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7569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8: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包括壳体、驱动板组件和功率板组件,所述功率板组件设有电子开关以及对接母头,所述电子开关至少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驱动板组件设有对接公头以及用于与外部设备相连的通信接口,所述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对插连接实现所述驱动板组件和功率板组件的电连,所述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还包括负极接口、正极接口和输出接口,所述正极接口与输出接口通过所述第一开关电连构成主电路,所述负极接口与输出接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关电连构成旁路电路,所述驱动板组件用于获取电池模组的信息并控制所述电子开关的开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旁路掉故障电池模组,保证储能系统继续正常高效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
本技术属于新能源
,具体涉及一种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大型储能系统,比如集装箱式储能电站,其拓扑架构都是m个电池模组串联起来构成一个电池簇,然后n个电池簇并联起来构成一个大型储能电站。当储能系统中某个电池模组发生故障时,需要切断该电池模组所在的整簇电池,其余n-1簇电池继续工作,即(n-1)*m个电池模组工作,这样大大削弱了储能电站的供电电量。对于小型机柜式备电电源,比如通信基站后备电源,其架构大都是由若干电池模组串联起来构成一个供电系统。当备电系统中某个电池模组发生故障时,会导致整个系统都将瘫痪,无法为ICT设备供电。综上所述,亟需提供一种可旁路掉故障电池模组,保证储能系统继续正常高效运行的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旁路掉故障电池模组,保证储能系统继续正常高效运行的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包括壳体、驱动板组件和功率板组件,所述驱动板组件和功率板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功率板组件设有电子开关以及对接母头,所述电子开关至少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驱动板组件设有对接公头以及用于与外部设备相连的通信接口,所述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对插连接实现所述驱动板组件和功率板组件的电连,所述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还包括负极接口、正极接口和输出接口,所述正极接口与输出接口通过所述第一开关电连构成主电路,所述负极接口与输出接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关电连构成旁路电路,所述驱动板组件用于获取电池模组的信息并控制所述电子开关的开合。本技术用于电池能量信息化的管控与调度,应用过程中安装在储能系统中,每一个电池模组均设置一个电路切换装置,将正极接口、负极接口和输出接口分别与电池模组的正极、负接线端子和正接线端子相连,电池模组中的电池管理单元用来采集电芯电压和温度信息,驱动板组件的通信接口用于与电池管理单元通信连接,驱动板组件可获取电池模组电芯电压和温度信息;电池模组正常情况下,主电路第一开关闭合,旁路电路的第二开关断开,电流都是从主电路流过,旁路电路不工作,当检测到某个模组报故障时,驱动板组件发出信号,控制主电路的第一开关断开,旁路电路的第二开关闭合,旁路电路起到连接储能系统中的各电池模组,这样可旁路掉故障电池模组,保证储能系统继续正常高效运行。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电子开关由mos管构成,所述正极接口、负极接口和输出接口分别包括主路铜排、旁路铜排和输出铜排,所述主路铜排和旁路铜排表面紧贴所述第一开关,所述旁路铜排和输出铜排表面紧贴所述第二开关。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对称设置在功率板组件上,分别由若干mos管构成,功率板组件中mos管的数量根据系统过电流能力来确定。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在所述功率板组件的下方。如此,散热器的设置有利于本技术的散热,维持其良好的工作性能。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功率板组件、主路铜排、旁路铜排、输出铜排分别通过第一螺钉紧固在所述散热器的沉孔上。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主路铜排、旁路铜排、输出铜排和第一螺钉之间通过绝缘粒隔开,所述绝缘粒设置在散热器上的沉孔内。如此设置,保证本技术的安全性。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主电路和旁路电路分别设有状态显示灯。如此设置,电池模组正常工作时,主电路通电,该电路的状态显示灯亮,电池模组工作异常时,旁路电路通电,该电路的状态显示灯亮,如此可清楚的反应本技术的工作状态以及电池模组的使用情况,便于工人维护和检修。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壳体设有显示窗口,所述状态显示灯设置在所述显示窗口内。优选,显示窗口可设置四个状态显示灯,靠近主路铜排的两个灯用于主电路状态显示,靠近旁路铜排的两个灯为旁路电路状态显示,这样工作情况反映更加直观。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壳体由阻燃塑料制备,所述显示窗口为所述壳体设置的凹槽,所述显示窗口设有背胶塑片,所述背胶塑片贴于所壳体的凹槽正面。如此,不仅显示明显,而且背胶塑片可以起到保护状态显示灯的作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主路铜排、旁路铜排以和输出铜排与所述散热器之间设有绝缘导热垫,所述主路铜排、旁路铜排和输出铜排的下表面紧贴所述绝缘导热垫。如此,主路铜排、旁路铜排、输出铜排的上表面紧贴电子开关,下表面紧贴绝缘导热垫,三个铜排不仅起到导电作用,同时也起到导热作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壳体通过第二螺钉固定在所述散热器的两侧。本技术在储能系统的设置,在其中一个或多个电池模组故障时,旁路电路起到连接储能系统中的各电池模组,这样可旁路掉故障电池模组,保证储能系统继续正常高效运行,保证储能系统削峰填谷或通信基站后备电源正常高效的运行。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的某一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功率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储能系统的电路连接(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的工作过程)示意图。图中:1壳体2驱动板组件3第一螺钉4功率板组件5旁路铜排6绝缘导热垫7散热器8输出铜排9绝缘粒10第二螺钉11主路铜排12电池模组13电路切换装置14负极接口15正极接口16输出接口17负接线端子18正接线端子101显示窗口201通信接口202对接公头401电子开关4011第一开关4012第二开关402对接母头701沉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本技术实施例如下,参照图1~4和图8,一种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包括壳体1、驱动板组件2和功率板组件4,所述驱动板组件2和功率板组件4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功率板组件4设有电子开关401以及对接母头402,所述电子开关401至少包括第一开关4011和第二开关4012,所述驱动板组件2设有对接公头202以及用于与外部设备相连的通信接口201,所述对接公头202和对接母头402对插连接实现所述驱动板组件2和功率板组件4的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驱动板组件和功率板组件,所述驱动板组件和功率板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功率板组件设有电子开关以及对接母头,所述电子开关至少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驱动板组件设有对接公头以及用于与外部设备相连的通信接口,所述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对插连接实现所述驱动板组件和功率板组件的电连,所述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还包括负极接口、正极接口和输出接口,所述正极接口与输出接口通过所述第一开关电连构成主电路,所述负极接口与输出接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关电连构成旁路电路,所述驱动板组件用于获取电池模组的信息并控制所述电子开关的开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驱动板组件和功率板组件,所述驱动板组件和功率板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功率板组件设有电子开关以及对接母头,所述电子开关至少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驱动板组件设有对接公头以及用于与外部设备相连的通信接口,所述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对插连接实现所述驱动板组件和功率板组件的电连,所述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还包括负极接口、正极接口和输出接口,所述正极接口与输出接口通过所述第一开关电连构成主电路,所述负极接口与输出接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关电连构成旁路电路,所述驱动板组件用于获取电池模组的信息并控制所述电子开关的开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开关由mos管构成,所述正极接口、负极接口和输出接口分别包括主路铜排、旁路铜排和输出铜排,所述主路铜排和旁路铜排表面紧贴所述第一开关,所述旁路铜排和输出铜排表面紧贴所述第二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在所述功率板组件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电路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夏辉汤睿石雪倩严海李刚锋胡旭东王澍豪
申请(专利权)人:湘投云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