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高效散热的电缆沟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0846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备高效散热电缆沟结构,包括电缆沟,电缆沟设置在地面下,电缆沟的槽口安装有顶板,电缆沟内部支架固定安装在侧壁上,在支架上安装电缆放置槽板,电缆半包裹在槽板中,槽板与槽板之间、槽板与电缆沟侧壁之间以填充物勾缝。上述结构中,所述电缆放置槽板顶侧包含凹槽,相对的底侧为平面,底侧安装在支架上侧,与壁面相连接的侧面包含两个方形卡槽,方形卡槽宽度为支架在沟槽壁法线方向上的厚度,单个槽板长度为相邻支架间的中心距离。本发明专利技术既能够大量排出电缆产生热量,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又易于检修,不需要外加机械设备,节省材料,减少了成本。减少了成本。减少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备高效散热的电缆沟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具备高效散热的电缆沟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基础建设不断发展,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XLPE电缆)不但能增加城市的美观,也能够增强送电的可靠性,同时地下电缆不易受到外界干扰、运行可靠、不需要架设电杆、不占地面等优点,因此中国各大城市都在努力将电缆敷设逐步由架空线路转向地下电缆敷设,地下电缆越来越趋向于密集敷设。地埋敷设、排管敷设以及沟槽敷设等敷设方式是地下电缆的主要敷设方式。每种敷设方式都有不同的特点。相比直埋、穿管以及电缆隧道等敷设方式,电缆沟敷设方式具有投资省、占地少、走向灵活且能容纳较多电缆、增加电缆回路数、不需要工井、电缆进出方便等优点,但是沟槽内部对流传热与辐射传热存在非线性,一般认为沟槽敷设电缆载流量小于直埋和排管敷设,且施工检查及更换电缆时外物不慎落入沟时易将电缆碰伤。因此综合其敷设方式的优缺点,使得电缆沟结构在进出变电站区域大量采用。
[0003]电缆沟一般情况为密闭的空间内放置电缆,其散热靠近地面,易受到日照、风俗等环境影响,同时电缆沟内电缆运行时产生热量,如果不能被及时带走,不仅会使电缆沟内空气温度升高,电缆的载流量也会降低,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加速电缆的热老化,影响电缆寿命和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因此如何尽量排除电缆产生的热量,对沟槽电缆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而提出来一种具备高效散热的电缆沟结构,以能够快速将电缆热量散出,确保电缆沟内电缆的安全,从而克服现有电缆沟在散热方面的不足。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备高效散热电缆沟结构,包括电缆沟,所述电缆沟设置在地面下,电缆沟的槽口安装有顶板,电缆沟内部支架固定安装在侧壁上,在支架上安装电缆放置槽板,电缆半包裹在槽板中,槽板与槽板之间、槽板与电缆沟侧壁之间以填充物勾缝。
[0007]所述电缆放置槽板顶侧包含凹槽,相对的底侧为平面,底侧安装在支架上侧,与壁面相连接的侧面包含两个方形卡槽,方形卡槽宽度为支架在沟槽壁法线方向上的厚度,单个槽板长度为相邻支架间的中心距离。
[0008]所述电缆放置槽板为高导热性陶瓷材料,且表面由丙烯酸酯黑色涂料涂层。
[0009]电缆铺设在凹槽中,被槽板半包裹,电缆与槽板之间的微小缝隙以流化回填材料填充,在任意槽板之间、槽板与电缆沟侧壁之间的缝隙以水泥等粘结材料勾缝。
[0010]槽板上放置电缆的凹槽为半圆形槽,所述凹槽与电缆同心,且直径大于电缆外表皮直径2

