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肿瘤内科给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1409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肿瘤内科给药装置,包括移动支架、注射装置和支撑装置;移动支架包括移动环、顶板和底环;移动环通过移动装置架设在顶板和底环之间,并通过移动装置驱动上下移动;注射装置中的药管的顶部与移动环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撑装置包括三组连杆结构;顶板顶部的中心转动连接有螺杆,外沿固定设置有U型架,螺杆上螺纹套设有套筒;第一连杆的一端与套筒转动连接,中部固定有转动关节,并与U型架转动连接;两个转动板中部分别与第一连杆的另一端的两侧转动连接;底环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固定杆,两个转动板的一端均与固定杆端部转动连接,转动板底部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有支撑板。该装置能够支撑正常组织,精准地向肿瘤患处给药。药。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肿瘤内科给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肿瘤内科给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抗肿瘤药物是治疗肿瘤疾病的药物,简单的来说有化疗药物,生物制剂等。近年来,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的发展使肿瘤本质正在逐步地阐明。大规模快速的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的技术的专利技术和应用加速了药物的开发进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临床上常见的抗肿瘤药物有八十余种,大致的可以分为六类,分别是细胞毒类药物,激素类药物,生物反应调节剂,单克隆抗体药物,其他类药物,还有辅助药。
[0003]肿瘤药物治疗目前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服用相关药物进行控制治疗,但是这种方式用药周期较长,起效缓慢,控制效果不明显。若采用肿瘤患处给药,给药点的定位要求更高,为了避免对其他正常组织造成损伤,需要一定的支撑和扩张,以保证给药的精确。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肿瘤内科给药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肿瘤内科给药装置。该装置能够支撑正常组织,精准地向肿瘤患处给药。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肿瘤内科给药装置,包括移动支架、注射装置和支撑装置;所述移动支架包括移动环、顶板和底环;所述移动环通过移动装置架设在所述顶板和底环之间,并通过所述移动装置驱动上下移动;
[0007]所述注射装置设置在所述移动支架的内部,包括下端内收的药管和与所述药管下端连通的针管;所述药管的顶部与所述移动环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针管内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顶端伸出所述移动支架并固定有推板;
[0008]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三组绕所述移动支架周向均匀设置的连杆结构;每组所述连杆结构均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两个转动板;所述顶板顶部的中心转动连接有螺杆,外沿固定设置有多个U型架,所述螺杆上螺纹套设有套筒;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套筒和第二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中部固定有转动关节,所述转动关节与所述U型架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转动板中部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的两侧转动连接;所述底环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固定杆,两个所述转动板的一端均与所述固定杆端部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底部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有支撑板。
[0009]优选地,每组所述连杆结构的两个所述转动板另一端之间固定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所述第二连杆通过限位弹簧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光杆、丝杠和转动件;所述移动环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移动块,所述光杆穿过一个所述移动块,并与所述移动块滑动配合;所述光杆的两端分别与
所述顶板和底环固定连接;所述丝杠穿过另一个所述移动块,并与所述移动块螺纹配合;所述丝杠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和底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件转动设置与所述顶板的顶部,并与所述丝杠传动连接。
[0011]优选地,还包括固定环;所述固定环设置在所述顶板和底环之间,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光杆固定连接,与所述丝杠转动配合。
[0012]优选地,每组所述第一连杆一端的两侧均转动设置有架板,每个所述架板的端部均与所述套筒的侧壁转动连接。
[0013]优选地,所述顶板开设有槽口,所述活塞杆为多个,分别穿过所述槽口,并均与所述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螺杆的顶部固定设置有螺母。
