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8299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6 23: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冷板,包括板状本体,板状本体内部具有液冷腔,板状本体上下两侧分别设置进液管和出液管,进液管的一端为进液口,在进液管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与液冷腔内部连通的出液孔,出液管的一端为出液口,在液冷腔内设置有至少两排扰流板,扰流板设置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之间的中部区域,液冷腔内部设置有散热翅片,散热翅片由板状本体内壁铲制而成,散热翅片分布在扰流板两侧,外部的热量经过板状本体和板状本体内壁上的散热翅片传递至液冷腔内部,再经液冷腔内部的循环冷却液将热量带离。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液冷板,提升了液冷腔内部冷却液的充分流动性和导热散热性。部冷却液的充分流动性和导热散热性。部冷却液的充分流动性和导热散热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冷板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池冷却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液冷板。

技术介绍

[0002]在能源和环境危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政府和汽车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发展电动汽车,以降低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和减轻排放。电动汽车以车载化学储能系统提供电能,这些车辆的性能和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也对其所装配的电池系统有很大依赖。电池温度上升会影响电池单元的寿命和稳定性,高温会加速电解液的消耗、电极和隔板的老化,电池芯在高温下老化速率会明显快于低温部分。
[0003]目前,在新能源汽车中的电池液冷系统方式选择中,液冷是主流的液冷系统,相比较风冷而言液冷效率高,节省空间。传统的动力电池液冷板为上部平面下部焊接散热扁管或上下平面中间焊接散热扁管的结构,这种管结构液冷板生产简便,但成本较高,流道长,散热均匀性一般(流道越长,会导致流道后程积攒的温度越高),传热散热效果一般,且需要设计加强结构保证液冷板总成的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液冷板。
[0005]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液冷板,包括板状本体,板状本体内部具有液冷腔,板状本体的其中一侧设置有进液管,与其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出液管;
[0007]所述进液管的一端为进液口,在进液管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与液冷腔内部连通的出液孔,所述出液管的一端为出液口;
[0008]在液冷腔内设置有至少两排扰流板,扰流板与进液管或者出液管相平行,扰流板设置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之间的中部区域,每排扰流板上设置有多个流道孔,且相邻两排扰流板上的流道孔是交错布置的;
[0009]液冷腔内部设置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由板状本体内壁铲制而成,散热翅片分布在扰流板两侧,外部的热量经过板状本体和板状本体内壁上的散热翅片传递至液冷腔内部,再经液冷腔内部的循环冷却液将热量带离;
[0010]所述的进液管上的出液孔的排布方式为:由进液管的进液口至另一端的排气口方向,相邻出液孔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液管的进液口相对的另一端设有排气口,排气口设置有螺帽。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距离进液管进液口最近的一个出液孔与进液管的进液口之间的距离为3-4cm;距离进液管排气口最近的一个出液孔与进液管的排气口之间的距离为2-3cm。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扰流板每侧包括多排散热翅片,各排散热翅片之间保持一定
间距形成横向流动通道,每片散热翅片都是纵向设置的,相邻两片散热翅片之间的间隙形成纵向流动通道,其中,所述纵向是指与进液管或者出液管垂直的方向,所述横向是指进液管或者出液管的长度方向。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出液管上的排液孔的数量为一个,排液孔设置在进液口的斜对角位置。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液管的进液口和出液管的出液口为同侧布置。
[00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板状本体其由正面板和背面板拼接而成,所述散热翅片设置在正面板的内壁上;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分别设置在正面板的上下两侧。
[00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液管的内侧壁采用阶梯面结构,出液管的内侧壁也采用阶梯面结构。
[00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背面板的左右两侧具有折板,用于与正面板焊接,从而正面板和背面板拼接后内部形成所述液冷腔。
[00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出液管上的排液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排液孔沿出液管的长向间隔排布。
