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智能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26036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7: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蓄电池充电管理技术,具体是一种蓄电池智能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一种蓄电池智能充电系统,包括直流输出的充电设备、电池、充电管理控制器,充电设备的正极端与电池的正极端之间设有正极充电线路,充电设备的负极端与电池的负极端之间设有负极回流线路,电池的正极端接入充电管理控制器,充电管理控制器接入负极回流线路中,正极充电线路上串联搭载有MOS管Q1、MOS管Q2,MOS管Q1、MO管Q2的栅极分别接入充电管理控制器,MOS管Q1的漏极与充电设备的正极端连接,MOS管Q1的源极与MOS管Q2的源极连接,MOS管Q2的漏极与电池的正极端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电池智能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蓄电池充电管理技术,具体是一种蓄电池智能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蓄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一种装置,是按可再充电设计的电池,通过可逆的化学反应实现再充电,充电时利用外部的电能使内部活性物质再生,把电能储存为化学能,需要放电时再次把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输出。生活中常见的蓄电池有广泛应用于电动车、摩托车等电瓶中的铅蓄电池以及应用于手机、电脑等智能电子产品的锂蓄电池。蓄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电量损耗的情况,当电池电量被耗尽,容易导致在接入充电的MOS管后,达不到MOS管的开启电压,MOS管不工作,导致充电失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一种蓄电池智能充电系统,包括直流输出的充电设备、电池、充电管理控制器,充电设备的正极端与电池的正极端之间设有正极充电线路,充电设备的负极端与电池的负极端之间设有负极回流线路,电池的正极端接入充电管理控制器,充电管理控制器接入负极回流线路中,正极充电线路上串联搭载有MOS管Q1、MOS管Q2,MOS管Q1、MO管Q2的栅极分别接入充电管理控制器,MOS管Q1的漏极与充电设备的正极端连接,MOS管Q1的源极与MOS管Q2的源极连接,MOS管Q2的漏极与电池的正极端连接。进一步的,电池的正极端与充电管理控制器之间连接有电池识别线路。进一步的,充电设备通过插头对接方式接入正极充电线路、负极回流线路之间。进一步的,充电管理控制器连接有检测电池温度的温度检测模块。进一步的,充电管理控制器连接有发送远程关闭信号的远程控制开关。一种基于以上所述蓄电池智能充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充电检测、充电控制两个部分,其中,充电检测部分包括以下步骤:S1:充电管理控制器控制MOS管Q1关闭使之单向导通,5次循环交替进行电池电压、充电电压采样;S2:充电管理控制器控制MOS管Q1打开使之双向导通;S3:判断电池电压是否小于12V,如是则执行方案a,如否则执行方案b:方案a.识别充电设备未插入,执行S4;方案b.判断充电设备是否已接入,如是则启动MOS管Q2进行充电,如否则执行方案a;S4:充电管理控制器通过温度检测模块对电池进行温度取样;S5:等待2秒,返回S1;充电控制部分包括以下步骤:S1’:在充电管理控制器中设定温度阀值、最低安全电压阀值、满电电压阀值;S2’:判断充电设备是否已接入,如是则执行方案a’,如否则执行方案b’:方案a’.识别充电设备已接入,执行步骤S3’;方案b’.判断电池电压是否高于最低安全电压阀值,如是则打开MOS管Q2再执行S7’,如否则直接执行S7’;S3’.判断电池电压是否小于满电电压阀值,如是则执行S4’,如否则执行S6’;S4’.判断是否接收到远程关闭信号,如是则执行S6’,如否则执行S5’;S5’.判断电池温度是否高于温度阀值,如是则执行S6’,如否则打开MOS管Q2继续充电,然后执行S7’;S6’:关闭MOS管Q2,停止充电,然后执行S7’;S7’:等待1秒,返回S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通过MOS管Q1、MOS管Q2组合,经过MOS管Q1进行电压取样能够识别不同类型型号的电动车充电器,实现自动匹配;同时MOS管Q2管理充电,并在侦测到异常温度、充电超时等异常情况,控制充电电路的正极通断,自动停止充电,进行安全保护;充电管理控制器通过监测充电设备、电池的电压值,当任何一方为负时,给予MOS管Q2启动电压,确保充电通路。