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9990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像镜头,从物侧到成像面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成像面,第一透镜从物侧至像侧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透镜从物侧至像侧包括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所述第三透镜从物侧至像侧包括第五表面及第六表面,所述第四透镜从物侧至像侧包括第七表面及第八表面,所述第五透镜从物侧至像侧包括第九表面及第十表面,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镜头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像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0002]近几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之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市场上对于小型化摄影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一般摄影镜头的感光组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组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组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两种。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精进,感光组件的画素尺寸缩小,带动小型化摄影镜头逐渐往高画素领域发展,对于成像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0003]习知搭载于可携式电子产品的镜头模组有二镜片、三镜片、四镜片及五镜片以上之不同设计,习用的五镜片式影像拾取镜组系通常采用不同的正或负光焦度组合,或是采用二组迭合(cemented doublet)的透镜。但是这类五镜片式影像拾取镜组往往具有全长过长的缺点,以致于不适合小型电子设备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成像镜头。
[0005]一种成像镜头,其从物侧到成像面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一成像面,所述第一透镜从物侧至依次像侧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透镜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所述第三透镜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五表面及第六表面,所述第四透镜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七表面及第八表面,所述第五透镜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九表面及第十表面,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的光阑,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第一组条件式或者第二组条件式:
[0006]第一组条件式为:
[0007]-5.0≦(R3+R4)/(R3-R4)≦-0.75;
[0008]-5.0≦(R5+R6)/(R5-R6)≦-0.8;
[0009]-5.3≦R7/R8≦7;及
[0010]2≦(T2+T3)/T4≦4;
[0011]其中,所述第三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四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所述第五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所述第六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所述第七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所述第八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所述第四表面至成像面的光轴距离为T2,所述第六表面至成像面的光轴距离为T3,所述第八表面至成像面的光轴距离为T4;
[0012]第二组条件式为:
[0013]-5.0≦(R3+R4)/(R3-R4)≦-0.75;
[0014]-5.0≦(R5+R6)/(R5-R6)≦-0.8;及
[0015]0.70≦EPD/TTL≦1.0。
[0016]其中,所述成像镜头的入瞳孔径为EPD,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
轴上的距离为TTL。
[0017]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0018]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镜头还包括一滤光片,所述滤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成像面之间。
[0019]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5.0≦(R3+R4)/(R3-R4)≦-1。
[0020]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镜头还满足:
[0021]1.1<(V1-V3)/V4<0;及2.1<V4/V3<3,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色散常数为V1,所述第三透镜的色散常数为V3,所述第四透镜的色散常数为V4。
[0022]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第四表面、第五表面、第六表面、第七表面、第八表面、第九表面、第十表面均为非球面。
[0023]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的所述第二表面至所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1的范围为:2.5毫米<T1<4.0毫米。
[0024]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透镜的所述第十表面至所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5的范围为:0.5毫米<T5<1.2毫米。
[0025]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第三表面为凹面;所述第四表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第七表面为凹面,第八表面为凸面。
[0026]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透镜的所述第十表面为凹面,且所述第五透镜的第九表面及第十表面中至少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一反曲点。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成像镜头,通过控制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的之间曲率半径关系以及上述三个透镜各自的成像面与光轴之间的距离关系能控制所述成像镜头的全长,实现成像镜头的小型化;或者是通过控制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之间曲率半径关系及入瞳孔径与所述成像镜头的总长度之间的关系来控制所述成像镜头的尺寸,使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小型化需求。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的场曲特性曲线图。
[0030]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畸变特性曲线图。
[0031]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的调制传递函数特性曲线图。
[0032]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的场曲特性曲线图。
[0034]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畸变特性曲线图。
[0035]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的调制传递函数特性曲线图。
[0036]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的场曲特性曲线图。
[0038]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畸变特性曲线图。
[0039]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的调制传递函数特性曲线图。
[0040]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14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的场曲特性曲线图。
[0042]图15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畸变特性曲线图。
[0043]图16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的调制传递函数特性曲线图。
[0044]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45]成像镜头
ꢀꢀꢀꢀꢀꢀꢀꢀꢀꢀꢀꢀꢀꢀꢀꢀ
100、200、300、400
[0046]光阑
ꢀꢀꢀꢀꢀꢀꢀꢀꢀꢀꢀꢀꢀꢀꢀꢀꢀꢀꢀꢀ
10
[0047]第一透镜
ꢀꢀꢀꢀꢀꢀꢀꢀꢀꢀꢀꢀꢀꢀꢀꢀ
L1
[0048]第二透镜
ꢀꢀꢀꢀꢀꢀꢀꢀꢀꢀꢀꢀꢀꢀꢀꢀ
L2...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像镜头,其从物侧到成像面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一成像面,所述第一透镜从物侧至依次像侧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透镜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所述第三透镜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五表面及第六表面,所述第四透镜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七表面及第八表面,所述第五透镜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九表面及第十表面,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的光阑,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第一组条件式或者第二组条件式:第一组条件式为:-5.0≦(R3+R4)/(R3-R4)≦-0.75;-5.0≦(R5+R6)/(R5-R6)≦-0.8;-5.3≦R7/R8≦7;及2≦(T2+T3)/T4≦4;其中,所述第三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四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所述第五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所述第六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所述第七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所述第八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所述第四表面至成像面的光轴距离为T2,所述第六表面至成像面的光轴距离为T3,所述第八表面至成像面的光轴距离为T4;第二组条件式为:-5.0≦(R3+R4)/(R3-R4)≦-0.75;-5.0≦(R5+R6)/(R5-R6)≦-0.8;及0.70≦EPD/TTL≦1.0;其中,所述成像镜头的入瞳孔径为EPD,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国颜宋明哲刘兴晨
申请(专利权)人: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