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膜侧播种开沟铲及播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8159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6 2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膜侧播种开沟铲及播种器,包括位于播种侧地膜边缘外侧的铲头,铲头的破土部分的外廓包括相连接的平面和弧面,平面设置在靠近播种侧地膜的一侧,弧面设置在远离播种侧地膜的一侧并朝远离播种侧地膜的方向凸出,弧面与平面相交在铲头的前端,使得整个铲头的破土部分在使用的过程中仅依靠弧面向地膜外侧分土,平面平行贴靠在与地膜边缘平行的方向上,充分减少靠近地膜一侧土壤的堆积,避免造成地膜上壅土的现象。避免造成地膜上壅土的现象。避免造成地膜上壅土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膜侧播种开沟铲及播种器


[0001]本技术涉及本技术涉及农业种植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膜侧播种开沟铲及播种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膜侧播种机开沟铲基本采用的都是小麦分层播种机镂腿进行开沟播种,前端为尖角状,两侧为弧面结构,在膜侧播种过程中,开沟铲由于近膜侧也是弧状结构,造成播种后离膜较远,不满足膜侧播种农艺要求,同时播种过程中会出现开沟铲顶膜、挂膜、壅土等问题,造成铺膜不平整、膜边覆土不均匀等问题。
[0003]专利文件CN104025807A公开了一种秸秆注入还田装置,其所采用的开沟铲由三个壁面连接而成,顶壁的两侧边和两侧壁共同形成向外凸出的弧形结构,那么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导致两侧壁向外挤土,导致地膜上出现壅土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膜侧播种开沟铲及播种器,解决了膜侧播种时籽粒距膜边较远,以及机具作业过程中开沟铲顶膜、挂膜、壅土等难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提供一种膜侧播种开沟铲,包括位于播种侧地膜边缘外侧的铲头,所述铲头的破土部分的外廓包括相连接的平面和弧面,所述平面设置在靠近播种侧地膜的一侧,所述弧面设置在远离播种侧地膜的一侧并朝远离播种侧地膜的方向凸出,所述弧面与所述平面相交在所述铲头的前端。
[0006]优选的,所述平面的前方设有与所述平面同侧布置的缓冲面,所述缓冲面朝靠近播种侧地膜方向凸出,所述缓冲面与所述弧面相交在所述铲头的前端。
[0007]优选的,所述铲头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滑动连接在播种器的机架上。
[0008]优选的,所述平面与所述播种侧地膜边缘相平行。
[0009]优选的,提供一种播种器,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与行进方向垂直的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上沿轴向滑动连接有移动件,所述支撑杆沿竖向滑动连接在所述移动件上。
[0010]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后侧固定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挡板,各所述挡板竖直设置且与行进方向相平行,两所述挡板的间距不大于播种沟的宽度。
[0011]优选的,所述挡板的上方设有排种器,所述排种器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排种器的出口连通有用于为种子提供过渡轨道的Y型壳体结构,所述Y型壳体结构的出口伸入两所述挡板之间。
[0012]优选的,所述机架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横梁后侧的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上沿轴向滑动连接有圆盘覆土盘,所述圆盘覆土盘竖直设置,且所述圆盘覆土盘的前端沿行进方向朝远离播种侧地膜的一侧倾斜。
[0013]优选的,所述机架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二横梁后侧的第三横梁,所述第三横梁上沿
轴向滑动连接有用于对种植沟覆土的镇压轮。
[0014]优选的,所述镇压轮与所述三横梁之间连接有用于对镇压轮施加径向载荷的压紧弹簧。
[0015]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6]1、本技术中铲头的破土部分的外廓包括相连接的平面和弧面,平面设置在靠近播种侧地膜的一侧且与播种侧地膜边缘相平行,弧面设置在远离播种侧地膜的一侧并朝远离播种侧地膜的方向凸出,使得整个铲头的破土部分在使用的过程中仅依靠弧面向地膜外侧分土,平面平行贴靠在与地膜边缘平行的方向上,充分减少靠近地膜一侧土壤的堆积,避免造成地膜上壅土的现象。
[0017]2、本技术中铲头的破土部分的平面与播种侧地膜边缘相平行,进而避免了铲头与地膜的接触,充分防止挂膜现象的发生,同时能够防止铲头朝地膜挤压土壤,避免了顶膜现象的发生。
[0018]3、本技术中平面的前方设有与平面同侧布置的缓冲面,缓冲面朝靠近播种侧地膜方向凸出的缓冲面,缓冲面与弧面相交在铲头的前端,缓冲面将少量的土壤推至靠近地膜的一侧,减少了开沟铲行进过程中与土壤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充分降低了开沟铲行进过程中受到的阻力。
[0019]4、本技术中第一横梁上沿轴向滑动连接有移动件,支撑杆沿竖向滑动连接在移动件上,使得开沟铲在支撑杆的带动下,根据地膜的分布位置,既能够沿横向调节其位置,又能够沿竖直方向调节其位置,从而增强了对开沟铲适应性的应用。
[0020]5、本技术中支撑杆的后侧固定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挡板,各挡板竖直设置且与行进方向相平行,两挡板的间距不大于播种沟的宽度,能够有效防止种子散落在播种沟外侧。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技术中播种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中膜侧播种开沟铲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中铲头和支撑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5]其中,1

