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岩巷底板隐伏陷落柱空间形态的探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29137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7 00:29
一种确定岩巷底板隐伏陷落柱空间形态的探测方法,在胶带大巷底板的中间位置、轨道大巷底板的左侧位置以及回风大巷底板的右侧位置各布置激发点、检波点,通过各激发点激发地震波后,地震主机都能接收到陷落柱顶点绕射波信号,取每次接收到的顶点绕射波信号位置的交点,可确定最终的陷落柱顶点位置;地震主机接收到断陷点a、b、c、d的绕射波信号,并对断陷点a、b、c、d的绕射波信号进行计算,确定断陷点a、b、c、d的位置,最后将确定的陷落柱顶点位置、断陷点a、b、c以及断陷点d的位置相连,最终确定岩巷底板下隐伏陷落柱的空间形态;本发明专利技术施工简单、使用便捷,能精准探测出隐伏于岩巷底板以下的陷落柱并能确定陷落柱的空间形态。下的陷落柱并能确定陷落柱的空间形态。下的陷落柱并能确定陷落柱的空间形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确定岩巷底板隐伏陷落柱空间形态的探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陷落柱探测方法,具体是一种确定岩巷底板隐伏陷落柱空间形态的探测方法,属于煤矿巷道安全生产


技术介绍

[0002]陷落柱是煤系下伏灰岩中溶洞顶部覆岩发生塌陷所形成的不规则陷落体,属于隐伏垂向构造,其导致的突水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且导通丰富岩溶地下水等特点,对煤矿安全生产、环境及当地人民生活危害极大。自2010年骆驼山特大奥灰突水事故以来,奥灰岩溶陷落柱突水淹井事故呈现新特点,突水通道是隐伏于巷道底板以下的陷落柱,其隐蔽性更强,对煤矿安全生产危害更大。
[0003]陷落柱空间形态等特征是描述陷落柱的基本要素,也是推测成因机制、判断其导水性以及突水预测的基础。
[0004]现有的研究成果较多,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成果的获得是以野外局部直接揭露或地面出露的陷落柱为研究对象,对于隐伏于巷道底板以下的陷落柱空间形态的研究报道甚少。
[0005]众所周知,矿井巷道按用途和服务范围可分为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三大类。其中,开拓期间的岩巷包括回风大巷、胶带大巷和轨道大巷等,在岩巷掘进过程中,误遇隐伏于岩巷底板以下的陷落柱极易发生突水等灾害性事故。
[0006]因此,如何利用现有岩巷位置条件来探测陷落柱以及其空间形态是值得进行创新性思考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确定岩巷底板隐伏陷落柱空间形态的探测方法,施工简单、使用便捷,能精准地探测出隐伏于岩巷底板以下的陷落柱并能确定陷落柱的空间形态,为后续岩巷安全掘进提供指导。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确定岩巷底板隐伏陷落柱空间形态的探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步骤一:

在胶带大巷底板中间位置布置n个激发点Ⅰ,m个检波点Ⅰ,激发点Ⅰ用来激发地震波,激发点Ⅰ发出地震波后到达下伏陷落柱,其反馈的绕射波信号被检波点Ⅰ接收,并通过无线网络传给地震主机;
[0010]②
通过激发点Ⅰ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到达下伏陷落柱时,检波点Ⅰ接收到地震波信号并传给地震主机,由于断陷点a、断陷点b的存在,使得断陷点a、断陷点b处波阻抗较其四周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当激发的地震波遇到下伏陷落柱时,地震主机接收到下伏陷落柱的顶点绕射波信号、断陷点a的绕射波信号和断陷点b的延迟绕射波信号;
[0011]③
对步骤一

中的顶点绕射波信号进行计算,确定顶点绕射波主能量方向α
x,y
(x=1

n,y=1

m),通过α
x,y
(x=1

n,y=1

m)确定顶点的位置;通过基于广义S变换的极
化分析方法对步骤一

中的断陷点a的绕射波信号、断陷点b的延迟绕射波信号进行计算,确定断陷点a的绕射波主能量方向α
x,y,z
(x=1

n,y=1

m,z=a),断陷点b的延迟绕射波主能量方向α
x,y,z
(x=1

n,y=1

m,z=b);通过α
x,y,a
(x=1

n,y=1

m,z=a)确定断陷点a的位置,通过α
x,y,b
(x=1

n,y=1

m,z=b)确定断陷点b的位置;
[0012]步骤二:

在轨道大巷底板的左侧位置布置i个激发点Ⅱ,j个检波点Ⅱ,激发点Ⅱ用来激发地震波,激发点Ⅱ发出地震波后到达下伏陷落柱,其反馈的绕射波信号被检波点Ⅱ接收,并通过无线网络传给地震主机;
[0013]②
通过激发点Ⅱ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到达下伏陷落柱时,检波点Ⅱ接收到地震波信号并传给地震主机,地震主机接收到下伏陷落柱的顶点绕射波信号,根据最短时间原理,地震主机能接收到下伏陷落柱断陷点c的绕射波信号;
[0014]③
对步骤二

