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袁宏涛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机械学基础的机动车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8616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9 2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动车部件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基于机械学基础的机动车减震器,包括活塞杆以及固定栓,所述活塞杆为内部空腔圆柱形结构,且活塞杆两端分别固定栓,两组固定栓成对立状固定连接于活塞杆两端,两组固定栓分别与活塞杆两端为焊接相连,所述活塞杆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弹簧以及支撑装置,第二支撑杆顶部开设有盲孔,所述第一支撑杆通过弹簧与第二支撑杆顶部活动连接,第一支撑杆底部穿插第二支撑杆顶部开设的盲孔内部,且第一支撑杆通过挡板与弹簧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挡板设于第一支撑杆与弹簧之间,挡板与盲孔底端之间设有若干个支撑装置,该基于机械学基础的机动车减震器,有效的提升了减震器的使用寿命,结构简单。构简单。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机械学基础的机动车减震器


[0001]本技术涉及机动车部件
,具体为一种基于机械学基础的机动车减震器。

技术介绍

[0002]为了缓和与衰减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因道路凹凸不平受到的冲击和震动,保证行车的平顺性与舒适性,有利于提高机动车的使用寿命和操纵的稳定性,机动车上均设置有减震器。
[0003]现有的机动车减震器一般由减震筒、弹簧、连杆和外壳组成,连杆通过弹簧与减震筒活动连接,且连杆与弹簧相对设置在减震筒内腔内,由于机动车常遇到坑洼的路线,而减震器主要是通过弹簧减震,弹簧反复与减震筒内壁撞击,不仅影响弹簧的减震效果,同时,也导致减震筒的使用寿命。
[0004]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机械学基础的机动车减震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机械学基础的机动车减震器,解决了因弹簧反复与减震筒内壁撞击而导致减震器的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基于机械学基础的机动车减震器,包括活塞杆以及固定栓,所述活塞杆为内部空腔圆柱形结构,且活塞杆两端分别固定栓,两组固定栓成对立状固定连接于活塞杆两端,两组固定栓分别与活塞杆两端为焊接相连,所述活塞杆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弹簧以及支撑装置,所述第二支撑杆为内部空腔圆柱形结构,且第二支撑杆顶部开设有盲孔,所述弹簧底部固定连接于盲孔内壁,且第一支撑杆通过弹簧与第二支撑杆顶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底部穿插第二支撑杆顶部开设的盲孔内部,且第一支撑杆通过挡板与弹簧顶部固定连接,挡板设于第一支撑杆与弹簧之间,所述挡板与盲孔底端之间设有若干个支撑装置,且挡板通过支撑装置与盲孔底端活动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挡杆、第二挡杆以及活动栓,所述第一挡杆与第二挡杆成交叉形式活动连接,且第一挡杆与第二挡杆交叉位置分别开设有通孔,所述活动栓穿插第一挡杆与第二挡杆交叉位置分别开设的通孔内部,且第一挡杆通过活动栓与第二挡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通过挡板分别与第一挡杆和第二挡板活动连接,且第一挡杆和第二挡杆底部分别活动连接于第二支撑杆顶部开设的盲孔内壁。
[0009]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栓包括第一固定夹、第二固定夹以及第一螺栓,所述第一固定夹和第二固定夹分别呈C型结构,C型结构相互对立,第一固定夹与第二固定夹成对立状设置与活塞杆顶部,所述第一固定夹与第二固定夹底部分别固定连接于活塞杆,且第一固定夹通过第一螺栓与第二固定夹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夹与第二固定夹组成一个环形结构,且连动轴穿插第一固定夹与第二固定夹组成一个环形结构内部。
[0010]进一步的,所述连动轴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凹槽,凹槽由连动轴左侧延伸至右侧,且凹槽内壁开设有螺纹,所述连动轴通过第二螺栓分别与第一固定夹和第二固定夹的内壁固定连接,且第二螺栓外表面开设的螺纹纹理与凹槽内壁开设有螺纹纹理相一致,第二螺栓与连动轴开设的凹槽内壁相啮合。
[00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设于弹簧内部,若干个支撑装置高度总和小于弹簧的最小压缩高度,第一挡杆与第二挡杆的长度相一致,且第一挡杆和第二挡杆的长度分别小于弹簧内壁直径长度。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3]该技术,通过活塞杆与固定栓相互配合,活塞杆通过固定栓与连动轴固定连接,通过对固定栓设置第一固定夹以及第二固定夹,连动轴穿插第一固定夹和第二固定夹组成的环形结构内部,且第二螺栓将连动轴牢牢固定第一固定夹和第二固定夹组成的环形结构内部,从而实现了固定栓与连动轴的固定,不仅有效的提升了固定栓与连动轴的使用稳定性,同时,也有效的提升了活塞杆在连动轴上的稳固性,通过对活塞杆设置第一支撑杆以及第二支撑杆,且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分别设置弹簧和支撑装置,当第一支撑杆朝向第二支撑杆顶部延伸时,支撑装置为第一支撑杆提供向下拉力,使其降低了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碰撞力,保证了弹簧在正常的延伸范围内使用,不仅有效的提升了减震器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减震器减震效果,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活塞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固定栓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活塞杆;2、固定栓;3、第一支撑杆;4、第二支撑杆;5、盲孔;6、挡板;7、弹簧;8、第一挡杆;9、第二挡杆;10、活动栓;11、第一固定夹;12、第二固定夹;13、第一螺栓;14、第二螺栓;15、连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参看图1

