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式林木育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1955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式林木育苗装置,包括育苗池、轨道、育苗框和育苗容器;所述育苗池为内部中空上方敞开的可储水的长方体形池子;所述育苗池内铺设双排并列的轨道;所述育苗框底部为双层不锈钢网;所述育苗框底部设有成对的连接杆,成对的连接杆之间设有穿过滚轮的转轴;所述滚轮与轨道配合,在轨道上滚动;所述育苗容器设置于育苗框内;所述育苗池的两侧均成对设置不同高度的排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少了人工搬运,省时省力;育苗框放置于有水层的育苗池内,能够长期供给植物生长所需水分,有利于苗木的生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式林木育苗装置
本技术属于植物栽培
,涉及一种轨道式林木育苗装置。
技术介绍
容器育苗可使树木幼苗在生长发育时期获得较佳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在起苗和栽种过程中根系受损伤少、缓苗期短、发芽快、生长旺盛,因此受到广泛的应用。但现有的育苗容器存在一些问题:一、对各育苗容器的水分控制通常只能依靠人工经验判断,一旦出现操作失误,容易造成苗木根系缺水,不利于苗木的生长;二、每次喷灌及施液肥后,多余的水分由育苗容器的通孔流出,并不进行再次利用,严重浪费了水资源,且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三、经常浇喷水、施肥更是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育苗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长时间供给植物生长所需水分或营养,节约水资源,有效降低育苗劳力成本的轨道式林木育苗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轨道式林木育苗装置,包括育苗池、轨道、育苗框和育苗容器;所述的育苗池为内部中空上方敞开的可储水的长方体形池子;所述的育苗池内铺设双排并列的轨道;所述的育苗框底部为双层不锈钢网;所述的育苗框底部设有成对的连接杆,成对的连接杆之间设有穿过滚轮的转轴;所述的滚轮与轨道配合,在轨道上滚动;所述的育苗容器设置于育苗框内;所述的育苗池的两侧均成对设置不同高度的排水口,其中最底层排水口设于育苗池的最底部,由下至上的第二层排水口的高度高于轨道且低于育苗框底部的高度,最高层排水口的高度高于育苗框内双层不锈钢网的高度。由下至上的第二层排水口和最高层排水口之间还设有其他高度的排水口。作为进一步技术改进,以上所述的双层不锈钢网的网孔大小不同,上层不锈钢网的孔径为2-3mm,下层不锈钢网的孔径为10-12mm。下层不锈钢网起支撑作用,上层不锈钢网防止漏沙。作为进一步技术改进,以上所述的育苗容器为PVC水管切割而成的圆筒;所述的育苗容器内设有十字型分离器;所述的十字型分离器是由两个门型框架交叉连接而成。圆筒状的育苗容器底部开口,有利于苗木根系发育,促进须根生成,减少窝根现象发生;育苗容器内中设置十字型分离器,十字型分离器利于拖住育苗容器内的基质,并在特定水分条件下可随意拿动苗木,利于苗木出圃时育苗基质与圆筒分离,克服了苗木上杯、起苗过程中往往耗费大量人力的不足。作为进一步技术改进,以上所述的育苗池由砖体砌成或由农田挖掘出排水沟后的泥土夯筑边框建成。使用时,一个或多个育苗容器放置于装有细沙的育苗框中,细沙层所在的高度低于育苗池侧壁上最高层排水口所在的高度,将幼苗移植于育苗容器内,通过育苗框底部滚轮在轨道上的运动,将育苗容器移动至育苗池内指定的地方进行育苗,减少人工搬运,省时省力;根据植物的习性,当人工补水或收集降雨的水位高于最高层排水口所在的高度时,关闭最底层排水口和由下至上的第二层排水口,打开最高层排水口,水将育苗框内的细沙层浸湿,同时多余的水分从最高层排水口溢出;育苗时,打开由下至上的第二层排水口,避免植物长时间浸泡于水中,余下的水可通过蒸腾长期供给植物水分,保证植物正常生长;育苗完成后,打开最底层的排水口将育苗池内的水排干,将育苗容器内的植株移栽至所需位置;育苗池内可同时进行多种苗木的培育。相当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的育苗框可在育苗池内的轨道上移动,减少了人工搬运,省时省力;可通过收集雨水或人工补水来补充育苗池内的储水量,育苗池可调节水位高度,育苗框放置于有水层的育苗池内,可根据所培育苗木对水肥的需求特性,调节水位高度;不同高度的排水口的设置可轻松控制育苗池里的水位,当水位高于育苗池侧壁最高层排水口高度时,通过打开排水口将多余的水排出,最底层水位可通过蒸腾长期供给植物水分,降低了苗木喷灌的人工参与度,充分合理使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养护成本,操作方便,有利于苗木的生长。