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化气液传质传热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0459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强化气液传质传热的装置,包括有筒体,其特征在于:筒体内设有定转子组与中心主轴,筒体上部设有进液口与出气口,筒体下部设有出液口与进气口,定转子组包括有上下分布的定子、上转子与下转子,定子外圆连接于筒体内壁上,定子上端面上设有第一盘管,定子的中心孔内设有导流管,上转子、下转子与主轴联动,上转子下端面上设有径向间隔分布的若干圈上转子折流板和周向间隔分布的若干气体扰流件,下转子上端面上设有径向间隔分布的若干圈下转子折流板和周向间隔分布的若干液体扰流件,最内圈的下转子折流板的内侧设有液体分布器,上转子折流板与下转子折流板交错嵌套布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传质传热效率高,处理量大和节能的优势。和节能的优势。和节能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强化气液传质传热的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超重力环境下气液传质传热领域的改进专利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强化气液传质传热的装置的改进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0002]多相流之间的质量、热量传递与反应是化工、制药和环保等行业生产中最基本的过程之一,一般在塔器或反应釜内进行,塔器内由于气液或液液传质传热效率低,设备体积庞大。而超重力技术是通过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来增加加速度,模拟超重力环境,实现微观混合和传质传热过程强化,设备微型化、效率高、能耗低、适用性广等优点。查中国专利网可知,中国专利CN01268009.5公布的折流式超重力场旋转床装置具有强化气液传质传热但效率不高,装置处理量小,设备压降大,不能应用于处理量大和连续化的生产;中国专利CN205145645U公布的超重力旋转床装置,填料式转子气液停留时间短,适用性差,用于精馏需要两台设备串联,不能根据工艺需要对设备内部进行控温和调整强化气液停留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效率高、能耗低和处理量大的强化气液传质传热的装置。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该种强化气液传质传热的装置,包括有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内设有定转子组与中心主轴,筒体上部设有进液口与出气口,筒体下部设有出液口与进气口,所述定转子组包括有上下分布的定子、上转子与下转子,所述定子外圆连接于筒体内壁上,定子上端面上设有第一盘管,定子的中心孔内均匀设有上下导通的导流管,所述上转子安装于下转子上,下转子中心固定套设于主轴上,所述上转子下端面上设有径向间隔分布的若干圈上转子折流板和周向间隔分布的若干气体扰流件,上转子折流板上均匀开设有小孔,所述下转子上端面上设有径向间隔分布的若干圈下转子折流板和周向间隔分布的若干液体扰流件,下转子折流板上均匀开设有小孔,最内圈的下转子折流板的内侧设有液体分布器,相应的导流管下端位于液体分布器内,所述上转子与下转子的轴向间距大于上转子折流板与下转子折流板的高度,且上转子折流板与下转子折流板交错嵌套布置。
[0005]所述筒体外壁上设有第二盘管和保温层,第二盘管包覆于保温层内。
[0006]所述定转子组设有轴向分布的1

5层。
[0007]所述筒体中部还设有原液进口,原液进口位于两层定转子组之间。
[0008]所述液体分布器上开设有倒三角型小孔或者上部大孔下部小孔。
[0009]所述气体扰流件、上转子折流板、液体扰流件和下转子折流板分别设有2

10个。
[0010]所述下转子折流板上部小孔孔径大于下部小孔孔径。
[0011]所述上转子折流板的下部设置所述小孔。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改进后的强化气液传质传热的装置,上下转子上同心按一定
间距交错嵌套安装上下折流板,提供了气液的流通和接触通道,上下转子的折流板上开有小孔降低了气相阻力,上下转子跟主轴一起旋转,使上下转子的折流板上的液体进行剪切甩离,提高了处理量,减少了液体在此的聚集,上下转子上分别设置有气体扰流板和液体扰流板,对气液接触过程进一步强化,提高了气液传质传热效率,筒体和定子板上设置的盘管可以对设备内部进行加热或降温,减少热量损失。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气液或液液传质传热效率高,处理量大和节能的优势。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的A

