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体式除颤电极及其应用的除颤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2052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7: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入体式除颤电极,包括基座、转动连接在基座上的电极和滑动连接在基座内的驱动块,所述基座上端设有开口,电极位于开口内,且电极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开口内,电极转动连接的一端设有用于带动电极转动驱动杆;所述驱动块与驱动杆连接;所述基座内设有用于驱动块复位的复位机构;一种除颤仪,包括主机、除颤导管和上述的入体式除颤电极;入体式除颤电极固定在除颤导管的前端,除颤导管的后端与主机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使用时该电极通过导管直接从进入胸腔,电极可与心脏外壁直接贴合,故操作简便,不需要对血管进行穿刺,出血点也就较少,相应的并发症也就较少,可将电流直接作用在心脏上,耗电量相对较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入体式除颤电极及其应用的除颤仪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术中伸入人体内对心脏除颤的入体式除颤电极。
技术介绍
除颤(Defibrillation),是利用医疗器械或特定药品终止心室纤维性颤动的过程。在医学上,“除颤”一词通常特指用除颤器以对心脏放电的方式终止心房颤动的操作。除颤根据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三类:1、电除颤——通过除颤器放电除颤;2、药物除颤——通过注射药物影响心脏电活动除颤;3、手法除颤——心前区叩击。而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电除颤,电除颤是通过向心脏施加电荷以终止心律不齐并使得心脏的正常电刺激能够自发恢复来治疗各种心律不齐。目前我国心脏外科的年手术量已经超过了20余万台,但由于心脏外科手术风险相对较大,死亡率高,微创心脏手术的发展较其他外科明显偏晚。但近几年,微创心脏手术实现了大幅增长,包括胸腔镜心脏手术、机器人心脏手术、小切口心脏手术等,不仅手术病种涵盖了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脏肿瘤、心房颤动、冠状动脉搭桥术等绝大多数心脏疾病,而且年手术量超过了5万余例,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因此微创心脏手术必然是心脏外科发展的主流方向。尽管微创心脏手术发展迅速,但仍面临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无法进行有效的心内除颤就是重要的一项。体外循环中在开放主动脉阻断后心脏从停跳转为复跳的过程中,经常要经历室颤这个环节,此时需要进行除颤以恢复窦性心律。传统的心脏手术基本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切口长约25cm左右,心脏暴露完全,使用常规的心内除颤电极能进行有效的心内除颤。但微创心脏手术仅需要做2-3个长约1-3cm切口,无法置入常规的心脏除颤电极进行除颤。目前国内外尚无应用于微创心脏手术的入体式除颤电极,仅能使用体外除颤器电极片贴于胸壁进行除颤,心内除颤仅需要20J电流,但心外除颤却需要200J进行除颤,不仅除颤效果不佳,而且明显增加了除颤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研发一种新型的入体式微创心脏手术用除颤电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较简便、耗电量较小及可减少并发症的入体式除颤电极。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入体式除颤电极,包括基座、转动连接在基座上的电极和滑动连接在基座内的驱动块,所述基座上端设有开口,电极位于开口内,且电极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开口内,电极转动连接的一端设有用于带动电极转动驱动杆;所述驱动块与驱动杆连接,用于驱动驱动杆转动;所述基座内设有用于驱动块复位的复位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由于使用时该电极通过导管直接从进入胸腔,贴合位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到位置后,通过拉绳使得电极可以从基座中伸出,进而使得电极与心脏外壁直接贴合,故不需要通过静脉进入到心脏内进行除颤,操作简便,由于不需要对血管进行穿刺,出血点较小,相应的并发症也就较少,而电极直接与心脏贴合后,可将电流直接作用在心脏上,从而需要的电能也就相对较少,耗电量也就随之减少。作为改进,所述电极为片状结构,且电极外周包覆有绝缘层,开口对应的绝缘层处设有电极裸露的电极触口;则这样设置后,电极只有贴合在心脏处导电,可有效地防止电流对胸腔内的其它器脏造成影响,使用安全性较好。作为改进,所述基座内设有用于引导驱动块滑动的导向机构;则导向机构设置后,使得驱动块滑动的方向性更好,防止出现驱动块倾斜而卡主的情况,滑动也就更加稳定性,同时也更容易驱动电极转动。作为改进,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定位块和导向柱,定位块连接在基座内,导向柱与定位块连接,所述驱动块上设有与导向柱配合导向的滑孔;复位机构为弹簧,弹簧套接在导向柱上,弹簧的一端抵在驱动块上,弹簧另一端抵在定位块上;所述定位块的中部设有用于穿驱动绳的通孔;则这样设置后,导向机构更容易注塑成型,弹簧也容易制备,同时也便于驱动块与导向机构的安装,组装效率较高,可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弹簧不需要另外设置配合机构,可减少整体的零部件数量,从而降低成本;。