3:一种基于机械学基础的机动车减震器,包括活塞杆1以及固定栓2,活塞杆1为内部空腔圆柱形结构,且活塞杆1两端分别固定栓2,两组固定栓2成对立状固定连接于活塞杆1两端,两组固定栓2分别与活塞杆1 两端为焊接相连,固定栓2包括第一固定夹11、第二固定夹12以及第一螺栓13,第一固定夹11和第二固定夹12分别呈C型结构,C型结构相互对立,第一固定夹11与第二固定夹12成对立状设置与活塞杆1顶部,第一固定夹11 与第二固定夹12底部分别固定连接于活塞杆1,且第一固定夹11通过第一螺栓13与第二固定夹12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夹11与第二固定夹12组成一个环形结构,且连动轴15穿插第一固
定夹11与第二固定夹12组成一个环形结构内部,连动轴15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凹槽,凹槽由连动轴15左侧延伸至右侧,且凹槽内壁开设有螺纹,连动轴15通过第二螺栓14分别与第一固定夹11和第二固定夹12的内壁固定连接,且第二螺栓14外表面开设的螺纹纹理与凹槽内壁开设有螺纹纹理相一致,第二螺栓14与连动轴15开设的凹槽内壁相啮合,通过活塞杆1与固定栓2相互配合,活塞杆1通过固定栓2与连动轴15固定连接,通过对固定栓2设置第一固定夹11以及第二固定夹12,连动轴15穿插第一固定夹11和第二固定夹12组成的环形结构内部,且第二螺栓14将连动轴15牢牢固定第一固定夹11和第二固定夹12组成的环形结构内部,从而实现了固定栓2与连动轴15的固定,不仅有效的提升了固定栓 2与连动轴15的使用稳定性,同时,也有效的提升了活塞杆1在连动轴15上的稳固性。
[0020]进一步的,活塞杆1包括第一支撑杆3、第二支撑杆4、弹簧7以及支撑装置,第二支撑杆4为内部空腔圆柱形结构,且第二支撑杆4顶部开设有盲孔5,弹簧7底部固定连接于盲孔5内壁,且第一支撑杆3通过弹簧7与第二支撑杆4顶部活动连接,第一支撑杆3底部穿插第二支撑杆4顶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机械学基础的机动车减震器,包括活塞杆(1)以及固定栓(2),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1)为内部空腔圆柱形结构,且活塞杆(1)两端分别固定栓(2),两组固定栓(2)成对立状固定连接于活塞杆(1)两端,两组固定栓(2)分别与活塞杆(1)两端为焊接相连,所述活塞杆(1)包括第一支撑杆(3)、第二支撑杆(4)、弹簧(7)以及支撑装置,所述第二支撑杆(4)为内部空腔圆柱形结构,且第二支撑杆(4)顶部开设有盲孔(5),所述弹簧(7)底部固定连接于盲孔(5)内壁,且第一支撑杆(3)通过弹簧(7)与第二支撑杆(4)顶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3)底部穿插第二支撑杆(4)顶部开设的盲孔(5)内部,且第一支撑杆(3)通过挡板(6)与弹簧(7)顶部固定连接,挡板(6)设于第一支撑杆(3)与弹簧(7)之间,所述挡板(6)与盲孔(5)底端之间设有若干个支撑装置,且挡板(6)通过支撑装置与盲孔(5)底端活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机械学基础的机动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挡杆(8)、第二挡杆(9)以及活动栓(10),所述第一挡杆(8)与第二挡杆(9)成交叉形式活动连接,且第一挡杆(8)与第二挡杆(9)交叉位置分别开设有通孔,所述活动栓(10)穿插第一挡杆(8)与第二挡杆(9)交叉位置分别开设的通孔内部,且第一挡杆(8)通过活动栓(10)与第二挡杆(9)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3)通过挡板(6)分别与第一挡杆(8)和第二挡杆(9)顶端活动连接,且第一挡杆(8)和第二挡杆(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宏涛
申请(专利权)人:袁宏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