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与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29587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7 0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与方法,其中,分析系统包括气液驱动系统、化学反应系统、光学检测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方法包括:待测样品与缓冲溶液混合,混合后的溶液与碱性水杨酸钠溶液混合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与0.5~2.0g/L亚硝基铁氰化钠溶液混合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与1~3g/L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混合反应,生成的溶液在30~50℃进行完全显色反应,反应后的液体在600~800nm处进行光谱直读测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采用连续流动技术的分析系统与方法,反应在平衡状态下检测,在反应系统中注入气泡,使反应更充分,可达最大的灵敏度,并可减少样品残留,反应速度快,样品和试剂用量少,产生废液少,测试准确度高。试准确度高。试准确度高。

Analysis system and method for ammonia nitrogen automatic monito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与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分析化学领域,主要涉及一种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与方法。
技术背景
[0002]氨氮,指游离氨(或称非离子氨,NH3)或离子氨(NH
4+
)形态存在的氨。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掌握水体中氨氮的含量、监控其分布状况及主要来源,对控制水体污染、改善水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003]目前,市场上氨氮水质自动分析仪采用的是国家标准方法GB7479

87和GB7481

87,前者用的是纳氏试剂法,由于该试剂毒性较大,制备复杂,保存期短,已不推荐使用;后者采用的是水杨酸法,该法存在反应过程繁琐、分析时间长、样品和试剂消耗量大、废液排出量大易造成二次污染、分析系统结构复杂、体积庞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与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包括气液驱动系统、化学反应系统、光学检测系统,气液驱动系统与化学反应系统连接,用于将气体及参与反应的液体输入到化学反应系统中,化学反应系统与光学检测系统连接,用于将气体及参与反应的液体分别按次序混合得到混合溶液并将所述混合溶液输入光学检测系统,所述光学检测系统用于检测所述混合溶液的吸光度。
[0006]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其中,气液驱动系统包括液体选择装置、蠕动泵、进液管、R1泵管、R2泵管、R3泵管、R4泵管、空气泵管,液体选择装置与进液管连接,进液管与化学反应系统连接,R1泵管、R2泵管、R3泵管、R4泵管分别与盛装试剂R1的R1容器、盛装试剂R2的R2容器、盛装试剂R3的R3容器、盛装试剂R4的R4容器连接,R1泵管、R2泵管、R3泵管、R4泵管、空气泵管与化学反应系统连接,R1泵管、R2泵管、R3泵管、R4泵管、空气泵管均经过蠕动泵,所述液体选择装置用于自动吸取参与反应的液体,所述蠕动泵用于将气体及参与反应的液体输入到化学反应系统中。
[0007]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其中,液体选择装置为多通阀或者电控液阀组或自动进样器,多通阀或者电控液阀组或自动进样器与蠕动泵通过进液泵管连接,进液泵管上设置有切换阀。
[0008]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其中,R1泵管、R2泵管、R3泵管、R4泵管上分别设置有切换阀。
[0009]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其中,化学反应系统包括气泡注入装置、第一混合圈、第一玻璃三通、第二混合圈、第二玻璃三通、第三混合圈、第三玻璃三通、第四混合圈、加热装置、排气装置,气泡注入装置的第一入口与R1泵管连接,气泡注入装置的第二入口与进液管连接,气泡注入装置的第三入口与空气泵管连接,气泡注入装置的出口与
第一混合圈连接,第一混合圈与第一玻璃三通的第一进口连接,第一玻璃三通的第二进口与R2泵管连接,第一玻璃三通的出口与第二混合圈连接,第二混合圈与第二玻璃三通的第一进口连接,第二玻璃三通的第二进口与R3泵管连接,第二玻璃三通的出口与第三混合圈连接第三混合圈与第三玻璃三通的第一进口连接,第三玻璃三通的第二进口与R4泵管连接,第三玻璃三通的出口与第四混合圈连接,所述光学检测系统包括流通池、光源以及检测器,第四混合圈与流通池通过管路连通,流通池出口端通过废液泵管与废液瓶连接,废液泵管经过蠕动泵,所述检测器用于检测流通池内液体的吸光度。
[0010]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其中,管路上安装加热装置、排气装置。
[0011]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其中,还包括信号处理系统、电路控制系统、软件工作站,信号处理系统与检测器连接,电路控制系统与信号处理系统、检测器、蠕动泵、液体选择装置连接,软件工作站与电路控制系统连接。