中的顶点绕射波信号进行计算,确定顶点绕射波主能量方向α
x,y
(x=1

i,y=1

j),通过α
x,y
(x=1

i,y=1

j)确定顶点的位置;通过基于广义S变换的极化分析方法对步骤二

中的断陷点c的绕射波信号进行计算,确定断陷点c的绕射波主能量方向α
x,y,z
(x=1

i,y=1

j,z=c);通过α
x,y,z
(x=1

i,y=1

j,z=c)确定断陷点c的位置;
[0015]步骤三:

在回风大巷底板的右位置布置k个激发点Ⅲ,h个检波点Ⅲ,激发点Ⅲ用来激发地震波,激发点Ⅲ发出地震波后到达下伏陷落柱,其反馈的绕射波信号被检波点Ⅲ接收,并通过无线网络传给地震主机;
[0016]②
通过激发点Ⅲ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到达下伏陷落柱时,检波点Ⅲ接收到地震波信号并传给地震主机,地震主机接收到下伏陷落柱的顶点绕射波信号,根据最短时间原理,地震主机能接收到下伏陷落柱断陷点d的绕射波信号;
[0017]③
对步骤三

中的顶点绕射波信号进行计算,确定顶点绕射波主能量方向α
x,y
(x=1

k,y=1

h),通过α
x,y
(x=1

k,y=1

h)确定顶点的位置;通过基于广义S变换的极化分析方法对步骤三

中的断陷点d的绕射波信号进行计算,确定断陷点d的绕射波主能量方向α
x,y,z
(x=1

k,y=1

h,z=d);通过α
x,y,z
(x=1

k,y=1

h,z=d)确定断陷点d的位置;
[0018]步骤四:分别在胶带大巷、轨道大巷和回风大巷激发地震波后,地震主机都能接收到陷落柱顶点绕射波信号,取每次接收到的顶点绕射波信号位置的交点,即可确定最终的陷落柱顶点位置;
[0019]步骤五:将步骤四确定的陷落柱顶点位置、步骤一

确定的断陷点a与断陷点b的位置、步骤二

确定的断陷点c的位置以及步骤三

确定的断陷点d的位置相连,即能最终确定岩巷底板下隐伏陷落柱的空间形态。
[0020]进一步,步骤一

中断陷点b的延迟绕射波主能量方向的计算过程如下:
[0021]步骤一:计算三分量x、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确定岩巷底板隐伏陷落柱空间形态的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

在胶带大巷底板(1)中间位置布置n个激发点Ⅰ(1.1),m个检波点Ⅰ(1.2),激发点Ⅰ(1.1)用来激发地震波,激发点Ⅰ(1.1)发出地震波后到达下伏陷落柱,其反馈的绕射波信号被检波点Ⅰ(1.2)接收,并通过无线网络传给地震主机;

通过激发点Ⅰ(1.1)激发地震波,检波点Ⅰ(1.2)接收到地震波信号并传至地震主机,由于断陷点a、断陷点b的存在,使得断陷点a、断陷点b处波阻抗较其四周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当激发的地震波遇到下伏陷落柱时,地震主机接收到下伏陷落柱的顶点绕射波信号、断陷点a的绕射波信号和断陷点b的延迟绕射波信号;

对步骤一

中的顶点绕射波信号进行计算,确定顶点绕射波主能量方向α
x,y
(x=1

n,y=1

m),通过α
x,y
(x=1

n,y=1

m)确定顶点的位置;通过基于广义S变换的极化分析方法对步骤一

中的断陷点a的绕射波信号、断陷点b的延迟绕射波信号进行计算,确定断陷点a的绕射波主能量方向α
x,y,z
(x=1

n,y=1

m,z=a),断陷点b的延迟绕射波主能量方向α
x,y,z
(x=1

n,y=1

m,z=b);通过α
x,y,a
(x=1

n,y=1

m,z=a)确定断陷点a的位置,通过α
x,y,b
(x=1

n,y=1

m,z=b)确定断陷点b的位置;步骤二:

在轨道大巷底板(2)的左侧位置布置i个激发点Ⅱ(2.1),j个检波点Ⅱ(2.2),激发点Ⅱ(2.1)用来激发地震波,激发点Ⅱ(2.1)发出地震波后到达下伏陷落柱,其反馈的绕射波信号被检波点Ⅱ(2.2)接收,并通过无线网络传给地震主机;

通过激发点Ⅱ(2.1)激发地震波,检波点Ⅱ(2.2)接收到地震波信号并传给地震主机,地震主机接收到下伏陷落柱的顶点绕射波信号,根据最短时间原理,地震主机能接收到下伏陷落柱断陷点c的绕射波信号;

对步骤二

中的顶点绕射波信号进行计算,确定顶点绕射波主能量方向α
x,y
(x=1

i,y=1

j),通过α
x,y
(x=1

i,y=1

j)确定顶点的位置;通过基于广义S变换的极化分析方法对步骤二

中的断陷点c的绕射波信号进行计算,确定断陷点c的绕射波主能量方向α
x,y,z
(x=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兰英王勃刘盛东王圣程宋雪娟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