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土壤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4553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生物土壤修复装置,其结构包括控制器、支撑杆、备用箱、固定块、车架、车轮、传动杆、修复装置、把手,所述控制器底部与支撑杆顶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底部与车架后端通过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底部与车架侧端相贯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加了微生物处理器,利用雾化效果,使微生物试剂达到水雾化,再利用泵机的风力系统,将雾化后的微生物试剂吹出,使试剂更易飘散分布,配合翻土器,直接进入土壤深处,提高土壤修复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生物土壤修复装置
本技术是一种微生物土壤修复装置,属于土壤修复装置领域。
技术介绍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在中国大陆地区及台湾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CN201921733080.6,本技术涉及微生物土壤修复
,公开了一种微生物土壤修复装置,包括中空的粉碎箱、位于粉碎箱内的对辊,对辊与粉碎箱转动连接;粉碎箱的侧壁上固定有喷头,喷头位于对辊的下方且喷头与粉碎箱连通,喷头连通有泵组件;喷头的下方设置有与粉碎箱转动连接的挡板,挡板一端连接有驱动件,挡板另一端同轴固定有主动齿,主动齿啮合有从动齿,从动齿同轴固定有位于粉碎箱内的搅拌轴,搅拌轴上沿其轴向固定有若干搅拌刀。以增强土壤中的氧含量,以利于微生物在土壤中活动,提高微生物对土壤的修复效果。但现有技术不完善,该设备的修复效果较为片面,微生物无法充分深入土壤内部,只是停留在表面,容易因为日晒而使微生物直接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微生物土壤修复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不完善,该设备的修复效果较为片面,微生物无法充分深入土壤内部,只是停留在表面,容易因为日晒而使微生物直接失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其结构包括控制器、支撑杆、备用箱、固定块、车架、车轮、传动杆、修复装置、把手,所述控制器底部与支撑杆顶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底部与车架后端通过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底部与车架侧端相贯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下端与备用箱前端为间隙配合,所述备用箱前端与修复装置后端通过连管相连接,所述修复装置底部与车架顶部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车架前端与车轮中端通过传动杆相连接,所述传动杆侧端与车轮中端为垂直连接,所述车轮侧端与车架侧端为间隙配合,所述把手底部与备用箱顶部相焊接;所述修复装置由微生物处理器、框架、翻土器、轴承、除土板组成,所述微生物处理器顶部与框架内部顶端相焊接,所述框架底部与轴承中端为活动连接,所述轴承外壁与翻土器中端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翻土器尖端设有凸块,所述除土板右端与框架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翻土器顶部与微生物处理器底部为间隙配合。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物处理器由泵机、雾化器、连接管、外框架、排气管组成。进一步地,所述泵机右端与排气管左端相贯通。进一步地,所述雾化器底部与连接管顶部相贯通。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管底部与外框架底部相贯通。进一步地,所述轴承后端连接有伺服电机。进一步地,所述雾化器后端与备用箱内部通过水管相连接。本技术增加了微生物处理器,利用雾化效果,使微生物试剂达到水雾化,再利用泵机的风力系统,将雾化后的微生物试剂吹出,使试剂更易飘散分布,配合翻土器,直接进入土壤深处,提高土壤修复效果。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微生物土壤修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修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微生物处理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控制器-1、支撑杆-2、备用箱-3、固定块-4、车架-5、车轮-6、传动杆-7、修复装置-8、把手-9、微生物处理器-801、框架-802、翻土器-803、轴承-804、除土板-805、泵机-8011、雾化器-8012、连接管-8013、外框架-8014、排气管-8015。