[0012]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方法,包括:待测样品与缓冲溶液混合,混合后的溶液与碱性水杨酸钠溶液混合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与0.5~2.0g/L亚硝基铁氰化钠溶液混合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与1~3g/L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混合反应,生成的溶液在30~50℃进行完全显色反应,反应后的液体在600~800nm处进行光谱直读测定。
[0013]本专利技术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方法,其中,缓冲溶液是20~50g/L酒石酸钾钠、10~30g/L柠檬酸三钠、0.05~0.2g/L的聚氧乙烯月桂醚的混合溶液;碱性水杨酸钠溶液是10~30g/L氢氧化钠与60~100g/L水杨酸钠的混合溶液。
[001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采用连续流动技术的分析系统与方法,在化学反应平衡状态下检测,该技术在反应系统中注入气泡,使化学反应更充分,可达最大的灵敏度,并可减少样品残留,化学反应速度快,样品和试剂用量少,产生废液少,测试准确度高,集成化程度高,体积小巧,且反应环境的微小变化不会影响测试结果,更适用于水样中氨氮的自动监测。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的框架结构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包括气液驱动系统、化学反应系统、光学检测系统,气液驱动系统与化学反应系统连接,用于将气体及参与反应的液体输入到化学反应系统中,化学反应系统与光学检测系统连接,用于将气体及参与反应的液体分别按次序混合得到混合溶液并将所述混合溶液输入光学检测系统,所述光学检测系统用于检测所述混合溶液的吸光度。
[0018]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其中,气液驱动系统包括液体选择装置1、蠕动泵2、进液管303、R1泵管302、R2泵管304、R3泵管305、R4泵管306、空气泵管301,液体选择装置与进液管连接,进液管与化学反应系统连接,R1泵管、R2泵管、R3泵管、R4泵管分别与盛装试剂R1的R1容器、盛装试剂R2的R2容器、盛装试剂R3的R3容器、盛装试剂R4的R4容器连接,R1泵管、R2泵管、R3泵管、R4泵管、空气泵管与化学反应系统连接,R1泵管、R2泵管、R3泵管、R4泵管、空气泵管均经过蠕动泵,所述液体选择装置用于自动吸取参与反应的液体,
所述蠕动泵用于将气体及参与反应的液体输入到化学反应系统中。
[0019]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其中,液体选择装置为多通阀或电控液阀组或自动进样器,多通阀或电控液阀组或自动进样器与蠕动泵通过进液泵管连接,进液管经过蠕动泵。
[0020]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其中,R1泵管、R2泵管、R3泵管、R4泵管上分别设置有切换阀。
[0021]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其中,化学反应系统包括气泡注入装置、第一混合圈、第一玻璃三通、第二混合圈、第二玻璃三通、第三混合圈、第三玻璃三通、第四混合圈、加热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液驱动系统、化学反应系统、光学检测系统,气液驱动系统与化学反应系统连接,用于将气体及参与反应的液体输入到化学反应系统中,化学反应系统与光学检测系统连接,用于将气体及参与反应的液体分别按次序混合得到混合溶液并将所述混合溶液输入光学检测系统,所述光学检测系统用于检测所述混合溶液的吸光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气液驱动系统包括液体选择装置、蠕动泵、进液管、R1泵管、R2泵管、R3泵管、R4泵管、空气泵管,液体选择装置与进液管连接,进液管与化学反应系统连接,R1泵管、R2泵管、R3泵管、R4泵管分别与盛装试剂R1的R1容器、盛装试剂R2的R2容器、盛装试剂R3的R3容器、盛装试剂R4的R4容器连接,R1泵管、R2泵管、R3泵管、R4泵管、空气泵管与化学反应系统连接,R1泵管、R2泵管、R3泵管、R4泵管、空气泵管均经过蠕动泵,所述液体选择装置用于自动吸取参与反应的液体,所述蠕动泵用于将气体及参与反应的液体输入到化学反应系统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液体选择装置为多通阀或电控液阀组或自动进样器,多通阀或电控液阀组或自动进样器与蠕动泵通过进液泵管连接,进液泵管上设置有切换阀。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R1泵管、R2泵管、R3泵管、R4泵管上分别设置有切换阀。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氨氮自动监测的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化学反应系统包括气泡注入装置(4)、第一混合圈(5)、第一玻璃三通(6)、第二混合圈(7)、第二玻璃三通(8)、第三混合圈(9)、第三玻璃三通(10)、第四混合圈(11)、加热装置(12)、排气装置(13),气泡注入装置的第一入口与R1泵管连接,气泡注入装置的第二入口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慧吕亚倩卢斌刘康李高卫姚梦楠郭启悦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