2、本技术可在育苗池内同时进行多种苗木的培育,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规模化育苗的发展。3、本技术的育苗容器为PVC水管切割成的圆筒,可重复使用,成本低廉;育苗容器内设有十字分离器,有助于拖住育苗基质,并在特定水分条件下可随意拿动苗木,利于苗木出圃时育苗基质与圆筒分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育苗容器、育苗框和轨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十字型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1-育苗池,2-轨道,3-育苗框,4-育苗容器,5-上层不锈钢网,6-下层不锈钢网,7-连接杆,8-转轴,9-滚轮,10-十字型分离器,11-最底层排水口,12-第二层排水口,13-最高层排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一种轨道式林木育苗装置,包括育苗池1、轨道2、育苗框3和育苗容器4;所述的育苗池1为内部中空上方敞开的可储水的长方体形池子;所述的育苗池1由砖体砌成;所述的育苗池1内铺设双排并列的轨道2;所述的育苗框3底部为双层不锈钢网;所述的育苗框3底部设有成对的连接杆7,成对的连接杆7之间设有穿过滚轮9的转轴8;所述的滚轮9与轨道2配合,在轨道2上滚动;所述的育苗容器4设置于育苗框3内;所述的育苗池1的两侧均成对设置不同高度的排水口,其中最底层排水口11设于育苗池1的最底部,由下至上的第二层排水口12的高度高于轨道2且低于育苗框3底部的高度,最高层排水口13的高度高于育苗框3内双层不锈钢网的高度。由下至上的第二层排水口12和最高层排水口13之间还设有其他高度的排水口。所述的双层不锈钢网的网孔大小不同,上层不锈钢网5的孔径为2-3mm,下层不锈钢网6的孔径为10-12mm。下层不锈钢网起支撑作用,上层不锈钢网防止漏沙。使用时,一个或多个育苗容器4放置于装有细沙的育苗框3中,细沙层所在的高度低于育苗池1侧壁上最高层排水口13所在的高度,将幼苗移植于育苗容器4内,通过育苗框3底部滚轮9在轨道2上的运动,将育苗容器4移动至育苗池1内指定的地方进行育苗,减少人工搬运,省时省力;根据植物的习性,当人工补水或收集降雨的水位高于最高层排水口13所在的高度时,关闭最底层排水口11和由下至上的第二层排水口12,打开最高层排水口13,水将育苗框3内的细沙层浸湿,同时多余的水分从最高层排水口13溢出;育苗时,打开由下至上的第二层排水口12避免植物长时间浸泡于水中,余下的水可通过蒸腾长期供给植物水分,保证植物正常生长;育苗完成后,打开最底层排水口11将育苗池1内的水排干,将育苗容器4内的植株移栽至所需位置;养殖池1内可同时进行多种苗木的培育。实施例2:一种轨道式林木育苗装置,包括育苗池1、轨道2、育苗框3和育苗容器4;所述的育苗池1为内部中空上方敞开的可储水的长方体形池子;所述的育苗池1由农田挖掘出排水沟后的泥土夯筑边框建成;所述的育苗池1内铺设双排并列的轨道2;所述的育苗框3底部为双层不锈钢网;所述的育苗框3底部设有成对的连接杆7,成对的连接杆7之间设有穿过滚轮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式林木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育苗池(1)、轨道(2)、育苗框(3)和育苗容器(4);所述的育苗池(1)为内部中空上方敞开的可储水的长方体形池子;所述的育苗池(1)内铺设双排并列的轨道(2);所述的育苗框(3)底部为双层不锈钢网;所述的育苗框(3)底部设有成对的连接杆(7),成对的连接杆(7)之间设有穿过滚轮(9)的转轴(8);所述的滚轮(9)与轨道(2)配合,在轨道(2)上滚动;所述的育苗容器(4)设置于育苗框(3)内;所述的育苗池(1)的两侧均成对设置不同高度的排水口,其中最底层排水口(11)设于育苗池(1)的最底部,由下至上的第二层排水口(12)的高度高于轨道(2)且低于育苗框(3)底部的高度,最高层排水口(13)的高度高于育苗框(3)内双层不锈钢网的高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式林木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育苗池(1)、轨道(2)、育苗框(3)和育苗容器(4);所述的育苗池(1)为内部中空上方敞开的可储水的长方体形池子;所述的育苗池(1)内铺设双排并列的轨道(2);所述的育苗框(3)底部为双层不锈钢网;所述的育苗框(3)底部设有成对的连接杆(7),成对的连接杆(7)之间设有穿过滚轮(9)的转轴(8);所述的滚轮(9)与轨道(2)配合,在轨道(2)上滚动;所述的育苗容器(4)设置于育苗框(3)内;所述的育苗池(1)的两侧均成对设置不同高度的排水口,其中最底层排水口(11)设于育苗池(1)的最底部,由下至上的第二层排水口(12)的高度高于轨道(2)且低于育苗框(3)底部的高度,最高层排水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长强申文辉郑威彭玉华曹艳云郝海坤黄志玲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