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磁组件、除磁装置以及锂离子电池生产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3454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6: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除磁组件、除磁装置以及锂离子电池生产系统,除磁组件包括叠加设置的第一磁块、第二磁块和第三磁块,位于外侧的第一磁块和第三磁块分别采用径向充磁且安装方向相反,第一磁块的N极和S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磁块的S极和N极对应布置;位于中间的第二磁块采用轴向充磁,且其N极和S极分别与第一磁块和第三磁块相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除磁组件的第一磁块的N极与第二磁块的N极相接,在第一磁块和第二磁块的N极相接边上叠加形成此区域磁性强度最高的除磁线,除磁组件的第三磁块的S极与第二磁铁的S极相接,在第三磁块和第二磁块的S极相接边上叠加形成此区域磁性强度最高的除磁线,除磁组件的背面磁路形成最短磁回路,减少磁性外泄,提高磁铁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除磁组件、除磁装置以及锂离子电池生产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除磁相关
,具体涉及一种除磁组件、除磁装置以及锂离子电池生产系统。
技术介绍
动力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除表面磁性物质多采用圆柱形磁棒对极片表面存在的磁性金属物质进行吸附处理,极片涂层在烘干后、对辊、分切、冲片时,易受环境内粉尘和设备磨损产生的金属碎屑、粉尘污染,使磁性金属物质残留。在极片制成电芯后,电芯在充放电过程中,混入电池中的金属粉尘/碎屑,会在反应过程中溶剂化,溶剂化的金属离子在电池负极片表面析出并顺着隔膜孔隙生长,最终会在负极片表面形成金属枝晶刺穿隔膜形成局部短路,造成模组内各电芯电压不一致,严重情况下还可能造成车辆安全风险。现有对极片的除磁主要通过圆柱形磁棒的磁场对带磁性的金属物质产生的吸附力将极片表面的金属物质去除。现有的锂离子电池极片的除磁装置存在如下问题:1、圆柱形磁棒的磁场强度和磁场分布会影响磁棒对极片表面的磁性金属物质的吸附效果。2、现有用于锂离子电池制程除磁的磁棒磁场都是沿磁棒表面一圈一圈的环绕型磁场,磁场在磁棒轴向呈一节一节的阶梯式分布,磁场间隔与组成磁棒的磁铁高度一致,整体磁棒磁场强度为强-弱-强-弱-强-弱-强式分布(类似正弦曲线的波动),磁场强度低谷处几乎无极片除磁效果。3、现有磁棒内由三块轴向充磁磁铁为一组,相邻两组磁铁安装时磁极性相反并使用导磁垫片聚磁,其磁场强度在导磁垫片的边缘处极强(最高值),其每组磁铁中间处(即每三块磁铁的中间位置)磁性强度极低,导致从磁棒表面经过的极片表面的磁性金属物质去除不均匀,磁棒磁性强度较低处磁性金属物质未除去。4、现有磁棒安装方式为在极片表面上/下方向各仅安装一根磁棒,未使用在在水平方向上错位安装的方式,且磁棒上存在磁性强度较低处,导致未除去的磁性金属物质直接流转后制成电芯,最终造成成品电芯存在自燃的安全风险。5、现有磁棒为圆柱形磁棒,其磁场为围绕磁棒的圆柱形磁场,实际只使用了极片通过方向的极少一部分,磁棒磁性利用率低。6、圆柱形磁棒磁场呈辐射状散发,磁场的磁性强度随距离的变化急速衰减,极片距离磁棒10mm处磁性强度下降为其表面的11%-15%,极片距离磁棒20mm处磁性强度下降为其表面的2%-3%,极片距离磁棒30mm处磁性强度下降为其表面的0.4%-0.6%。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一种或几种,提供一种除磁组件、除磁装置以及锂离子电池生产系统。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除磁组件,包括叠加设置的第一磁块、第二磁块和第三磁块,位于外侧的第一磁块和第三磁块分别采用径向充磁且安装方向相反,所述第一磁块的N极和S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磁块的S极和N极对应布置;位于中间的第二磁块采用轴向充磁,且其N极和S极分别与第一磁块和第三磁块相接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除磁组件的第一磁块的N极与第二磁块的N极相接,在第一磁块和第二磁块的N极相接边上叠加形成此区域磁性强度最高的除磁线,除磁组件的第三磁块的S极与第二磁铁的S极相接,在第三磁块和第二磁块的S极相接边上叠加形成此区域磁性强度最高的除磁线,除磁组件的背面磁路形成最短磁回路,除磁组件的第一磁块的S极与第二磁块的N极相接,除磁组件的第三磁块的N极与第二磁块的S极相接,形成最短的磁回路减少磁性外泄,提高磁铁利用率。本专利技术整个除磁组件形成的小模块仅在指定表面上(例如:极片通过区域)有极强的磁场分布,在除磁模块其他面上,磁场均有极短的回路,磁性利用率极高。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三个磁块按特定充磁和组合方式,装配为一个在指定表面上拥有两道平行直线状、磁场强度极高的除磁模块,除磁模块指定表面上(长度或宽度方向)拥有两道贯穿整个表面的磁场,磁场强度极高且磁场强度波动极小,无磁场较低点,无强-弱-强-弱-强式的波动,可有效防止因磁棒磁场强度分布波动造成的极片表面局部区域磁性金属物质未去除导致的锂离子电池安全风险。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第一磁块N极所在面、第二磁块的一侧面和第三磁块的S极所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形成的除磁线磁性均匀稳定。