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宋玮玮专利>正文

床旁X光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0603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7 01: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床旁X光机,包括:C型臂、连接架、机箱、CCD摄像机和影像增强器,CCD摄像机旁装设有摄像头,摄像头连接有处理器,机箱底部装设有移动底座,移动底座能够带动床旁X光机平移。机箱底部装设有下平台,下平台包括下框架,下框架装设有若干能同步动作的移动轮。移动轮包括:轮架,轮架上端装设有第二驱动轮;滚轮,横向转动设置于轮架上,滚轮上装设有第一锥轮;转轴,纵向转动设置于轮架上,转轴上端装设有第一驱动轮,转轴下端装设有与第一锥轮传动的第二锥轮;若干第二驱动轮能同步转动,若干第一驱动轮能同步转动。其CCD摄像机的摄像位置就能够自动对准患者需要拍摄的部位,省时省力,拍摄范围更加准确。拍摄范围更加准确。拍摄范围更加准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床旁X光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具体为床旁X光机。

技术介绍

[0002]X光机装置属常规医疗检查中重要的设备,经常采用移动式架构以增进诊疗的行动力。相较于固定式X光机,移动式X光机除可免除手术中拍照、重症或行动不便的病患须于病房及检查室之间奔波,也可降低前述病患于移动中可能造成的伤害,更确保重症病人的生命安全。
[0003]床旁X光机作为移动式X光机的一种,床旁X光机指可在床边使用的X光机,适用于病房、急诊室、手术室、ICU等处对人体的头部、四肢、胸腔、腰腹部等多部位进行摄影的的移动式诊断设备。
[0004]现有技术中的床旁X光机,拍摄患者不同的位置时,其移动和定位都需要医护人员手动操作,费时费力,且定位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床旁X光机,无需人工推移床旁X光机本体,其CCD摄像机的摄像位置就能够自动对准患者需要拍摄的部位,省时省力,拍摄范围更加准确。
[0006](3)在现有的床旁X光机的基础上,加装移动底座和摄像头即可实现本功能,技术方案实施更便捷,适用范围更广。。
[0007]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床旁X光机,包括:C型臂、连接架、机箱、CCD摄像机和影像增强器,CCD摄像机旁装设有摄像头,摄像头连接有处理器,机箱底部装设有移动底座,移动底座能够带动床旁X光机平移。
[0009]进一步的,机箱底部装设有下平台,下平台包括下框架,下框架装设有若干能同步动作的移动轮。
[0010]进一步的,移动轮包括:
[0011]轮架,轮架上端装设有第二驱动轮;
[0012]滚轮,横向转动设置于轮架上,滚轮上装设有第一锥轮;
[0013]转轴,纵向转动设置于轮架上,转轴上端装设有第一驱动轮,转轴下端装设有与第一锥轮传动的第二锥轮;
[0014]若干第二驱动轮能同步转动,若干第一驱动轮能同步转动。
[0015]进一步的,下框架装设有第二电机和第三电机,第二电机和若干第二驱动轮之间绕设有第三传动带,第三电机和若干第一驱动轮之间绕设有第四传动带。
[0016]进一步的,机箱底部装设有上平台,下平台可相对于上平台升降。
[0017]进一步的,上平台包括上框架,上框架和下框架之前装设有对称设置的连杆组,连
杆组包括:
[0018]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杆,第一连杆与上框架转动连接;
[0019]平行设置的第二连杆,第二连杆与下框架转动连接;
[0020]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装设有水平的第三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转动连接。
[0021]进一步的,上框架的下端面装设有支撑轮,当下平台位于下极限位置时,支撑轮的下端面高于移动轮的下端面,当下平台位于上极限位置时,移动轮的下端面高于支撑轮的下端面。
[0022]进一步的,上框架转动设置有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和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两端与第一连杆固定连接,第二转轴与第一主动轮或第二主动轮之间通过第一传动带连接传动;第一主动轮,由第一电机驱动;第一主动轮和第二主动轮之间啮合传动。
[0023]进一步的,上框架转动设置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两端与第一连杆固定连接,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之间通过第二传动带连接传动。
[0024]床旁X光机的定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5]a.在患者待照射部位放置位置标志物;
[0026]b.摄像头识别位置标志物,处理器计算CCD摄像机的摄像中心点相对于位置标志物的偏移方向和偏移距离;
[0027]c.第二电机通过第三传动带带动移动轮转至偏移方向;
[0028]d.第一电机通过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带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同步转动,第一连杆摆动,下平台下降,移动轮与地面接触,支撑轮与地面脱离;
[0029]e.第三电机通过第四传动带带动第一驱动轮转动,第一驱动轮通过转轴、第二锥轮和第一锥轮带动滚轮转动,CCD摄像机的摄像中心点向位置标志物处移动,直至CCD摄像机的摄像中心点与位置标志物重合。
[003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1](1)能够通过移动底座自动对床旁X光机进行位置调整,从而调节CCD摄像机的摄像位置,无需人工操作,省时省力。
[0032](2)能够通过摄像头识别患者身上的标记物的位置,并将其与CCD摄像机的摄像中心点对比,计算出CCD摄像机的摄像中心点相对于位置标志物的偏移方向和偏移距离,从而控制移动底座的移动方向和距离,实现自动控制移动,使CCD摄像机的摄像位置更加准确。
