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叶片泵注汽阀、举升装置及采油工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8469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6 23: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金属叶片泵注汽阀、举升装置及采油工艺,金属叶片泵注汽阀设置在采油管柱上,金属叶片泵注汽阀包括:泵筒,泵筒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柱塞,柱塞可移动地设置在泵筒内,柱塞上设有第二连接部;其中,泵筒上还设有注汽孔,柱塞具有避让位置和止挡位置;当柱塞移动至避让位置时,注汽孔打开;当柱塞移动至止挡位置时,注汽孔关闭,且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镜面密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金属叶片泵注汽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采油工艺寿命不长的问题。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采油工艺寿命不长的问题。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采油工艺寿命不长的问题。

Steam injection valve, lifting device and oil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metal vane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金属叶片泵注汽阀、举升装置及采油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采油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金属叶片泵注汽阀、举升装置及采油工艺。

技术介绍

[0002]金属叶片泵是一种近年研制出的采油井用举升设备,用于油田采油属于世界首创,其基础原理为:金属叶片泵转子旋转时,叶片在离心力作用下,尖部紧贴在定子内表面上。这样两个叶片与转子和定子内表面所构成的工作容积,先由小到大吸油后再由大到小排油,叶片旋转一周时,完成吸油与排油。
[0003]金属叶片泵举升工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人工举升工艺技术,具有节能、耐高温等特点,适用于稠油热采井。有泵效率高,节能性好,体积小,耐高温、使用寿命长,建井一次投资少,作业施工简单易等特点。
[0004]虽然金属叶片泵举升工艺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在稠油吞吐井中注蒸汽和转采油过程中,需要进行修井井下作业,注蒸汽时还需下入注气管柱,在转采油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修井作业,下入金属叶片泵举升工艺管柱,修井后热量损失大,抽油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叶片泵注汽阀、举升装置及采油工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采油工艺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金属叶片泵注汽阀,设置在采油管柱上,金属叶片泵注汽阀包括:泵筒,泵筒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柱塞,柱塞可移动地设置在泵筒内,柱塞上设有第二连接部;其中,泵筒上还设有注汽孔,柱塞具有避让位置和止挡位置;当柱塞移动至避让位置时,注汽孔打开;当柱塞移动至止挡位置时,注汽孔关闭,且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镜面密封。
[0007]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面,第一连接面设置在泵筒的内侧,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连接面,第二连接面设置在柱塞的外侧,柱塞通过第二连接面与第一连接面面接触以与泵筒镜面密封。
[0008]进一步地,金属叶片泵注汽阀还包括:密封组件,密封组件设置在柱塞和/或泵筒上,以在柱塞移动至止挡位置时,密封组件密封在柱塞和泵筒之间。
[0009]进一步地,密封组件设置在柱塞的端部。
[0010]进一步地,柱塞上设有第一安装槽,密封组件包括密封圈,密封圈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
[0011]进一步地,金属叶片泵注汽阀还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与柱塞连接,以驱动柱塞在避让位置和止挡位置之间移动。
[0012]进一步地,柱塞上设有限位部,驱动组件包括:顶杆,顶杆可移动地设置在柱塞内,
顶杆上设有止挡部;其中,止挡部用于与限位部配合以在顶杆移动时带动柱塞移动。
[0013]进一步地,顶杆上设有第二安装槽,止挡部包括卡簧,卡簧设置在第二安装槽内,限位部包括限位筒,顶杆通过卡簧与限位筒抵接。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举升装置,包括:光杆、叶片泵和金属叶片泵注汽阀,金属叶片泵注汽阀为上述的金属叶片泵注汽阀。
[0015]进一步地,举升装置还包括:气砂锚,气砂锚设置在叶片泵的底部。
[0016]进一步地,举升装置还包括:油管锚,油管锚设置在气砂锚的底部。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方面,一种采油工艺,采用上述的举升装置进行采油,采油工艺包括:蒸汽作业S1:利用光杆驱动柱塞移动以打开泵筒上的注汽孔,以使蒸汽进入到套管内以提升油液的温度;采油作业S2:待蒸汽作业S1结束后,利用光杆驱动柱塞移动以关闭泵筒上的注汽孔,以使叶片泵工作并将油液吸出。