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微生物土壤修复装置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控制器1、支撑杆2、备用箱3、固定块4、车架5、车轮6、传动杆7、修复装置8、把手9,所述控制器1底部与支撑杆2顶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2底部与车架5后端通过固定块4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4底部与车架5侧端相贯通,所述支撑杆2下端与备用箱3前端为间隙配合,所述备用箱3前端与修复装置8后端通过连管相连接,所述修复装置8底部与车架5顶部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车架5前端与车轮6中端通过传动杆7相连接,所述传动杆7侧端与车轮6中端为垂直连接,所述车轮6侧端与车架5侧端为间隙配合,所述把手9底部与备用箱3顶部相焊接;所述修复装置8由微生物处理器801、框架802、翻土器803、轴承804、除土板805组成,所述微生物处理器801顶部与框架802内部顶端相焊接,所述框架802底部与轴承804中端为活动连接,所述轴承804外壁与翻土器803中端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翻土器803尖端设有凸块,所述除土板805右端与框架802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翻土器803顶部与微生物处理器801底部为间隙配合,所述微生物处理器801由泵机8011、雾化器8012、连接管8013、外框架8014、排气管8015组成,所述泵机8011右端与排气管8015左端相贯通,所述雾化器8012底部与连接管8013顶部相贯通,所述排气管8015底部与外框架8014底部相贯通,所述轴承804后端连接有伺服电机,所述雾化器8012后端与备用箱3内部通过水管相连接。在进行使用时,将装置放置在合适位置,使车轮6着地,手握支撑杆2即可推动装置,通过控制器1可启动伺服电机和泵机8011以及雾化器8012,当伺服电机通过轴承804使翻土器803转动时,土壤将会被翻卷出,除土板805可放置土壤进入框架802,接着利用雾化器8012,使微生物试剂达到水雾化,再利用泵机8011的风力系统,将雾化后的微生物试剂吹出,使试剂更易飘散分布,配合翻土器803,直接进入土壤深处,提高土壤修复效果。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注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生物土壤修复装置,其结构包括控制器(1)、支撑杆(2)、备用箱(3)、固定块(4)、车架(5)、车轮(6)、传动杆(7)、修复装置(8)、把手(9),所述控制器(1)底部与支撑杆(2)顶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2)底部与车架(5)后端通过固定块(4)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4)底部与车架(5)侧端相贯通,其特征在于:/n所述支撑杆(2)下端与备用箱(3)前端为间隙配合,所述备用箱(3)前端与修复装置(8)后端通过连管相连接,所述修复装置(8)底部与车架(5)顶部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车架(5)前端与车轮(6)中端通过传动杆(7)相连接,所述传动杆(7)侧端与车轮(6)中端为垂直连接,所述车轮(6)侧端与车架(5)侧端为间隙配合,所述把手(9)底部与备用箱(3)顶部相焊接;/n所述修复装置(8)由微生物处理器(801)、框架(802)、翻土器(803)、轴承(804)、除土板(805)组成,所述微生物处理器(801)顶部与框架(802)内部顶端相焊接,所述框架(802)底部与轴承(804)中端为活动连接,所述轴承(804)外壁与翻土器(803)中端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翻土器(803)尖端设有凸块,所述除土板(805)右端与框架(802)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翻土器(803)顶部与微生物处理器(801)底部为间隙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生物土壤修复装置,其结构包括控制器(1)、支撑杆(2)、备用箱(3)、固定块(4)、车架(5)、车轮(6)、传动杆(7)、修复装置(8)、把手(9),所述控制器(1)底部与支撑杆(2)顶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2)底部与车架(5)后端通过固定块(4)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4)底部与车架(5)侧端相贯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杆(2)下端与备用箱(3)前端为间隙配合,所述备用箱(3)前端与修复装置(8)后端通过连管相连接,所述修复装置(8)底部与车架(5)顶部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车架(5)前端与车轮(6)中端通过传动杆(7)相连接,所述传动杆(7)侧端与车轮(6)中端为垂直连接,所述车轮(6)侧端与车架(5)侧端为间隙配合,所述把手(9)底部与备用箱(3)顶部相焊接;
所述修复装置(8)由微生物处理器(801)、框架(802)、翻土器(803)、轴承(804)、除土板(805)组成,所述微生物处理器(801)顶部与框架(802)内部顶端相焊接,所述框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振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上胜生态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