A剖视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上转子结构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下转子结构图。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上转子折流板局部结构图。
[0019]图6为本专利技术下转子折流板局部结构图。
[0020]图7为本专利技术液体分布器的局部结构图一。
[0021]图8为本专利技术液体分布器的局部结构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2]附图表示了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下面再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其有关细节。本实施例中,参见附图1

4,该强化气液传质传热的装置,包括有筒体1,筒体1安装于底座4上,所述筒体1内设有定转子组与中心主轴2,该主轴2安装在轴承座14上,通过电机3带动旋转,转速为0

1200RPM,所述筒体1上部设有进液口25与出气口24,筒体1下部设有出液口21与进气口20,所述定转子组包括有上下分布的定子5、上转子6与下转子11,所述定子5外圆连接于筒体1内壁上,定子5上端面上设有第一盘管16,定子5的中心孔内均匀设有上下导通的导流管12,所述上转子6通过均匀布置的连接杆17安装于下转子11上,下转子11中心固定套设于主轴2上,实现上转子6与下转子11随主轴2一起转动,相应的上转子6、下转子11与筒体1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上转子6下端面上设有径向间隔分布的若干圈上转子折流板8和周向间隔分布的若干气体扰流件7,若干圈上转子折流板8为同心布置,气体扰流件7为径向布置,气体扰流件7为具有一定高度的长方形挡板,上转子折流板8上均匀开设有小孔,所述下转子11上端面上设有径向间隔分布的若干圈下转子折流板9和周向间隔分布的若干液体扰流件10,液体扰流件10为具有一定高度的长方形挡板,若干圈下转子折流板9为同心布置,液体扰流件10为径向布置,下转子折流板9上均匀开设有小孔,最内圈的下转子折流板9的内侧设有液体分布器13,相应的导流管12下端位于液体分布器13内,将定子5上方经过第一盘管16的液体引流至液体分布器13内,所述上转子6与下转子11的轴向间距大于上转子折流板8与下转子折流板9的高度,且上转子折流板8与下转子折流板9交错嵌套布置。
[0023]作为进一步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筒体1外壁上设有第二盘管27和保温层15,第二盘管27包覆于保温层15内,第二盘管27内可以通入蒸汽加热或是循环水冷却,进一步增强筒体1内的换热效果。其中第二盘管27与第一盘管16均配设有盘管进口22与盘管出口
26,盘管进口22与盘管出口26穿设于筒体1上,且第一盘管16与第二盘管27可相互连通,并共用一个盘管进口22。
[0024]作为进一步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定转子组设有轴向分布的1

5层,可按实际生产需要,合理设置定转子组的层数,保证传质传热效果。
[0025]作为进一步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筒体1中部还设有原液进口23,原液进口23位于两层定转子组之间,可与进液孔25一起注入液体,实现连续不间断的气液传质传热。
[0026]作为进一步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附图7

8,所述液体分布器13上开设有倒三角型小孔或者上部大孔下部小孔,该液体分布器13适用于不同大小流量下的液体均匀分布,而液体在转子内的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传质传热效率。
[0027]作为进一步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强化气液传质传热的装置,包括有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内设有定转子组与中心主轴,筒体上部设有进液口与出气口,筒体下部设有出液口与进气口,所述定转子组包括有上下分布的定子、上转子与下转子,所述定子外圆连接于筒体内壁上,定子上端面上设有第一盘管,定子的中心孔内均匀设有上下导通的导流管,所述上转子安装于下转子上,下转子中心固定套设于主轴上,所述上转子下端面上设有径向间隔分布的若干圈上转子折流板和周向间隔分布的若干气体扰流件,上转子折流板上均匀开设有小孔,所述下转子上端面上设有径向间隔分布的若干圈下转子折流板和周向间隔分布的若干液体扰流件,下转子折流板上均匀开设有小孔,最内圈的下转子折流板的内侧设有液体分布器,相应的导流管下端位于液体分布器内,所述上转子与下转子的轴向间距大于上转子折流板与下转子折流板的高度,且上转子折流板与下转子折流板交错嵌套布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气液传质传热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晓霄张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亚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