[0018]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金属叶片泵注汽阀主要应用在叶片泵采油管柱上,以用于采油,该金属叶片泵注汽阀包括泵筒和柱塞,现有技术中的泵筒和柱塞仅采用密封圈密封,多次使用后密封圈老化,密封性不好,容易漏油,本申请中设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以使柱塞移动至止挡位置时,泵筒和柱塞在圆周方向镜面密封,能够有效防止油液从泵筒和柱塞之间流动,从而防止漏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金属叶片泵注汽阀密封不好导致容易漏油,采油效果不好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9]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0]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金属叶片泵注汽阀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21]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举升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3]10、泵筒;11、第一连接部;12、注汽孔;13、导汽罩;14、第一定位部;15、第二定位部;20、柱塞;21、第二连接部;22、限位部;30、密封组件;40、顶杆;41、止挡部;50、叶片泵;60、套管;71、驱动头;72、光杆;73、采油树;74、抽油杆;75、油管;76、金属叶片泵注汽阀;77、尾管;78、气砂锚;79、油管锚。
具体实施方式
[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金属叶片泵注汽阀,设置在采油管柱上,请参考图1至图2,金属叶片泵注汽阀包括:泵筒10,泵筒10上设有第一连接部11;柱塞20,柱塞20可移动地设置在泵筒10内,柱塞20上设有第二连接部21;其中,泵筒10上还设有注汽孔12,柱塞20具有避让位置和止挡位置;当柱塞20移动至避让位置时,注汽孔12打开;当柱塞20移动至止挡位置时,注汽孔12关闭,且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21镜面密封连接。
[0026]本专利技术的金属叶片泵注汽阀主要应用在叶片泵采油管柱或螺杆泵采油管柱上,以用于采油,该金属叶片泵注汽阀包括泵筒和柱塞,现有技术中的泵筒和柱塞仅采用密封圈
密封,多次使用后密封圈老化,密封性不好,容易漏油,本申请中设置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1,以使柱塞移动至止挡位置时,泵筒和柱塞镜面密封,能够有效防止油液从泵筒和柱塞之间流动,从而防止漏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金属叶片泵注汽阀密封不好导致容易漏油,采油效果不好的问题。
[0027]第一连接部11包括第一连接面,第一连接面设置在泵筒10的内侧,第二连接部21包括第二连接面,第二连接面设置在柱塞20的外侧,柱塞20通过第二连接面与第一连接面面接触以与泵筒10镜面密封。
[0028]优选地,当柱塞移动至止挡位置时,柱塞外侧的第一连接面和泵筒内侧的第二连接面接触,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均为光滑的面,以使柱塞与泵筒之间实现镜面密封,从而能够有效防止两者之间漏油的问题,避免现有技术中仅通过密封圈这种线接触来防止漏油的情况,效果更好。
[0029]金属叶片泵注汽阀还包括:密封组件30,密封组件30设置在柱塞20和/或泵筒10上,以在柱塞20移动至止挡位置时,密封组件30密封在柱塞20和泵筒10之间。密封组件30设置在柱塞20的端部。柱塞20上设有第一安装槽,密封组件30包括密封圈,密封圈设置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属叶片泵注汽阀,设置在采油管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叶片泵注汽阀包括:泵筒(10),所述泵筒(10)上设有第一连接部(11);柱塞(20),所述柱塞(20)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泵筒(10)内,所述柱塞(20)上设有第二连接部(21);其中,所述泵筒(10)上还设有注汽孔(12),所述柱塞(20)具有避让位置和止挡位置;当所述柱塞(20)移动至所述避让位置时,所述注汽孔(12)打开;当所述柱塞(20)移动至所述止挡位置时,所述注汽孔(12)关闭,且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镜面密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叶片泵注汽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包括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设置在所述泵筒(10)的内侧,所述第二连接部(21)包括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面设置在所述柱塞(20)的外侧,所述柱塞(20)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面面接触以与所述泵筒(10)镜面密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叶片泵注汽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叶片泵注汽阀还包括:密封组件(30),所述密封组件(30)设置在所述柱塞(20)和/或所述泵筒(10)上,以在所述柱塞(20)移动至所述止挡位置时,所述密封组件(30)密封在所述柱塞(20)和所述泵筒(10)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金属叶片泵注汽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30)设置在所述柱塞(20)的端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金属叶片泵注汽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20)上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密封组件(30)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叶片泵注汽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叶片泵注汽阀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柱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晓东雷德荣张辉李纲要郝忠献陈瑞祥杨新克陈森戴明赵红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