3mm。
[0011]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使电缆处于高导热材料的包裹环境中,由电缆产生的热量通过槽板传导到壁面,同时增加了与电缆沟内空气接触的面积,提升了对流换热效果,此外槽板表面的涂层提高了槽板的发射率,增加了壁面与槽板间的辐射换热,使更多的热量传递到壁面,从而进一步将热量散失到外界环境,强化了电缆沟内部换热,改善了电缆沟结构散热不畅的不足;电缆沟内敷设的电缆缆芯温度降低,延长了电缆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降低了电缆沟内散热不畅引起的电缆老化、故障甚至沟内起火的发生概率。现有的电缆沟实现将电缆产热大量排除功能往往需要外加机械设备运行,但这些设备使用寿命较短,成本较高。本专利技术只需改造电缆沟的结构,既能够大量排出电缆产生热量,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又易于检修,不需要外加机械设备,节省材料,减少了成本。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缆沟截面图
[0013]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电缆沟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图1所示电缆沟中单层特制陶瓷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中的标记为:1

电缆沟、2

盖板、3

支架、4

槽板、5

凹槽、6

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做出说明。
[0017]在描述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时候,将图1的视角定义为此电缆沟截面图。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指出,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本专利技术中陶瓷材料、丙烯酸酯涂料、流化回填材料、粘结材料等仅用于表示材料的使用用途为导热、改变吸收发射率、填充、粘结等,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材料必须为特定材料,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备高效散热的电缆沟结构,如图1所示,所述电缆沟1设置在地面下,电缆沟1的槽口安装有顶板2,电缆沟内部支架3固定安装在侧壁上,在支架3上安装电缆放置槽板4,电缆半包裹在槽板4中,槽板4与槽板4之间、槽板4与电缆沟1侧壁之间以填充物勾缝。所述电缆放置槽板4顶侧包含凹槽5,相对的底侧为平面,底侧安装在支架3上侧,与壁面相连接的侧面包含两个方形卡槽6,方形卡槽6宽度为支架3在沟槽壁法线方向上的厚度,单个槽板4长度为相邻支架间的中心距离。所述电缆放置槽板4为高导热性陶瓷材料,且表面由丙烯酸酯黑色涂料涂层。电缆铺设在凹槽5中,被槽板4半包裹,电缆与槽板4之间的微小缝隙以流化回填材料填充,在任意槽板4之间、槽板4与电缆沟1侧壁之间的缝隙以水泥等粘结材料勾缝。要求槽板4上放置电缆的凹槽5为半圆形槽,所述凹槽5与电缆同心,且直径大于电缆外表皮直径2

3mm。
[0019]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当电缆通入电流而产生热损耗时,大量的热损耗以导热的方式传递到槽板4,而槽板4一方面与电缆沟1壁面相连接,增加了热传导的截面积,可以将更多的热损耗以导热的方式传递到外界环境;另一方面槽板4扩大了与电缆沟1内空气接触的面积,提升了对流换热效果,从而使更多热损耗传递到空气中。此外槽板4表面的丙烯酸酯黑色涂料涂层能够增加槽板4与电缆沟1内壁面之间的辐射换热,从而让更多的热损耗通过辐射的方式传递到外界环境。
[0020]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在完成电缆沟1安装后,将电缆放置到凹槽5中,以流化回填材料填充电缆与槽板4之间的微小缝隙。当电缆中通入电流产生热损耗,在电缆沟1中的槽板4凭借材料的高导热性使热损耗由电缆传递到槽板4上。槽板4将部分热损耗传导到电缆沟1壁面,同时扩大了与电缆沟1内空气接触的面积,扰乱内部的空气流动,增加了传递到空气的热损耗。在此过程中,在槽板4表面的丙烯酸酯黑色涂料涂层也将热损耗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备高效散热的电缆沟结构,包括电缆沟(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沟(1)设置在地面下,电缆沟(1)的槽口安装有顶板(2),电缆沟内部支架(3)固定安装在侧壁上,在支架(3)上安装电缆放置槽板(4),电缆半包裹在槽板(4)中,槽板(4)与槽板(4)之间、槽板(4)与电缆沟(1)侧壁之间以填充物勾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散热的电缆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放置槽板(4)顶侧包含凹槽(5),相对的底侧为平面,底侧安装在支架(3)上侧,与壁面相连接的侧面包含两个方形卡槽(6)。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高效散热的电缆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方形卡槽(6)宽度为支架(3)在沟槽壁法线方向上的厚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剑杨夺张尚田兴方可可王秋旺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