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介入手术后头颈部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18738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神经介入手术后头颈部固定装置,包括床体、肩背部固定装置、头部固定装置和颈部支撑装置,肩背部固定装置包括位于患者两侧肩部上方、大臂外侧端和腋下的卡扣槽、分别通过卡扣与两组卡扣槽活动卡接的绑带,头部固定装置包括两个移动式升降杆,移动式升降杆上端内侧设有伸缩式固定枕,两个移动式升降杆之间还连接设有用于承托患者头部的头部托带和用于固定患者头部的多个固定绑带,颈部支撑装置包括升降撑杆和通过棘轮与升降撑杆顶端转动连接的颈部托枕。总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新颖、操作方便、安全且固定效果好等优点。等优点。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神经介入手术后头颈部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用具
,具体是涉及一种神经介入手术后头颈部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神经介入手术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它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的支持下,采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通过选择性造影、栓塞、扩张成形、机械清除、药物递送等具体方法,对累及人体神经血管系统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它是一种新兴的微创临床技术,为许多脑与脊髓血管疾病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治疗途径。既可以独立解决许多脑血管疾病,又可以和传统的开放手术、放射治疗等巧妙结合,使原来无法或难以治疗的疾病得到满意疗效。
[0003]一般通过股动脉途径进行,除不能配合的儿童、神志或精神障碍的患者外,均可以在局部麻醉下完成。在腹股沟区注射少量麻药后,穿刺股动脉放置血管鞘,然后通过选择性插管技术来完成脑或脊髓血管的对比剂注射,医生便可以在监视器上看到患者血管的动态成像。患者需要住院接受造影检查,一般术前会进行腹股沟区的备皮,术前禁食水,根据患者状态医生会选择性的给部分患者输液以减少造影剂的副作用。造影术后如没有不适反应,即可以适当恢复饮食。穿刺侧的下肢一般要制动6

8小时,如果采用了血管闭合器或者用压迫器,患者可以4~6小时后床上活动。
[0004]并且在神经介入手术过程中和术后需要对患者头颈部进行固定,避免患者因为疼痛或不自觉的头颈部活动造成神经介入手术失败,所以,如何有效的对患者头颈部进行固定是神经介入手术的一个重要步骤,本技术设计了一种神经介入手术后头颈部固定装置。
>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神经介入手术后头颈部固定装置。
[0006]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神经介入手术后头颈部固定装置,主要包括床体、肩背部固定装置、头部固定装置和颈部支撑装置,所述肩背部固定装置通过绑带、固定带与床体上卡扣槽连接的方式将患者肩背部固定在所述床体上,所述头部固定装置设置在所述肩背部固定装置上端的床体上,所述颈部支撑装置设置在肩背部固定装置与头部固定装置之间的床体上。
[0007]进一步地,所述肩背部固定装置包括贯穿设置在所述床体上表面的两组卡扣槽组,所述每组卡扣槽组包括三个卡扣槽,当患者平躺在所述床体上,每组卡扣槽组的三个卡扣槽分别位于患者两侧肩部上方、大臂外侧端和腋下,肩背部固定装置还包括两组分别通过卡扣与所述卡扣槽活动卡接的两个绑带,所述两个绑带之间还通过固定带连接固定,肩背部的固定可以避免患者肩背部的活动牵拉头颈部肌肉引起头颈部活动。
[0008]进一步地,所述绑带与固定带均可通过所述卡扣调节长度,满足不同体型患者固定使用。
[0009]进一步地,所述头部固定装置包括两个对称安装在床体上的移动式升降杆,所述床体上设有两个与所述移动式升降杆对应的滑槽,移动式升降杆底端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两个移动式升降杆上端内侧分别设有用于限制患者头部转动的伸缩式固定枕,两个移动式升降杆之间还连接设有用于承托患者头部的头部托带和用于固定患者头部的多个固定绑带,多方位对患者头部进行固定,固定牢靠且效果好。
[0010]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式升降杆包括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的套杆和活动套接在所述套杆内部的升降杆,套杆外侧还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升降杆高度的调节旋钮,可以根据患者头型调节固定枕的位置。
[0011]进一步地,所述伸缩式固定枕包括贯穿设置在所述移动式升降杆上端的伸缩杆和安装在所述伸缩杆内侧端的固定枕,根据患者头型调节固定枕的间距来调整固定力度。
[0012]进一步地,所述头部托带和固定绑带可根据两个移动式升降杆之间的距离调节长短,可以调节至最为适合患者头型的长度。
[0013]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绑带的固定位置包括患者的下颌、额头和头顶,避免固定绑带压迫患者五官,造成患者不适。
[0014]进一步地,所述颈部支撑装置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升降撑杆和通过两个棘轮与所述升降撑杆顶端转动连接的颈部托枕,可以调整位置并固定角度。
[0015]本技术的使用方法是:引导并帮助患者平躺在床体上,使两组六个卡扣槽分别位于患者肩部上方、大臂外侧和腋下,调节颈部支撑装置的棘轮将颈部托枕承托在患者颈部位置,移动头部固定装置的移动式升降杆,使患者头部搁置在头部托带上,调节伸缩式固定枕的间距将患者头部两侧固定,然后利用固定绑带对患者下颌、额头和头顶进行固定,将两个绑带与所述卡扣槽分别通过卡扣对应连接,然后用固定带连接固定两个绑带,调节绑带与固定带的长度将患者肩背部固定,进行神经介入手术后无需调整即可达到患者头颈部固定。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神经介入手术后头颈部固定装置,尤其适用于神经介入手术后无自主活动能力患者的头颈部固定使用,通过在床体上设置肩背部固定装置,利用绑带将患者两侧肩部固定在床体上,避免患者肩背部活动牵连头颈部肌肉活动,同时设置可调节的头部固定装置,通过移动式升降杆将固定枕固定在患者头部两侧,使患者头部搁置在头部托带上,然后用固定绑带将患者头部多方位固定,使患者头部无法活动,并且设置颈部支撑装置对患者颈部进行承托。总之,本技术具有结构新颖、操作方便、安全且固定效果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的滑槽、卡扣槽在床体上位置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的肩背部固定装置固定效果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的头部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1]其中,1

