。其中,为了较好的抑制车厢的涨箱问题,参阅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采取了设置在两条车厢纵梁2之间的若干条车厢横梁4呈水平间隔设置在两条左右对称的车厢纵梁2之间;设置在两条行走机构纵梁3之间的若干条行走机构横梁5呈水平间隔设置在两条左右对称的行走机构纵梁3之间;设置在厢体1的左右两侧的若干对第一车厢边支撑6呈倾斜间隔对称分设在厢体1靠近半挂车驾驶室一端的左右两侧,设置在厢体1的左右两侧的若干对第二车厢边支撑7呈倾斜间隔对称分设在厢体1远离半挂车驾驶室一端的左右两侧,且每对第一车厢边支撑6之间均对应夹设着与一个车厢横梁4,每对第二车厢边支撑7之间均对应夹设着与一个车厢横梁4及一个行走机构横梁5;每对第一车厢边支撑6均与被其夹设的一个车厢横梁4呈等宽对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轻量化半挂车车厢,包含厢体(1)、设置在厢体(1)下部的两条左右对称的车厢纵梁(2)以及设置在两条车厢纵梁(2)之间的若干条车厢横梁(4),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设置在两条车厢纵梁(2)下部的两条左右对称的行走机构纵梁(3)、设置在两条行走机构纵梁(3)之间的若干条行走机构横梁(5)以及设置在厢体(1)左右两侧的若干对第一车厢边支撑(6)和若干对第二车厢边支撑(7);/n其中,每条所述车厢纵梁(2)的上部对应与同侧设置的一个厢体侧板(1.1)相连,下部对应与同侧设置的一条行走机构纵梁(3)相连;/n每条所述行走机构纵梁(3)的上部对应与同侧设置的一条车厢纵梁(2)相连,下部对应与同侧设置的悬架(10)相连;/n所述的若干条车厢横梁(4)呈水平间隔设置在两条左右对称的车厢纵梁(2)之间;/n所述的若干条行走机构横梁(5)呈水平间隔设置在两条左右对称的行走机构纵梁(3)之间;/n所述的若干对第一车厢边支撑(6)呈倾斜间隔对称分设在所述厢体(1)靠近半挂车驾驶室一端的左右两侧,且每对第一车厢边支撑(6)之间均对齐夹设着与一个所述车厢横梁(4),每对第一车厢边支撑(6)均与被其夹设的一个车厢横梁(4)呈等宽对齐设置;/n所述的若干对第二车厢边支撑(7)呈倾斜间隔对称分设在所述厢体(1)远离半挂车驾驶室一端的左右两侧,且每对第二车厢边支撑(7)之间均对齐夹设着与一个所述车厢横梁(4)及一个所述行走机构横梁(5),每对第二车厢边支撑(7)均与被其夹设的一个车厢横梁(4)及一个行走机构横梁(5)呈等宽对齐设置;/n所述两条车厢纵梁(2)之间的内宽间距D1大于两条行走机构纵梁(3)之间的宽间距D2;/n装配时,输送带(9)设置在厢体(1)底部且位于两条左右对称的车厢纵梁(2)之间,两条左右对称的行走机构纵梁(3)位于半挂车两侧轮胎(11)之间,两条左右对称的车厢纵梁(2)位于半挂车两侧轮胎(11)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轻量化半挂车车厢,包含厢体(1)、设置在厢体(1)下部的两条左右对称的车厢纵梁(2)以及设置在两条车厢纵梁(2)之间的若干条车厢横梁(4),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设置在两条车厢纵梁(2)下部的两条左右对称的行走机构纵梁(3)、设置在两条行走机构纵梁(3)之间的若干条行走机构横梁(5)以及设置在厢体(1)左右两侧的若干对第一车厢边支撑(6)和若干对第二车厢边支撑(7);
其中,每条所述车厢纵梁(2)的上部对应与同侧设置的一个厢体侧板(1.1)相连,下部对应与同侧设置的一条行走机构纵梁(3)相连;
每条所述行走机构纵梁(3)的上部对应与同侧设置的一条车厢纵梁(2)相连,下部对应与同侧设置的悬架(10)相连;
所述的若干条车厢横梁(4)呈水平间隔设置在两条左右对称的车厢纵梁(2)之间;
所述的若干条行走机构横梁(5)呈水平间隔设置在两条左右对称的行走机构纵梁(3)之间;
所述的若干对第一车厢边支撑(6)呈倾斜间隔对称分设在所述厢体(1)靠近半挂车驾驶室一端的左右两侧,且每对第一车厢边支撑(6)之间均对齐夹设着与一个所述车厢横梁(4),每对第一车厢边支撑(6)均与被其夹设的一个车厢横梁(4)呈等宽对齐设置;
所述的若干对第二车厢边支撑(7)呈倾斜间隔对称分设在所述厢体(1)远离半挂车驾驶室一端的左右两侧,且每对第二车厢边支撑(7)之间均对齐夹设着与一个所述车厢横梁(4)及一个所述行走机构横梁(5),每对第二车厢边支撑(7)均与被其夹设的一个车厢横梁(4)及一个行走机构横梁(5)呈等宽对齐设置;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桥胡国斌谢周平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汇龙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