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氧弹铜线全自动打磨抛光卷线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4969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7: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旋转氧弹铜线全自动打磨抛光卷线一体化装置,特别是涉及旋转氧弹铜线技术领域,包括控制器、止动弹簧杆、小型电机、压线杆、卷线轴以及联动磨线装置。通过控制器、止动弹簧杆、小型电机、压线杆、卷线轴以及联动磨线装置的配合,针对用于制备符合测定旋转氧弹值试验要求的铜催化剂,将铜丝的抛光和紧密绕线两个步骤通过一个装置一体自动完成,大大提高了铜催化剂制备的机械化程度,降低了对实验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有效降低了铜线抛光过程中铜屑飞溅对试验人员健康的影响,解决了现在大部分仍是人工采用碳化硅纱布对铜丝进行磨光处理,然后利用简单的电机带动金属圆筒进行卷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氧弹铜线全自动打磨抛光卷线一体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旋转氧弹铜线
,特别是涉及旋转氧弹铜线全自动打磨抛光卷线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根据SH/T0193-2008《润滑油氧化安定性的测定旋转氧弹法》中“铜催化剂的准备”的有关内容,明确规定采用外径为44~48mm,重量为55.6g±0.3g,延伸高度为40~42mm的磨光铜丝线圈作为该测定方法的铜催化剂,用于评定汽轮机油在150℃下的氧化安定性。在如今电厂、电力研究检测机构中,制备该试验所用的铜催化剂线圈十分不方便,大部分仍是人工采用碳化硅纱布对铜丝进行磨光处理,整个磨光过程时间长效率低,同时铜屑掉落后在空气中扩散会对人员健康造成一定危害,且在磨光后的铜丝卷线时,机械化程度也较低,多为简单的电机带动金属圆筒进行卷线,无有效的线圈固定措施,十分依赖人员的经验技术来保障线圈的延伸高度符合要求,同时由于该试验在以往GB/T14541《电厂用矿物涡轮机油维护管理导则》要求中的非定检项目,试验次数较少,使得该铜催化剂准备工序的自动化研究不受重视。而在现行GB/T14541-2017《电厂用矿物涡轮机油维护管理导则》要求中将旋转氧弹值规定为定检项目,各电厂和电力研究检测机构做该试验的次数大大提高,而投入在铜催化剂准备工序的时间也不断增多,浪费大量的人力投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旋转氧弹铜线全自动打磨抛光卷线一体化装置,解决了现在大部分仍是人工采用碳化硅纱布对铜丝进行磨光处理,然后利用简单的电机带动金属圆筒进行卷线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旋转氧弹铜线全自动打磨抛光卷线一体化装置,包括控制器、止动弹簧杆、小型电机、压线杆、卷线轴以及联动磨线装置,所述小型电机安装在控制器内部右侧,所述卷线轴转动连接在控制器右端,所述小型电机的驱动端与卷线轴连接,所述联动磨线装置活动连接在控制器内部,所述联动磨线装置位于小型电机下方,所述联动磨线装置右端贯穿控制器,所述压线杆位于小型电机上方,所述压线杆右端贯穿控制器,所述压线杆内部呈空心结构,所述止动弹簧杆穿插设置在压线杆内部,所述联动磨线装置包括中磨板、上磨板以及下磨板,所述上磨板、中磨板以及下磨板从上到下依次分布,所述上磨板与下磨板固定连接,所述中磨板分别与上磨板和下磨板滑动连接,所述上磨板、中磨板以及下磨板上端右侧均开有磨孔,所述联动磨线装置与压线杆固定连接。具体的,所述止动弹簧杆左端外部套接有扭力弹簧。具体的,所述压线杆外部且位于控制器内的部位套接有应力弹簧一,所述应力弹簧一右端紧贴控制器。具体的,所述中磨板左端相接有拉簧,所述拉簧末端与控制器固定。具体的,所述中磨板右端固定有与其为一体的拉环。具体的,所述联动磨线装置外部且位于控制器内的部位套接有应力弹簧二,所述应力弹簧二右端紧贴控制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该种旋转氧弹铜线全自动打磨抛光卷线一体化装置,通过控制器、止动弹簧杆、小型电机、压线杆、卷线轴以及联动磨线装置的配合,针对用于制备符合测定旋转氧弹值试验要求的铜催化剂,将铜丝的抛光和紧密绕线两个步骤通过一个装置一体自动完成,大大提高了铜催化剂制备的机械化程度,降低了对实验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有效降低了铜线抛光过程中铜屑飞溅对试验人员健康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主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整体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整体右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联动磨线装置俯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联动磨线装置主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上磨板俯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磨板俯视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下磨板俯视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中磨板与下磨板装配示意图。