床体、11

滑槽、2

肩背部固定装置、21

卡扣槽、22

卡扣、23
‑ꢀ
绑带、24

固定带、3

头部固定装置、31

移动式升降杆、311

套杆、312

升降杆、313

调节旋钮、32

伸缩式固定枕、321

伸缩杆、322

固定枕、33

头部托带、34

固定绑带、4

颈部支撑装置、41

升降
撑杆、42

棘轮、43

颈部托枕。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便于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1

4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0023]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神经介入手术后头颈部固定装置,主要包括床体1、肩背部固定装置2、头部固定装置3和颈部支撑装置4,
[0024]肩背部固定装置2包括贯穿设置在床体1上表面的两组卡扣槽组,每组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神经介入手术后头颈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床体(1)、肩背部固定装置(2)、头部固定装置(3)和颈部支撑装置(4),所述肩背部固定装置(2)通过绑带(23)、固定带(24)与床体(1)上卡扣槽(21)连接的方式将患者肩背部固定在所述床体(1)上,所述头部固定装置(3)设置在所述肩背部固定装置(2)上端的床体(1)上,所述颈部支撑装置(4)设置在肩背部固定装置(2)与头部固定装置(3)之间的床体(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神经介入手术后头颈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肩背部固定装置(2)包括贯穿设置在所述床体(1)上表面的两组卡扣槽组,所述每组卡扣槽组包括三个卡扣槽(21),当患者平躺在所述床体(1)上,每组卡扣槽组的三个卡扣槽(21)分别位于患者两侧肩部上方、大臂外侧端和腋下,肩背部固定装置(2)还包括两组分别通过卡扣(22)与所述卡扣槽(21)活动卡接的两个绑带(23),所述两个绑带(23)之间还通过固定带(24)连接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神经介入手术后头颈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23)与固定带(24)均可通过所述卡扣(22)调节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神经介入手术后头颈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固定装置(3)包括两个对称安装在床体(1)上的移动式升降杆(31),所述床体(1)上设有两个与所述移动式升降杆(31)对应的滑槽(11),移动式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波罗义勇付慧
申请(专利权)人:铜仁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