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滴快速生成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4238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7:07
一种微滴快速生成芯片,包括芯片本体,及其内部设置的腔室、管道,所述腔室包括进油相的油相腔室、进水相的水相腔室及排样腔室,所述油相腔室连接的第一管道、水相腔室连接的第二管道、排样腔室连接的第三管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靠近相互连通点端设置有盘管通道,距离连通点100‑500μm处设置一组用于芯片液滴大小参比的可视标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快速实现皮升级液滴的生成,且液滴成分均匀,大小可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滴快速生成芯片
本技术属于微流控
,特别涉及一种微滴快速生成芯片。
技术介绍
微流控芯片微滴技术是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操控微小体积液体的新技术。在生化实验中,利用这些分散的微液滴单元来替代实验室中的发酵罐、烧杯、反应器等,实现生化反应及检测的微量化,有助于减少反应试剂、减短反应时间、调控局部反应条件、增加反应精度等,显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微液滴作为微反应器单元,要让其真正发挥其潜在的应用技术,其先决条件是要稳定地产生非常均匀的、尺寸和结构精确控制的微液滴。然而要产生上述微液滴,一方面取决于微流体进样系统如注射器、蠕动泵、活塞泵等精准控制进液量,另一方面取决于芯片的设计。注射器、蠕动泵、活塞泵等这些进样装置对于实现皮升级的流体时,其控制十分吃力,常常出现滞后、稳定时间长、重复性差、脉冲效应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同时在芯片上进行改进,合理设计结构,实现每分钟产生成千上万个尺寸均一的、体系稳定的皮升级微液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液滴快速生成芯片。该芯片可以用于快速制备大量的大小均一、混合均匀的微液滴,微液滴平铺于芯片上,在显微镜或者成像仪下参照液滴生成处一组用于芯片液滴大小参比的可视标识,判断液滴的大小。一种微滴快速生成芯片,包括芯片本体,及其内部设置的腔室、管道,所述腔室包括进油相的油相腔室、进水相的水相腔室及排样腔室,所述油相腔室连接的第一管道、水相腔室连接的第二管道、排样腔室连接的第三管道相互连通,在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的连通点处油相和水相形成油包水的混合均匀的稳定的微液滴。所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靠近相互连通点处设置有蛇形通道,所述蛇形通道对液流起到减小或缓冲液流压力的作用;所述芯片中距离连通点100-500μm处设置有一组用于芯片液滴大小参比的可视标识;微液滴在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的连通点处形成,微液滴的大小可参照芯片中的可视标识判断,若大小需要调整,可通过进样系统如注射器、蠕动泵、活塞泵等进一步控制,最终使液滴稳定、大小均一。优选的,所述水相腔室及第二管道为2个或以上的水相腔室与管道并联结构,所述并联结构相交点位于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相互连通点上端0.2-0.5mm。更进一步,所述2个或以上的水相腔室与管道,可以通过水相腔室外接不同水相,这样便于根据需要,改变水相中不同因子的成分与含量。优选的,所述第一管道,一端与油相腔室连接,另一端设有分支第一管道a、第一管道b,所述第一管道a、第一管道b中设置有蛇形通道。所述第一管道a、第一管道b与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在连通点处交汇。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蛇形通道为来回折叠的U型通道或S型通道。液体通过折叠的蛇形通道时,降低液压,这对于微流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同时通过反复来回折叠结构,增加了芯片空间利用度。优选的,所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的横截面积的范围为0.4×10-4mm2–12×10-4mm2。优选的,所述油相腔室和所述水相腔室内设置有进样口、分流挡板、过滤孔道。所述进样口外接毛细管,液样从进样口进入,由于芯片管道口径小于毛细管,液体进入芯片管道中容易造成较大的冲力,在分流挡板的作用下,缓冲液压,然后经过滤孔道流入管道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油相腔室过滤孔道由不同尺寸的孔组成,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油相腔室过滤孔道的孔由三个梯度尺寸组成,其分别为100-120μm、50-80μm、10-20μm。所述水相腔室过滤孔道尺寸大小为20-60μm。所述过滤管道,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缓冲液压,另一方面更有效的去除杂质,以免造成芯片管道的堵塞。优选的,所述一组用于芯片液滴大小参比的可视标识为长度尺寸30μm、20μm、15μm、10μm、8μm的长条形的可视标识。所述可视标识用作观察微液滴长度的标尺,在显微镜或者成像仪下查看液滴的大小。优选的,所述油相腔室、水相腔室外设置有燕尾定位挡块,所述排样腔室外设置有微孔环形阵列。所述燕尾定位挡块和微孔环形阵列用于对腔室的定位。优选的,在所述芯片中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相互连通点处生成体积0.2-200pL的微液滴。本技术一种液滴快速生成芯片通过腔室中的分流与过滤结构,以及管道中的蛇形通道,有效地降低进样压力;通过多个水相腔室进样改变液滴中的因子的成分和浓度;同时第一管道的油相通过分支在与第二管道、第三个管道相互连通处与液相相汇合,两侧油相包水相,形成微液滴,有利于制备大小均一的微液滴体系;最后通过一组可视标识,参照比对微液滴大小,有利于微液滴生成的控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微滴快速生成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微滴快速生成芯片的蛇形通道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微滴快速生成芯片的油相腔室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微滴快速生成芯片的水相腔室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技术,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以理解,技术人员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词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或“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书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为便于对本技术具体方案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下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且各个附图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图1示出了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微滴快速生成芯片的结构示意图,至少包括芯片本体,及其内部设置的腔室、管道。具体来说,本技术微滴快速生成芯片的芯片本体1中,设置包括进油相的油相腔室2、进水相的水相腔室3及排样腔室4,所述油相腔室2连接的第一管道5、水相腔室连接的第二管道6、排样腔室4连接的第三管道7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管道5、第二管道6靠近相互连通点9处设置有蛇形通道8,所述芯片中距离连通点100-500μm处设置有一组用于芯片液滴大小参比的可视标识。所述芯片本体1由自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中的任一种材料形成,油相腔室2、水相腔室3、排样腔室4、第一管道5、第二管道6以及第三管道7形成于芯片本体内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管道5、第二管道6以及第三管道7横截面积形状没有限制,可以是圆形、矩形、椭圆形等任何便于开模成型及任意便于液滴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滴快速生成芯片,包括芯片本体,及其内部设置的腔室、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包括进油相的油相腔室、进水相的水相腔室及排样腔室,所述油相腔室连接的第一管道、水相腔室连接的第二管道、排样腔室连接的第三管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靠近相互连通点处设置有蛇形通道,所述芯片中距离连通点100-500 μm处设置一组用于芯片液滴大小参比的可视标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滴快速生成芯片,包括芯片本体,及其内部设置的腔室、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包括进油相的油相腔室、进水相的水相腔室及排样腔室,所述油相腔室连接的第一管道、水相腔室连接的第二管道、排样腔室连接的第三管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靠近相互连通点处设置有蛇形通道,所述芯片中距离连通点100-500μm处设置一组用于芯片液滴大小参比的可视标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相腔室及第二管道为2个或以上的水相腔室与管道并联结构,所述并联结构相交点位于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相互连通点上方0.2-0.5mm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一端与油相腔室连接,另一端设有分支第一管道a、第一管道b,所述第一管道a、第一管道b中设置有蛇形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的横截面积的范围为0.4×10-4-12×10-4mm2。


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言郭肖杰段保峰王欣鹏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华清天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