[002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扰流板上侧的散热翅片距离扰流板之间也具有一定的间隙,形成横向流动通道;扰流板下侧的散热翅片距离扰流板之间也具有一定的间隙,形成横向流动通道;进液管下侧的散热翅片距离进液管之间也具有一定的间隙,形成横向流动通道;出液管上侧的散热翅片距离出液管之间也具有一定的间隙,形成横向流动通道。
[0021]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0022]1.液冷板内壁上设置有散热翅片,能够将板外的热量引至液冷腔内部,相比传统的蛇形管液冷方式,本专利技术大大增大散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并且,散热翅片是液冷板本体上铲制而成,彻底消除接触热阻,大幅度提升散热性能。
[0023]2.在进液管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与液冷腔内部连通的出液孔,进液管上的出液孔的排布方式为:由进液管的进液口至另一端的排气口方向,出液孔布置的越来越密集。这样的作用是,能够使进液管沿长度方向各处的出液量尽量均衡,使液冷腔内部的液体充分流动,提升换热效率。
[0024]3.在液冷腔内设置有扰流板,扰流板设置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之间的中部区域,并且散热翅片分布在扰流板两侧,每侧包括多排散热翅片,各排散热翅片之间保持一定间距形成横向流动通道,每片散热翅片是纵向设置的,相邻两片散热翅片之间的间隙形成纵向流动通道。这样的布置方式能够充分增加液冷腔内部液体的横纵流动性,而且由于扰流板位于进液管和出液管之间的中部区域(即整个液冷腔的纵向中分线上),在扰流板的作用下能够在中部区域形成液体的二次加速扰动,增强对扰流板上下两侧的液体流动性。
[0025]4.板状本体其由正面板和背面板拼接(焊接)而成,内部形成液冷腔,散热翅片在正面板的内壁上铲制而成,进液管和出液管分别设置在正面板的上下两侧。其结构简单,易于生产,便于组装。且,进液管的内侧壁和出液管内壁均采用阶梯面结构,能够与背面板两侧形成良好的面接触,增强焊接密封性。
[0026]5,相比传统的管式液冷板,本专利技术的液冷板内部为一个整体式的液冷腔,整个液冷腔内液体均可流动,避免了单一蛇形管流道过长的缺点。
[0027]综上,本专利技术的液冷板,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协同作用下,提升了液冷腔内部冷
却液的充分流动性和导热散热性。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液冷板的外形图。
[0029]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液冷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0]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液冷板的正面板和背面板拼接时结构示意图。
[0031]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液冷板的正面板和背面板拼接后的剖视图。
[0032]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液冷板的进液管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3]其中:
[0034]1:板状本体,2:进液管,2-1:进液口,2-2:排气口,2-3:螺帽,2-4:出液孔,3:出液管,3-1:出液口,3-2:排液孔,4:第一排扰流板,5:第二排扰流板,6:散热翅片,a:正面板,b:背面板,a-1:第一平面,a-2:第二平面,a-3:阶梯面。
[0035]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以上附图获得其他的相关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37]实施例一
[0038]一种液冷板,包括板状本体1,板状本体为方形,板状本体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状本体,板状本体内部具有液冷腔,板状本体的其中一侧设置有进液管,与其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出液管;所述进液管的一端为进液口,在进液管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与液冷腔内部连通的出液孔,所述出液管的一端为出液口;在液冷腔内设置有至少两排扰流板,扰流板与进液管或者出液管相平行,扰流板设置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之间的中部区域,每排扰流板上设置有多个流道孔,且相邻两排扰流板上的流道孔是交错布置的;液冷腔内部设置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由板状本体内壁铲制而成,散热翅片分布在扰流板两侧,外部的热量经过板状本体和板状本体内壁上的散热翅片传递至液冷腔内部,再经液冷腔内部的循环冷却液将热量带离;所述的进液管上的出液孔的排布方式为:由进液管的进液口至另一端的排气口方向,相邻出液孔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进液管的进液口相对的另一端设有排气口,排气口设置有螺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距离进液管进液口最近的一个出液孔与进液管的进液口之间的距离为3-4cm;距离进液管排气口最近的一个出液孔与进液管的排气口之间的距离为2-3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广李洪坤刘士群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山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