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系统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充电检测的系统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充电控制的系统流程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充电检测的逻辑程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充电控制的逻辑程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一种蓄电池智能充电系统,包括直流输出的充电设备1、电池2、充电管理控制器3,充电设备1的正极端与电池2的正极端之间设有正极充电线路4,充电设备1的负极端与电池2的负极端之间设有负极回流线路5,电池2的正极端接入充电管理控制器3,充电管理控制器3接入负极回流线路5中,正极充电线路4上串联搭载有MOS管Q1、MOS管Q2,MOS管Q1、MO管Q2的栅极分别接入充电管理控制器3,MOS管Q1的漏极与充电设备1的正极端连接,MOS管Q1的源极与MOS管Q2的源极连接,MOS管Q2的漏极与电池2的正极端连接。进一步的,电池2的正极端与充电管理控制器3之间连接有电池识别线路6。进一步的,充电设备1通过插头对接方式接入正极充电线路4、负极回流线路5之间。进一步的,充电管理控制器3连接有检测电池2温度的温度检测模块7。进一步的,充电管理控制器3连接有发送远程关闭信号的远程控制开关8。一种基于以上所述蓄电池2智能充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充电检测、充电控制两个部分,其中,充电检测部分包括以下步骤:S1:充电管理控制器3控制MOS管Q1关闭使之单向导通,5次循环交替进行电池2电压、充电电压采样;S2:充电管理控制器3控制MOS管Q1打开使之双向导通;S3:判断电池2电压是否小于12V,如是则执行方案a,如否则执行方案b:方案a.识别充电设备1未插入,执行S4;方案b.判断充电设备1是否已接入,如是则启动MOS管Q2进行充电,如否则执行方案a;S4:充电管理控制器3通过温度检测模块7对电池2进行温度取样;S5:等待2秒,返回S1;充电控制部分包括以下步骤:S1’:在充电管理控制器3中设定温度阀值、最低安全电压阀值、满电电压阀值;S2’:判断充电设备1是否已接入,如是则执行方案a’,如否则执行方案b’:方案a’.识别充电设备1已接入,执行步骤S3’;方案b’.判断电池2电压是否高于最低安全电压阀值,如是则打开MOS管Q2再执行S7’,如否则直接执行S7’;S3’.判断电池2电压是否小于满电电压阀值,如是则执行S4’,如否则执行S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池智能充电系统,包括直流输出的充电设备、电池、充电管理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充电设备的正极端与电池的正极端之间设有正极充电线路,充电设备的负极端与电池的负极端之间设有负极回流线路,电池的正极端接入充电管理控制器,充电管理控制器接入负极回流线路中,正极充电线路上串联搭载有MOS管Q1、MOS管Q2,MOS管Q1、MO管Q2的栅极分别接入充电管理控制器,MOS管Q1的漏极与充电设备的正极端连接,MOS管Q1的源极与MOS管Q2的源极连接,MOS管Q2的漏极与电池的正极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智能充电系统,包括直流输出的充电设备、电池、充电管理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充电设备的正极端与电池的正极端之间设有正极充电线路,充电设备的负极端与电池的负极端之间设有负极回流线路,电池的正极端接入充电管理控制器,充电管理控制器接入负极回流线路中,正极充电线路上串联搭载有MOS管Q1、MOS管Q2,MOS管Q1、MO管Q2的栅极分别接入充电管理控制器,MOS管Q1的漏极与充电设备的正极端连接,MOS管Q1的源极与MOS管Q2的源极连接,MOS管Q2的漏极与电池的正极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蓄电池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电池的正极端与充电管理控制器之间连接有电池识别线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蓄电池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充电设备通过插头对接方式接入正极充电线路、负极回流线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一种蓄电池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充电管理控制器连接有检测电池温度的温度检测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蓄电池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充电管理控制器连接有发送远程关闭信号的远程控制开关。


6.一种基于权利要求5所述蓄电池智能充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检测、充电控制两个部分,其中,
充电检测部分包括以下步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襄国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南园天工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