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旋风扇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8733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7 00:04
本申请涉及一种对旋风扇,其包括机匣以及设置于所述机匣内部的轮毂,沿所述轮毂的轴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的叶片长度短于所述第一叶片的叶片长度。轮毂的轴向依次设置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且第一、第二叶片的长度不同,内筒设置于第二叶片的外侧,气流经过第一叶片时,从机匣围成的流道通过,气流经过第二叶片时,气流被内筒分割,一部分从内筒内部通过,另一部分从内筒与机匣之间的流道通过,从内筒送出的气流具有较远的送风距离,从机匣和内筒之间送出的气流具有较近的送风距离,使对旋风扇可以兼顾远距离送风和近距离送风。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

For cyclone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对旋风扇及空调器


[0001]本申请涉及风扇
,例如涉及对旋风扇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对旋风扇一般是指沿同一轴向设置的两级风扇,并设置驱动装置驱动风扇转动。对旋风扇能够提供相当于两级风扇的压力。两级风扇可以以相同/不同的转速/转向进行旋转,从而实现正向、反向、远距、无感等多种送风模式,提高送风的灵活性。当两级风扇异向转动时,可实现远距送风;当两个风扇同向旋转时,可实现气流发散无感送风。对旋风扇之前主要应用于发动机领域,近年来逐渐在家用电器,例如空调、除湿机、电风扇中有所应用。
[0003]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对旋风扇的送风特点是轴向远距离送风,对近距离送风的效果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000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旋风扇及空调器,以解决对旋风扇的近距离送风的效果不够理想的技术问题。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旋风扇包括机匣以及设置于机匣内部的轮毂,沿轮毂的轴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第二叶片的叶片长度短于第一叶片的叶片长度。
[0007]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对旋风扇。
[000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对旋风扇及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轮毂的轴向依次设置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且第一、第二叶片的长度不同,内筒设置于第二叶片的外侧,气流经过第一叶片时,从机匣围成的流道通过,气流经过第二叶片时,气流被内筒分割,一部分从内筒内部通过,另一部分从内筒与机匣之间的流道通过,从内筒送出的气流具有较远的送风距离,从机匣和内筒之间送出的气流具有较近的送风距离,使对旋风扇可以兼顾远距离送风和近距离送风。
[0009]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0010]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0011]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对旋风扇的剖面示意图;
[0012]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3]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机匣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14]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对旋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对旋风扇中另一结构示意图;
[0016]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对旋风扇的第一导流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对旋风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18]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对旋风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19]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对旋风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
[0021]10、机匣;101、凹槽;20、轮毂;30、第一叶片;40、第二叶片;50、内筒;501、第一导流部;60、帽罩;70、导流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0023]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旋风扇,包括轮毂20,设置有第一叶片30,还包括:机匣10,罩设于第一叶片30的外部,且内壁对应第一叶片30的叶顶的位置设置有凹槽101。其中,第一叶片30的叶顶为第一叶片30旋转时径向方向的边缘或顶边,第一叶片30的外部为第一叶片30旋转覆盖区域以外的空间。噪音的形成与叶顶与机匣之间的间隙内空气的压缩程度有关,在第一叶片30转动时,叶顶与机匣之间的间隙内气流旋涡速度过高,从而产生较为尖锐的噪声。通过机匣10内壁设置的凹槽101对应第一叶片30的叶顶位置,在第一叶片30转动时,由于凹槽的存在,叶顶与机匣之间的间隙内的气流旋涡速度在经过凹槽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另外,凹槽的设置有助于缓解叶顶与机匣间的间隙的阻塞问题,增大了气流在间隙内的流通面积,因而,降低了对旋风扇运转时的噪音。
[0024]其中,旋涡的气流在经过凹槽101时,气流于凹槽101内流入流出,气流在流入凹槽101内时,旋涡的气流冲击凹槽101内壁,凹槽101内壁吸收部分气流带来的冲击力,从而降低了旋涡的气流的流速,进而降低气流产生的噪声;气流在凹槽101内壁的引导下流出,此时流出的气流相比流入的气流均匀性显著提高,旋涡的气流不断的流经多个凹槽101后,气流因旋涡而携带的冲击力被凹槽101缓冲吸收。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01沿机匣10的内圆周分布。通过叶顶的气流产生旋涡时,旋涡的气流可直接流至机匣10内壁的凹槽101内,通过凹槽101进行吸收缓冲气流带来的冲击力,降低了气流直接撞击机匣10内壁而产生的气动噪声。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01沿机匣10的内圆周呈连续性的环状结构。连续性的环状凹槽101便于加工,其次,气流在凹槽101内缓冲时,环形凹槽101内的气流能够保持一定的均匀性,有利于提高机匣10的稳定性。
[0027]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01沿机匣10的内圆周呈非连续性的环状结构。即,多个凹槽101间隔排列构成环状结构,在凹槽101缓冲气流冲击力时,有助于提高机匣10的机械强度。
[0028]凹槽101可以平行于机匣10内圆周的径向,也可以与机匣10内圆周的径向形成一定的夹角。构成旋涡的气流流向的范围较广,多方向流动,凹槽101于机匣10内壁上呈多角度方向设置,有助于最大限度的缓冲旋涡的气流,降低气动噪声。
[0029]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01为多排且沿机匣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如图2所示。多排凹槽101均匀分布于机匣10的内圆周表面;机匣10的长度方向,即轮毂20的轴向方向,多排凹槽101沿轮毂20的轴向方向排列。这样,当气流经过机匣10与叶顶之间时,气流依次经过多排凹槽101,气流中的旋涡不断地流入流出凹槽101,经过多排凹槽101的缓冲后,气流的旋涡被缓冲稀释,降低了旋涡带来的振动,由此产生的气动噪声。
[0030]在一些实施例中,叶顶与机匣10内壁之间的距离D越大,则凹槽101的间距L越大。当叶顶与机匣10内壁之间的距离D越大时,增大凹槽101的间距,一方面吸收缓冲气流,另一方面降低开槽数量,保证机匣10的机械强度。
[0031]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01的间距满足如下关系:D≤L≤2D,其中,L表示凹槽101之间的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旋风扇,包括机匣以及设置于所述机匣内部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轮毂的轴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的叶片长度短于所述第一叶片的叶片长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旋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筒,设置于所述机匣内部,且罩设于所述第二叶片的外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旋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匣、所述内筒和所述轮毂之间的尺寸满足如下关系:k=(D1
2-D22)/(d1
2-d22),其中,D1为所述机匣的内径,D2为所述内筒的外径,d1为所述内筒的内径,d2为所述轮毂的外径,0.5≤k≤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婧陈绍文王晶晶陈茂伟田志强田丰徐志腾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