图中:1-控制器、2-止动弹簧杆、3-小型电机、4-压线杆、5-卷线轴、6-联动磨线装置、61-中磨板、62-上磨板、63-下磨板、64-磨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至图9所示,旋转氧弹铜线全自动打磨抛光卷线一体化装置,包括控制器1、止动弹簧杆2、小型电机3、压线杆4、卷线轴5以及联动磨线装置6,所述小型电机3安装在控制器1内部右侧,所述卷线轴5转动连接在控制器1右端,所述小型电机3的驱动端与卷线轴5连接,所述联动磨线装置6活动连接在控制器1内部,所述联动磨线装置6位于小型电机3下方,所述联动磨线装置6右端贯穿控制器1,所述压线杆4位于小型电机3上方,所述压线杆4右端贯穿控制器1,所述压线杆4内部呈空心结构,所述止动弹簧杆2穿插设置在压线杆4内部,所述联动磨线装置6包括中磨板61、上磨板62以及下磨板63,所述上磨板62、中磨板61以及下磨板63从上到下依次分布,所述上磨板62与下磨板63固定连接,所述中磨板61分别与上磨板62和下磨板63滑动连接,所述上磨板62、中磨板61以及下磨板63上端右侧均开有磨孔64,所述止动弹簧杆2左端外部套接有扭力弹簧,所述压线杆4外部且位于控制器1内的部位套接有应力弹簧一,所述应力弹簧一右端紧贴控制器1,所述中磨板61左端相接有拉簧,所述拉簧末端与控制器1固定,所述中磨板61右端固定有与其为一体的拉环,所述联动磨线装置6外部且位于控制器1内的部位套接有应力弹簧二,所述应力弹簧二右端紧贴控制器1,卷线开始前,通过往右拉动中磨板61的拉环,此时中磨板61在上磨板62与下磨板63之间滑动,同时中磨板61会拉动拉簧拉长,此时使磨孔64露出并对齐,将铜线从下往上依次穿过下磨板63、中磨板61以及上磨板62的磨孔64,由于卷线轴5外边缘均匀开有八个用于固定铜线的小孔,使得将铜线头穿过卷线轴5左侧的小孔中固定,并将止动弹簧杆2最右端月牙形的止动触头搭在卷线轴5上,启动控制器1开始卷线;卷线轴5在小型电机3的带动下进行顺时针转动,铜线在卷线轴5的带动下不断被卷曲,而随着卷线的进行,压线杆4受到铜线的横向应力,在应力弹簧一给与的反向应力作用下也不断挤压铜线,起到卷线过程保证铜线紧密卷起的作用,保证卷线的延伸高度,而月牙形的止动触头也在压力感的带动下不断向右移动;当压线杆4受到铜线挤压应力向右运动时,由于联动磨线装置6与压线杆4固定连接,使得联动磨线装置6整体被压线杆4带动向右移动,而中磨板61受到拉簧的影响,与整个在向右移动的联动磨线装置6产生了向左移动的相对位移,产生这一相对位移的横向应力使得不断穿过磨孔64的铜线与孔内表面的磨面紧紧接触,被充分打磨,压线杆4和联动磨线装置6的硬连接能保证卷线时,铜线的送线过程中始终保持竖直,卷线的效果更好;这样将铜丝的抛光和紧密绕线两个步骤通过一个装置一体自动完成,大大提高了铜催化剂制备的机械化程度,降低了对实验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有效降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旋转氧弹铜线全自动打磨抛光卷线一体化装置,包括控制器(1)、止动弹簧杆(2)、小型电机(3)、压线杆(4)、卷线轴(5)以及联动磨线装置(6),其特征在于:/n所述小型电机(3)安装在控制器(1)内部右侧,所述卷线轴(5)转动连接在控制器(1)右端,所述小型电机(3)的驱动端与卷线轴(5)连接,所述联动磨线装置(6)活动连接在控制器(1)内部,所述联动磨线装置(6)位于小型电机(3)下方,所述联动磨线装置(6)右端贯穿控制器(1),所述压线杆(4)位于小型电机(3)上方,所述压线杆(4)右端贯穿控制器(1),所述压线杆(4)内部呈空心结构,所述止动弹簧杆(2)穿插设置在压线杆(4)内部,所述联动磨线装置(6)包括中磨板(61)、上磨板(62)以及下磨板(63),所述上磨板(62)、中磨板(61)以及下磨板(63)从上到下依次分布,所述上磨板(62)与下磨板(63)固定连接,所述中磨板(61)分别与上磨板(62)和下磨板(63)滑动连接,所述上磨板(62)、中磨板(61)以及下磨板(63)上端右侧均开有磨孔(64),所述联动磨线装置(6)与压线杆(4)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旋转氧弹铜线全自动打磨抛光卷线一体化装置,包括控制器(1)、止动弹簧杆(2)、小型电机(3)、压线杆(4)、卷线轴(5)以及联动磨线装置(6),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型电机(3)安装在控制器(1)内部右侧,所述卷线轴(5)转动连接在控制器(1)右端,所述小型电机(3)的驱动端与卷线轴(5)连接,所述联动磨线装置(6)活动连接在控制器(1)内部,所述联动磨线装置(6)位于小型电机(3)下方,所述联动磨线装置(6)右端贯穿控制器(1),所述压线杆(4)位于小型电机(3)上方,所述压线杆(4)右端贯穿控制器(1),所述压线杆(4)内部呈空心结构,所述止动弹簧杆(2)穿插设置在压线杆(4)内部,所述联动磨线装置(6)包括中磨板(61)、上磨板(62)以及下磨板(63),所述上磨板(62)、中磨板(61)以及下磨板(63)从上到下依次分布,所述上磨板(62)与下磨板(63)固定连接,所述中磨板(61)分别与上磨板(62)和下磨板(63)滑动连接,所述上磨板(62)、中磨板(61)以及下磨板(63)上端右侧均开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李一戴俊陈彬赵宇航韦朋林杨宇斯杨松淑
申请(专利权)人:大唐水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