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锥形除尘除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1999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专利属于烟气脱硫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锥形除尘除雾装置,包括吸收塔(4),所述吸收塔(4)内均衡设置多个锥形导流筒(1),所述锥形导流筒(1)下部、中部分别设置一级湍流装置(2)和二级湍流装置(3);一级湍流装置去除相对大颗粒的雾滴和颗粒,二级湍流装置进一步去除小颗粒的雾滴和颗粒,提高了对于粒径15um及以下的雾滴和颗粒的去除效率,取得更好的除雾除尘效果,降低吸收塔出口的烟尘和雾滴含量。雾滴含量。雾滴含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锥形除尘除雾装置


[0001]本技术专利属于烟气处理塔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锥形除尘除雾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湿法脱硫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脱硫技术,该技术较为成熟可靠,在我国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硫排放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湿法脱硫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易产生粒径为10
‑‑
60微米的“雾”和液滴的二次夹带,造成风机、热交换器及烟道的腐蚀、结垢和堵塞,夹带的水汽经烟囱排放后由于温降凝结产生白雾,造成烟气拖尾,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感观。
[0003]除雾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部件。除雾器的功能是把在喷雾吸收过程中,将烟气夹带的雾粒、浆液滴捕集下来。除雾器的效率主要是与它自身的结构有关。常见的除雾器按气液分离技术原理可分为三种类型:机械式、过滤式和静电式。机械式除雾器是湿法脱硫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除雾器,现有的大部分机械式除雾器对于20um及以上的雾滴去除率可达70%以上,但对于粒径15um 及以下的雾滴去除有限,提高该部分的去除效率,才能取得好的除雾效果,降低脱硫塔出口的烟尘和雾滴含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锥形除尘除雾装置。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锥形除尘除雾装置,包括吸收塔,所述吸收塔内均衡设置多个锥形导流筒,所述锥形导流筒下部、中部分别设置一级湍流装置和二级湍流装置,所述一级湍流装置和二级湍流装置水平设置,在不计配合间隙情况下所述一级湍流装置和二级湍流装置的横截面积与相应高度的锥形导流筒内壁横截面积相等;所述一级湍流装置和二级湍流装置均为旋转叶片组结构,所述旋转叶片组中包含多个倾斜的叶片;所述二级湍流装置的烟气流通面积小于一级湍流装置的烟气流通面积,所述二级湍流装置中叶片二的倾斜角度比一级湍流装置中叶片一的倾斜角度大1
°ꢀ‑3°

[0006]作为优选,所述一级湍流装置和二级湍流装置的旋转叶片组共用一个中心筒,多个叶片一和叶片二靠近锥形导流筒中心轴端均与中心筒固定连接。
[0007]作为优选,所述中心筒为空心圆柱体结构,所述中心筒内设冲洗管道。
[0008]作为优选,所述锥形导流筒内壁光滑平整。
[0009]作为优选,所述旋转叶片组中包含多个倾斜的叶片,具体是:叶片一与中心筒夹角为40

50
°
,且叶片二的倾斜角度比叶片一的倾斜角度大1
°‑3°

[0010]作为优选,多个所述锥形导流筒的总截面积占所述吸收塔的截面积的85%以上。
[0011]作为优选,所述二级湍流装置中叶片二的倾斜角度比一级湍流装置中叶片一的倾斜角度大2
°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导流筒由传统的圆柱形优化为锥形,二级湍流装置的烟气流通面积小于一级湍流装置的烟气流通面积,二级湍流装置中叶片二的倾斜角度比一级湍流装置中叶片一的倾斜角度大1
‑3°
,使得烟气经过二级湍流装置时流速大于经过一级湍流装置时的流速;(2)这样一级湍流装置去除相对大颗粒的雾滴和颗粒,二级湍流装置进一步去除小颗粒的雾滴和颗粒。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锥形导流筒示意图,图2为吸收塔俯视图,图3为旋转叶片组中叶片倾斜设置示意图。
[0014]1—锥形导流筒,2—一级湍流装置,3—二级湍流装置,4—吸收塔,10—中心筒,21—叶片一,31—叶片二,11—清洗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1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17]实施例1
[0018]下面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和2所示,一种锥形除尘除雾装置,包括吸收塔4,吸收塔4内均衡设置多个锥形导流筒1,锥形导流筒1下部、中部分别设置一级湍流装置2和二级湍流装置3,一级湍流装置2和二级湍流装置3水平设置,在不计配合间隙情况下所述一级湍流装置 2和二级湍流装置3的横截面积与相应高度的锥形导流筒1内壁横截面积相等;一级湍流装置2和二级湍流装置3均为旋转叶片组结构,旋转叶片组中包含多个倾斜的叶片;二级湍流装置3的烟气流通面积小于一级湍流装置2的烟气流通面积,二级湍流装置3中叶片二31的倾斜角度比一级湍流装置2中叶片一 21的倾斜角度大1
°

