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志摩专利>正文

一种多重防护的护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2166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7: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重防护的护腕,包括封边层,封边层的内侧设置有填充层,填充层采用泡沫材质,封边层的内部设置有空气柱,空气柱的内侧设置有中心填充体,封边层的短边两侧均设置有弹力带,弹力带远离封边层的一端设置有固定贴,封边层的顶部依次设置有第一包裹层和第一点塑布,封边层的底部依次设置有第二包裹层和第二点塑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多重防护的护腕,该护腕可以有效解决护腕的使用问题。该护腕得充气柱能在提供稳定性的同时比金属固定允许更大的活动度,穿戴时因为充气柱提供的空间也让整个手套更加透气;另外选择P4U或D3O材料也是为了在平时使用时增加活动度,在收到冲击时提供更强的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重防护的护腕
本技术涉及运动防护用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重防护的护腕。
技术介绍
目前关于护腕的专利有非常多,有的腕带仅仅进行保护固定,有的腕带利用金属进行固定手腕位置的,有的腕带利用气囊进行防冲击的,还有的腕带利用滚珠等减少手部摩擦的。本品采用的D3O材料在平时非常的柔软,如同橡皮泥,但是在收到冲击时就会变得十分坚硬,常用于摩托车或者滑雪的护具上。在现有的护腕的技术条件基础上,大部分护腕的抗冲击能力不足,防摔性和透气性难以兼顾,手部的灵活性会被较大限制,只适用于骑摩托这种较粗大的运动时使用,日常使用场景受限,无法满足现代的使用需求,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多重防护的护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多重防护的护腕,包括封边层,所述封边层的内侧设置有填充层,所述填充层采用泡沫材质,所述封边层的内部设置有空气柱,所述空气柱的内侧设置有中心填充体,所述封边层的短边两侧均设置有弹力带,所述弹力带远离封边层的一端设置有固定贴,所述封边层的顶部依次设置有第一包裹层和第一点塑布,所述封边层的底部依次设置有第二包裹层和第二点塑布,所述第一包裹层和第二包裹层均为尼龙材质,所述第一包裹层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部设置有插片。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弹力带为四个,且呈矩形排列。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填充层、第一包裹层、第一点塑布、第二包裹层和第二点塑布上均开设有大小相同的拇指开口。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心填充体为软质弹性材质,采用P4U或D30中的任意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是一种多重防护的护腕,可以有效解决护腕的使用问题。该护腕得充气柱能在提供稳定性的同时比金属固定允许更大的活动度,穿戴时因为充气柱提供的空间也让整个手套更加透气;另外选择P4U或D3O材料也是为了在平时使用时增加活动度,在收到冲击时提供更强的保护;该护腕可根据不同使用者选配插入铁片,为手掌提供内部支撑力;该护腕的点塑布可为护腕增加摩擦,同时提供摩擦刺激,增加老年人的触觉输入。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拆分图;图3是本技术图2中A处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中:1、封边层;2、空气柱;3、弹力带;4、固定贴;5、填充层;6、中心填充体;7、第一包裹层;8、滑槽;9、第一点塑布;10、第二包裹层;11、第二点塑布;12、拇指开口;13、卡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多重防护的护腕,包括封边层1,封边层1的内侧设置有填充层5,填充层5采用泡沫材质,封边层1的内部设置有空气柱2,空气柱2的内侧设置有中心填充体6,封边层1的短边两侧均设置有弹力带3,弹力带3远离封边层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贴4,封边层1的顶部依次设置有第一包裹层7和第一点塑布9,封边层1的底部依次设置有第二包裹层10和第二点塑布11,第一包裹层7和第二包裹层10均为尼龙材质,第一包裹层7上设置有滑槽8,滑槽8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卡槽13,卡槽13的内部设置有插片。