[0015]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
[0016]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肿瘤内科给药装置,该装置通过移动支架支撑针管,并能够通过移动装置驱动针管上下移动,带动针管至给药目标,同时通过三组连杆结构能够撑开肿瘤四周的正常组织,使得目标更为清洗,以致给药更为精准,避免影响正常的组织;该装置可以安装至任意辅助器械上,只需转动螺母、转动件和推动推板即可实现给药,操作较为简单,有效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0017]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肿瘤内科给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肿瘤内科给药装置的主视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肿瘤内科给药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0021]图中:1、支撑板;2、支撑杆;3、固定块;4、第二连杆;5、底环;6、光杆;7、固定环;8、移动环;9、顶板;10、第一连杆;11、活塞杆;12、推板;13、螺母;14、螺杆;15、套筒;16、U型架;17、转动件;18、药管;19、丝杠;20、限位弹簧;21、转动板;22、固定杆;23、针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3]实施例
[0024]一种肿瘤内科给药装置,如图1

3所示,包括移动支架、注射装置和支撑装置;移动支架包括移动环8、顶板9和底环5,如图1和图2所示;移动环8通过移动装置架设在顶板9和底环5之间,并通过移动装置驱动上下移动;具体的,移动装置包括光杆6、丝杠19和转动件17;移动环8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移动块,光杆6穿过一个移动块,并与移动块滑动配合;光杆6的两端分别与顶板9和底环5固定连接;丝杠19穿过另一个移动块,并与移动块螺纹配合;丝杠19的两端分别与顶板9和底环5转动连接;转动件17转动设置与顶板9的顶部,并与丝杠19传动连接,上述结构通过丝杠滑块的传动方式,带动移动环8上下移动,进而带动注射针管23的上下移动;此外,还设置有固定环7;固定环7设置在顶板9和底环5之间,固定环7
与光杆6固定连接,与丝杠19转动配合。固定环7用于限制药管18的位置,以及支撑光杆6和丝杠19,使整个结构保持稳定;
[0025]注射装置设置在移动支架的环内,包括下端内收的药管18和与药管18下端连通的针管23,如图2所示;药管18的顶部与移动环8的底部固定连接;针管23内设置有活塞,活塞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活塞杆11,活塞杆11的顶端固定有推板12;具体的,顶板9开设有槽口,活塞杆11为多个,分别穿过槽口,并均与推板12的底部固定连接,推动推板12即可将药物从针管23注射至患处;
[0026]支撑装置包括三组绕移动支架周向均匀设置的连杆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每组连杆结构均包括第一连杆10、第二连杆4和两个转动板21;顶板9顶部的中心转动连接有螺杆14,外沿固定设置有多个U型架16,螺杆14上螺纹套设有套筒15,螺杆14的顶部固定设置有螺母13,转动螺母13时带动螺杆14转动,由于套筒15与螺杆14螺纹配合,使得套筒15实现上下移动;第一连杆10的两端分别与套筒15和第二连杆4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中部固定有转动关节,转动关节与U型架16转动连接;两个转动板21中部分别与第二连杆4的另一端的两侧转动连接;底环5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固定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肿瘤内科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支架、注射装置和支撑装置;所述移动支架包括移动环(8)、顶板(9)和底环(5);所述移动环(8)通过移动装置架设在所述顶板(9)和底环(5)之间,并通过所述移动装置驱动上下移动;所述注射装置设置在所述移动支架的内部,包括下端内收的药管(18)和与所述药管(18)下端连通的针管(23);所述药管(18)的顶部与所述移动环(8)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针管(23)内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活塞杆(11),所述活塞杆(11)的顶端伸出所述移动支架并固定有推板(12);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三组绕所述移动支架周向均匀设置的连杆结构;每组所述连杆结构均包括第一连杆(10)、第二连杆(4)和两个转动板(21);所述顶板(9)顶部的中心转动连接有螺杆(14),外沿固定设置有多个U型架(16),所述螺杆(14)上螺纹套设有套筒(15);所述第一连杆(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套筒(15)和第二连杆(4)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0)中部固定有转动关节,所述转动关节与所述U型架(16)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转动板(21)中部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杆(4)的另一端的两侧转动连接;所述底环(5)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固定杆(22),两个所述转动板(21)的一端均与所述固定杆(22)端部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21)底部通过支撑杆(2)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肿瘤内科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振坤王婧婧王晓宏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