作为改进,则这样设置后,更便于与常用的普通导管组合,不需要定制配合导管,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作为改进,所述电极为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对应的圆心角位于20~40°,对应圆的半径为30~50cm;则这样设置后,使得电极与心脏贴合更加紧密,且贴合面积也相对较大,从而保证电流的刺激效果,还可减少电流通过体液对其它器脏的影响。作为改进,所述驱动杆为导电材料制备,且驱动杆与电极为一体式结构;则这样设置后,驱动杆与电极可以直接冲压成型,生产效率较高,生产成本也就较低。作为改进,所述驱动杆外周包覆有绝缘层;则这样设置后,可以减少从驱动杆处漏电的几率,从而提高使用的安全性。作为改进,所述驱动块包括滑块和推拉杆,滑块滑动配合在基座内,滑动近驱动杆的一端设有连接块,连接块与推拉杆连接,推拉杆与驱动杆配合;则这种结构的驱动块,结构简单,零件相对较少,且装配也较方便,装配后使用稳定性也较好,从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作为改进,所述连接块和推拉杆均为两个,两个连接块平行设置,两个推拉杆也平行设置,两个推拉杆连接在两个连接块之间;所述驱动杆的自由端位于两个推拉杆之间;则这样设置后,驱动杆与推拉杆之间不需连接机构,可减少零部件,同时安装也较简便,不需要工具,安装效率较高,从而可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一种除颤仪,包括主机、除颤导管和上述所述的入体式除颤电极;入体式除颤电极固定在除颤导管的前端,除颤导管的后端与主机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由于使用时,由除颤导管将该入体式除颤电极从切口伸入到胸腔中,到达目标位置后,通过除颤导管上操作把手将拉绳拉动使得电极可以从基座中伸出并与心脏外壁直接贴合,故可直接通过微创心脏手术的切口进入到胸腔中,且直接贴合心脏除颤,可将电流直接作用在心脏上,从而需要的电能也就相对较少,耗电量较小,并且不需要通过静脉进入到心脏内进行除颤,操作简便,也不需要对血管进行穿刺,出血点较小,相应的并发症也就较少。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图1为本专利技术入体式除颤电极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入体式除颤电极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入体式除颤电极实施例二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入体式除颤电极实施例二复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入体式除颤电极实施例二导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入体式除颤电极实施例二电极伸出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除颤仪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1、基座,2、电极,3、驱动块,4、开口,5、驱动杆,6、内凹,7、绝缘层,8、定位块,9、导向柱,10、滑孔,11、弹簧,12、滑块,13、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入体式除颤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转动连接在基座(1)上的电极(2)和滑动连接在基座(1)内的驱动块(3),所述基座(1)上端设有开口(4),电极(2)位于开口(4)内,且电极(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开口(4)内,电极(2)转动连接的一端设有用于带动电极(2)转动驱动杆(5);所述驱动块(3)与驱动杆(5)连接,用于驱动驱动杆(5)转动;所述基座(1)内设有用于驱动块(3)复位的复位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入体式除颤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转动连接在基座(1)上的电极(2)和滑动连接在基座(1)内的驱动块(3),所述基座(1)上端设有开口(4),电极(2)位于开口(4)内,且电极(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开口(4)内,电极(2)转动连接的一端设有用于带动电极(2)转动驱动杆(5);所述驱动块(3)与驱动杆(5)连接,用于驱动驱动杆(5)转动;所述基座(1)内设有用于驱动块(3)复位的复位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体式除颤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2)为片状结构,且电极(2)外周包覆有绝缘层(7),开口(4)对应的绝缘层(7)处设有电极(2)裸露的电极(2)触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体式除颤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内设有用于引导驱动块(3)滑动的导向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入体式除颤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定位块(8)和导向柱(9),定位块(8)连接在基座(1)内,导向柱(9)与定位块(8)连接,所述驱动块(3)上设有与导向柱(9)配合导向的滑孔(10);复位机构为弹簧(11),弹簧(11)套接在导向柱(9)上,弹簧(11)的一端抵在驱动块(3)上,弹簧(11)另一端抵在定位块(8)上;所述定位块(8)的中部设有用于拉绳穿过的通孔(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国栋陈航潘巧玲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