进一步,所述第一磁块、第二磁块和第三磁块分别采用立方体结构。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磁块、第二磁块和第三磁块均为方形磁块,除磁线在水平方向上磁性强度变化较小,对比圆柱形磁棒,无强-弱-强-弱-强式的波动。进一步,所述第一磁块和第三磁块大小及结构相同。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形成的两条除磁线磁性强度均匀稳定。进一步,所述第一磁块、第二磁块和第三磁块之间的接触面大小相同。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形成的两条除磁线磁性强度均匀稳定。进一步,所述第一磁块、第二磁块和第三磁块上分别设有贯穿布置的安装孔,所述第一磁块、第二磁块和第三磁块的安装孔相互对应。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安装孔的设置便于各个磁块的固定和安装。一种除磁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的除磁组件,每个所述除磁组件上形成有两条除磁线,相邻两个所述除磁组件在预设方向上错位设置,使相邻两个除磁组件上的除磁线在预设方向上连续布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除磁装置由多个除磁组件错位安装的方式组成整个除磁面,每个除磁组件在预设方向上存在两条磁性强度最高的除磁线,各个除磁组件之间首尾相接使得每个除磁组件的除磁线在预设方向上组合成一条延续的、无缺漏的除磁线,以保证待除磁件表面上任意位置的磁性粉末均经过了两道除磁线的吸附除磁。本专利技术利用不同除磁组件错位安装的方式,使整个除磁面的装配体在指定表面上拥有两道横跨整个表面的磁场,且该磁场在此表面上的磁场强度高度一致,磁场强度分布波动极小、磁铁利用率高。在待除磁件(极片等)通过除磁面时,横穿整个磁板的磁场方向与待除磁件运动方向垂直,待除磁件每个区域均通过等量的磁场除磁,可有效防止因磁棒磁场强度分布波动造成的极片表面局部区域磁性金属物质未去除导致的锂离子电池安全风险。进一步,相邻两个所述除磁组件中,一个除磁组件上的第一磁块与另一个除磁组件上的第三磁块或第一磁块沿垂直于预设方向间隔或接触布置。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相邻除磁组件首尾相接,便于形成连续、无缺漏的除磁线。进一步,多个所述除磁组件沿预设方向排布成两排,其中一排所述除磁组件与另一排除磁组件的间隔对应布置。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节省安装空间,方便布置安装。进一步,还包括安装板,多个所述除磁组件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多个除磁组件采用错位安装的方式安装在安装板上,形成一个具有连续除磁线的除磁板,方便安装布置。每个除磁组件在与待除磁件(极片)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存在两条磁性强度最高的除磁线,除磁组件之间首尾相接使得每个除磁组件的除磁线在与待除磁件(例如极片)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组合成一条延续的、无缺漏的除磁线,以保证待除磁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除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加设置的第一磁块、第二磁块和第三磁块,位于外侧的第一磁块和第三磁块分别采用径向充磁且安装方向相反,所述第一磁块的N极和S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磁块的S极和N极对应布置;位于中间的第二磁块采用轴向充磁,且其N极和S极分别与第一磁块和第三磁块相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加设置的第一磁块、第二磁块和第三磁块,位于外侧的第一磁块和第三磁块分别采用径向充磁且安装方向相反,所述第一磁块的N极和S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磁块的S极和N极对应布置;位于中间的第二磁块采用轴向充磁,且其N极和S极分别与第一磁块和第三磁块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除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块N极所在面、第二磁块的一侧面和第三磁块的S极所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除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块、第二磁块和第三磁块分别采用立方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除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块和第三磁块的大小及结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除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块、第二磁块和第三磁块上分别设有贯穿布置的安装孔,所述第一磁块、第二磁块和第三磁块的安装孔相互对应。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心华刘显斌熊军廖俊朱剑文
申请(专利权)人: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