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1972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触控笔,用于电容式的触控面板,其包括一内部为中空而形成容置空间的笔身以及一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且形成电流回路的线圈,且该笔身一端设有一与该线圈电性连接的导电元件,该导电元件用于接触该触控面板,使该线圈藉电流回路产生一感应电场,令该触控面板通过该感应电场而辨识出该触控笔所指的位置,藉此改善传统触控笔需经由使用者的手来传导电流而不易辨识触控笔接触点位置或辨识错误的缺失,藉此提升触控面板辨识触控笔接触位置的准确度。(*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触控笔,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容式触控面板 的触控笔。
技术介绍
近年来触控面板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输入装置,且广泛应用于各种具备显示屏的电子装置上,如行动电话、PDA、 GPS等,而目前主流的触控面板 中大致上可分为电阻式触控面板及电容式触控面板,其中,电阻式触控面 板是利用电压降的方式来找座标轴,当面板被接触到的时候,由于回路被 导通而会产生电压降,使面板中的控制器计算出压降所占的比例然后更进 一步算出一皮接触位置的座标;而电容式触控面板利用可导电的物体(如手指) 接触面板时吸走微量的电流,使面板的控制器根据电流被吸走的比例而算 出被接触的位置。随着电子装置小型化的趋势,触控面板的尺寸也随之缩小,因此,往 往需要通过触控笔才可精准地点击操作,而目前现有的技术中,如中国第 CN2619304号、第CN2577353号专利案,及美国第US5461204号专利案均揭 露一种适用于触控面板以便于使用者操作的触控笔。其中,CN2619304及CN2577353号专利案的共同之处在于,触控笔均具 备一外壳、设于该外壳一端的笔头、设于该外壳内部的线圈与电池以及设 于该外壳上并与线圈及电池相接的开关,操作时通过笔头于触控面板上触 压,使触控面板接收触控笔的压力信号,并可藉由启动该开关使电池的电 力传导至线圈而产生感应磁场,使触控面板藉由感应磁场来分析触控笔所 输入的指令,藉以取代鼠标左右键的功能;而US5461204号专利案所揭露 的触控笔其一端设有一用于施力于触控面板的笔头,且触控笔内部设有一 第一线圈及一第二线圈,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二线圈常态保持接触,且当笔 头施压于触控面板时受笔头连动而相互分离,以形成不同的感应J兹场来作 为指令信号输入的方式;该些专利案所提供的触控笔主要通过按压开关或 利用笔头连动对应产生输入信号的感应^f兹场,但仅适用于通过压力感测的 触控面板,并无法用于电容式的触控面板。一般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触控笔作为触控面板上电流传导的媒介,使电 流藉触控笔传导至使用者的手上,其主要具有供使用者握持的笔身及设置 于笔身一端的笔头,且笔身与笔头皆为导电材质,以便于使用者握持操作 时将触控面板上的电流由笔头及笔身传导到手上,但是,若使用者配戴手套或其他绝缘物,甚至手为潮湿状态的时候,将影响触控面板上电流的传 输,造成触控面板无法辨识触控笔的操作状态。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触控笔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 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 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 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 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触控笔,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 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触控笔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 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 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触控笔,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触控笔, 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 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触控笔存在的缺陷,而提供 一种新型结构的触控笔,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触控笔接触到触控面板 时不受绝缘物的影响,而可维持电流的传输以助于触控面板辨识触控笔的 接触点,非常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触控笔,适用于电容式的触控面板,其包括有 一笔身,其内部为中空而形成一容置空间,且在一端设置一与该触控面板 相触的导电元件; 一线圈,形成一电流回路且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并电性连 接该导电元件,藉以通过该导电元件4妄触该触控面4反并以该电流回^各产生 一感应电场。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前述的触控笔,其中所述的线圈两端分别连接该导电元件。 前述的触控笔,其中所述的电流回路为一流经该线圏的内部通路。 前述的触控笔,其中所述的笔身在该容置空间一端形成开口并包含一盖合该开口的笔盖。前述的触控笔,其中所述的线圈一端连接于该导电元件而另一端连接该笔盖。前述的触控笔,其设有一连接该笔身及该导电元件的导线。 前述的触控笔,其设有一连接该笔盖及该导电元件的导线。前述的触控笔,其中所述的电流回路包含一流经该线圈的内部通路及 一流经该笔身的外部通路。前述的触控笔,其中所述的导电元件选自导电橡胶、导电泡棉、金属的其一。前述的触控笔,其设有按压后与线圈相接以调整线圏匝数而改变感应 电场大小的操作钮。前述的触控笔,其中所述的笔身设有一连接该导电元件的緩冲元件。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经由以上可 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触控笔,适用于电容式的触控面 板,其主要包括有一内部中空而形成一容置空间的笔身,以及一设置于该 容置空间并形成一 电流回路的线圈,且该笔身 一端设有一与该线圈电性连 接的导电元件,该导电元件用于接触该触控面板,使该线圏藉该电流回路 产生一感应电场,令该触控面板通过该感应电场而辨识出该触控笔所指的 位置。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触控笔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技术改善传统触控笔需经由使用者的手来传导电流而不易辨识触控笔接触点位置或辨识错误的缺失,藉此提升触控面板辨识触控笔接触位置的准确度。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及实用价值,其不论在产品 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改进,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 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触控笔具有增进的突出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 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 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触控笔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触控笔的实施例示意图(一)。图3是本技术触控笔的中线圈的实施态样示意图(一)。图4是本技术触控笔的中线圈的实施态样示意图(二)。图5是本技术触控笔的中线圈的实施态样示意图(三)。图6是本技术触控笔的中线圈的实施态样示意图(四)。图7是本技术触控笔的实施例示意图(二)。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 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触控笔其具体 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 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 说明,当可对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釆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一更 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 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首先,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是本技术触控笔的结构分解示意 图。本技术为一种触控笔,适用于电容式的触控面板,例如电脑、 手机、PDA等电子装置20的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笔,适用于电容式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笔(10)包括有: 一笔身(11),其内部为中空而形成一容置空间(110),且在一端设置一与该触控面板相触的导电元件(12); 一线圈(14),形成一电流回路且设置于该容置空间 (110)并电性连接该导电元件(12),藉以通过该导电元件(12)接触该触控面板并以该电流回路产生一感应电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安宇李威群李文元
申请(专利权)人:桦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