平面、2

弧面、3

挡板、4

Y型壳体结构、5

圆盘覆土盘、6

镇压轮、7

排种器、8

移动件、9

支撑杆、10

铲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本技术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一种膜侧播种开沟铲及播种器,解决了膜侧播种时籽粒距膜边较远,以及机具作业过程中开沟铲顶膜、挂膜、壅土等难题。
[0028]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9]如图1

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膜侧播种开沟铲,包括位于播种侧地膜边缘外侧的铲头10,铲头10的破土部分的外廓包括相连接的平面1和弧面2,平面1设置在靠近播种侧地膜的一侧,充分减少了铲头10靠近播种侧地膜的一侧的凸出结构,能够防止铲头朝地膜挤压土壤,避免了顶膜现象的发生,弧面2设置在远离播种侧地膜的一侧并朝远离播种侧地膜的方向凸出,使得整个铲头10的破土部分在使用的过程中仅依靠弧面2向地膜外侧分土,而且弧面2与平面1相交在铲头10的前端,并形成类锥形结构,以减少铲头10行进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作为本技术优选的实施方式,铲头10包括与破土部分相连接的分土部,破土部分位于分土部的前侧并沿行进方向水平延伸,弧面2与平面1相交处位于破土部分的前端,分土部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且分土部的顶端伸出地面,在使用的过程中,破土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膜侧播种开沟铲,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播种侧地膜边缘外侧的铲头,所述铲头的破土部分的外廓包括相连接的平面和弧面,所述平面设置在靠近播种侧地膜的一侧,所述弧面设置在远离播种侧地膜的一侧并朝远离播种侧地膜的方向凸出,所述弧面与所述平面相交在所述铲头的前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侧播种开沟铲,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的前方设有与所述平面同侧布置的缓冲面,所述缓冲面朝靠近播种侧地膜方向凸出,所述缓冲面与所述弧面相交在所述铲头的前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膜侧播种开沟铲,其特征在于,所述铲头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滑动连接在播种器的机架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侧播种开沟铲,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与所述播种侧地膜边缘相平行。5.一种应用如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膜侧播种开沟铲的播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与行进方向垂直的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上沿轴向滑动连接有移动件,所述支撑杆沿竖向滑动连接在所述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勇路战远菅志亮张向前李素萍郝云凤赵小庆程玉臣路大波郭树春李焕春张德健张晓蒙赵娜曹巨峰杜超李晓红马俊张艳芳刘晓东刘汉江
申请(专利权)人: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