[0033](3)在现有的床旁X光机的基础上,加装移动底座和摄像头即可实现本功能,技术方案实施更便捷,适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00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3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移动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移动底座的侧视图;
[0038]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上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下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下平台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下平台的爆炸图;
[0042]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移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0043]图中:
[0044]1.C型臂,2.连接架,3.机箱,4.CCD摄像机,5.影像增强器,6.摄像头,7.移动底座
[0045]71.上平台,72.支撑轮,73.下平台,74.连杆组
[0046]7101.上框架,7102.第一转轴,7103.第二转轴,7104.第一传动带,7105.第一电机,7106.第二传动带,7107.第一主动轮,7108.第二主动轮
[0047]7301.下框架,7302.第二电机,7303.第三电机,7304.第三传动带,7305.第四传动带,7306.移动轮,7307.导轮
[0048]7401.第一连杆,7402.第二连杆,7403.第三连杆
[0049]73061.第一驱动轮,73062.轮架,73063.滚轮,73064.第一锥轮,73065.转轴,73066.第二驱动轮,73067.第二锥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5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51]现有技术中的床旁X光机,包括:C型臂1、连接架2、机箱3、CCD摄像机4和影像增强器5,连接架2设置于机箱3的上端并可水平转动,圆弧形的C型臂1可滑动的设置于连接架2,并可沿C型臂1圆心转动,CCD摄像机4和影像增强器5分别固定设置于C型臂1的上下两端,使用时,患者置于CCD摄像机4和影像增强器5之间,并通过CCD摄像机4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拍摄。
[0052]为了能够实现床旁X光机的自动移动,使CCD摄像机4的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床旁X光机,包括:C型臂(1)、连接架(2)、机箱(3)、CCD摄像机(4)和影像增强器(5),其特征在于,所述CCD摄像机(4)旁装设有摄像头(6),所述摄像头(6)连接有处理器,所述机箱(3)底部装设有移动底座(7),所述移动底座(7)能够带动所述床旁X光机平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旁X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3)底部装设有下平台(73),所述下平台(73)包括下框架(7301),所述下框架(7301)装设有若干能同步动作的移动轮(730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床旁X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轮(7306)包括:轮架(73062),所述轮架(73062)上端装设有第二驱动轮(73066);滚轮(73063),横向转动设置于所述轮架(73062)上,所述滚轮(73063)上装设有第一锥轮(73064);转轴(73065),纵向转动设置于所述轮架(73062)上,所述转轴(73065)上端装设有第一驱动轮(73061),所述转轴(73065)下端装设有与第一锥轮(73064)传动的第二锥轮(73067);若干所述第二驱动轮(73066)能同步转动,若干所述第一驱动轮(73061)能同步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床旁X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架(7301)装设有第二电机(7302)和第三电机(7303),所述第二电机(7302)和若干所述第二驱动轮(73066)之间绕设有第三传动带(7304),所述第三电机(7303)和若干所述第一驱动轮(73061)之间绕设有第四传动带(7305)。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床旁X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3)底部装设有上平台(71),所述下平台(73)可相对于上平台(71)升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床旁X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平台(71)包括上框架(7101),所述上框架(7101)和下框架(7301)之前装设有对称设置的连杆组(74),所述连杆组(74)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杆(7401),所述第一连杆(7401)与上框架(7101)转动连接;平行设置的第二连杆(7402),所述第二连杆(7402)与下框架(730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7401)和第二连杆(7402)之间装设有水平的第三连杆(7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玮玮
申请(专利权)人:宋玮玮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