进一步的,弹力带3为四个,且呈矩形排列,弹力带3使该护腕的包裹性更强,固定更牢固。填充层5、第一包裹层7、第一点塑布9、第二包裹层10和第二点塑布11上均开设有大小相同的拇指开口12,拇指开口12便于使用该护腕时,使用者的大拇指伸出。中心填充体6为软质弹性材质,采用P4U或D30中的任意一种,中心填充体6在平时使用时增加活动度,在收到冲击时提供更强的保护。具体的,该护腕的材料选取:中心填充体6采用P4U或D30中的任意一种,采用P4U和D30均非牛顿流体物质,在常态下保持松弛的状态,柔软而具有弹性,一旦遭到剧烈碰撞或冲击的时候,分子间立刻相互锁定,迅速收紧变硬从而消化外力,形成一层防护层,当外力消失后,材料会回复到它最初的松弛软弹状态,中心填充体6在平时使用时增加活动度,在收到冲击时提供更强的保护;该护腕的多重防护过程:作为第一重防护,跌倒时手部最常见的着地姿势是背伸,少数是掌屈。当以背伸位着地时位于手掌部位的空气柱2将会首先接触地面,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并联合手腕背侧的两条空气柱2一起起到固定手腕的作用,因为空气柱2分散在整个护具中,包绕着手腕的腹侧和背侧,所以可以使手掌所受冲击力经空气柱2传递至整个护具,将其分散至整个腕保护器覆盖范围内,从而减少经骨骼所传递的力量,保护最为脆弱的挠骨远端免遭骨折或减轻骨折程度。作为第二重防护,当空气柱2形变到达一定程度时,中心填充体6接触地面并吸收绝大部分的冲击力,并保证桡骨远侧在手臂位置的固定,从而减少骨折发生的概率;该护腕可根据不同使用者选配插入铁片,为手掌提供内部支撑力;该护腕的使用过程:使用者将手平放在第一点塑布9的顶部,再通过包裹的方式,将该护腕包裹于手部,同时将大拇指从拇指开口12处伸出,最后通过弹力带3和固定贴4固定在该护腕的最外层上,此时第一点塑布9作为使用时贴紧使用者表皮的,第一点塑布9可为使用者提供摩擦刺激,可增强触觉输入,同时,第二点塑布11作为使用时的最外层,可增加摩擦,便于拿取物体。该护腕可以有效解决护腕的使用问题。该护腕得充气柱能在提供稳定性的同时比金属固定允许更大的活动度,穿戴时因为充气柱提供的空间也让整个手套更加透气;另外选择P4U或D3O材料也是为了在平时使用时增加活动度,在收到冲击时提供更强的保护;该护腕可根据不同使用者选配插入铁片,为手掌提供内部支撑力;该护腕的点塑布可为护腕增加摩擦,同时提供摩擦刺激,增加老年人的触觉输入。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重防护的护腕,包括封边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边层(1)的内侧设置有填充层(5),所述填充层(5)采用泡沫材质,所述封边层(1)的内部设置有空气柱(2),所述空气柱(2)的内侧设置有中心填充体(6),所述封边层(1)的短边两侧均设置有弹力带(3),所述弹力带(3)远离封边层(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贴(4),所述封边层(1)的顶部依次设置有第一包裹层(7)和第一点塑布(9),所述封边层(1)的底部依次设置有第二包裹层(10)和第二点塑布(11),所述第一包裹层(7)和第二包裹层(10)均为尼龙材质,所述第一包裹层(7)上设置有滑槽(8),所述滑槽(8)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卡槽(13),所述卡槽(13)的内部设置有插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重防护的护腕,包括封边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边层(1)的内侧设置有填充层(5),所述填充层(5)采用泡沫材质,所述封边层(1)的内部设置有空气柱(2),所述空气柱(2)的内侧设置有中心填充体(6),所述封边层(1)的短边两侧均设置有弹力带(3),所述弹力带(3)远离封边层(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贴(4),所述封边层(1)的顶部依次设置有第一包裹层(7)和第一点塑布(9),所述封边层(1)的底部依次设置有第二包裹层(10)和第二点塑布(11),所述第一包裹层(7)和第二包裹层(10)均为尼龙材质,所述第一包裹层(7)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摩姜皓腾曾祥刘懿贤何竟
申请(专利权)人:杨志摩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