[0019]本技术的一级湍流装置2和二级湍流装置3旋转叶片组设置于锥形导流筒1的下部和中部,从而保证叶片组的旋转离心力不会将粉尘、雾滴甩出锥形导流筒1。
[0020]如图1所示,一级湍流装置2和二级湍流装置3的旋转叶片组共用一个中心筒 10,多个叶片一21(16片)和叶片二31(14片)靠近锥形导流筒1中心轴端均与中心筒10固定连接。
[0021]如图1所示,中心筒10为空心圆柱体结构,中心筒10内设冲洗管道11。
[0022]锥形导流筒1内壁光滑平整。
[0023]如图3所示,旋转叶片组中包含多个倾斜的叶片,具体是:叶片一21与中心筒10夹角α为40

50
°
(叶片一21倾斜角度40
°
),且叶片二31的倾斜角度比叶片一21的倾斜角度大1
°

[0024]多个锥形导流筒1的总截面积占吸收塔4的截面积的85%以上。
[0025]锥形导流筒1材质可以采用不锈钢,有机玻璃,玻璃钢,聚丙烯塑料等材料。
[0026]一级湍流装置2和二级湍流装置3中叶片的数量、倾斜角度以及叶片垂直投影重叠区域的大小,需根据入口烟气中雾滴含量和尘含量,以及出口处理效果要求进行调整:一般来说入口雾滴含量越大,叶片的数量和倾斜角度越小;入口尘含量越大,叶片的数量和倾斜角度越大;出口处理效果要求越高,叶片垂直投影重叠区域越大。
[0027]本技术的锥形除尘除雾装置工作原理:
[0028]烟气由吸收塔4下部进入,吸收塔内均衡设置多个锥形导流筒1,锥形导流筒1内一级湍流装置2和二级湍流装置3的叶片能够在由下向上流动的烟气的带动下自然旋转并达到较高的转速,旋转产生的拨力在叶片组下形成负压区,从而加速烟气流动,减小烟气阻力;在旋转叶片组高速转动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烟气中的雾滴和细微尘颗粒相互碰撞凝聚成较大的颗粒,然后进一步被甩到光滑的锥形导流筒1内壁并沿内壁沉降下来;叶片倾斜一定角度,这样可以保证叶片在向上烟气的推动下转动,锥形导流筒1内二级湍流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锥形除尘除雾装置,包括吸收塔(4),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4)内均衡设置多个锥形导流筒(1),所述锥形导流筒(1)下部、中部分别设置一级湍流装置(2)和二级湍流装置(3),所述一级湍流装置(2)和二级湍流装置(3)水平设置,在不计配合间隙情况下所述一级湍流装置(2)和二级湍流装置(3)的横截面积与相应高度的锥形导流筒(1)内壁横截面积相等;所述一级湍流装置(2)和二级湍流装置(3)均为旋转叶片组结构,所述旋转叶片组中包含多个倾斜的叶片;所述二级湍流装置(3)的烟气流通面积小于一级湍流装置(2)的烟气流通面积,所述二级湍流装置(3)中叶片二(31)的倾斜角度比一级湍流装置(2)中叶片一(21)的倾斜角度大1
°‑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锥形除尘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湍流装置(2)和二级湍流装置(3)的旋转叶片组共用一个中心筒(10),多个叶片一(21)和叶片二(31)靠近锥形导流筒(1)中心轴端均与中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丽赵则海周世东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热电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