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18127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医疗废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格栅装置、调节池、第一微悬臂生物传感器、反应管、二氧化氯消毒池、第二微悬臂生物传感器和综合调节池;所述反应管入口管路上开设有TiO2投放口;所述反应管采用管壳式结构,包括透明的内管、外套管和紫外光源;所述紫外光源密封设置在内管中;内管两端设有密封堵头,内管由外侧连接杆固定支撑在外套管内;所述外套管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外套管进水口与第一微悬臂生物传感器的出口管路连通,所述外套管出水口与二氧化氯消毒池进口连通并且外套管出水口处设置PMRS过滤膜。套管出水口处设置PMRS过滤膜。套管出水口处设置PMRS过滤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医疗废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废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医疗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医疗废水是日常排放量较大,潜在致病危害最大的污水之一,医疗废水中含有多种病菌、病毒及寄生虫,对这种污水若不经过消毒、灭活等无害化处理,而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往往会造成水、土壤的污染,严重的会引发各种疾病,或导致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0003]医疗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有三类:物理法、化学法和微生物法,目前医院更多采用的是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是针对医院废水进行沉淀、分离、冷热处理等操作。化学方法在医院废水处理中应用更为广泛,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氯化消毒法、氧化剂消毒法、辐射消毒等,微生物处理法作为当前科技附加值较高的状态,有待加强研究。
[0004]紫外线消毒法
[0005]紫外线消毒法是一种物理消毒法,紫外线消毒的原理是利用适当波长的紫外线能够破坏微生物机体细胞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造成生长性细胞死亡和(或)再生性细胞死亡,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使其失去活性丧失复制繁殖能力,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其优点是不在水中引进杂质,水的物化性质基本不变;杀菌范围广而迅速;占地小,性能稳定。缺点是预处理成本高,因为紫外线会被水中的许多物质吸收,如酚类、芳香化合物等有机物、某些生物、无机物和浊度;没有持续消毒能力,并且可能存在微生物的光复活问题,最好用在处理水能立即使用的场合、管路没有二次污染和原水生物稳定性较好的情况(一般要求有机物含量低于10μg/L)。
[0006]臭氧消毒法
[0007]臭氧消毒法是一种化学消毒法,其原理是灭菌过程中臭氧作为强氧化剂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葡萄糖所需的酶、使细菌灭活死亡,也可破坏分解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组织结构的蛋白质、核糖核酸等,最终杀死细胞。其优点有杀菌快,杀菌效率高,受外界影响小等。缺点在于臭氧本身不稳定,在水中易分解,无法持续消毒。而且臭氧发生器装置复杂,设备昂贵,运行故障多。
[0008]液氯消毒法
[0009]液氯消毒法是利用反应生成的次氯酸根离子在溶液中与氢离子结合,生成分子量极小的中性分子,极易扩散到带负电荷的细菌表面,然后穿透到细菌内部,进而破坏细菌的酶系统,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优点为物美价廉、消毒能力强。缺点在于液氯稳定性差、安全性不佳、生成有毒副产物。
[0010]目前已有悬浮型TiO2光催化膜反应技术、病原体监测无线传输技术、二氧化氯消毒技术和紫外纤维光源装置技术,但都比较分散并针对于不同领域应用所提出,并没有整合完善且高效应用于医疗废水处理系统方面。

技术实现思路

[0011]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医疗废水处理系统,其技术方案如下:
[0012]一种医疗废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格栅装置、调节池、第一微悬臂生物传感器、反应管、二氧化氯消毒池、第二微悬臂生物传感器和综合调节池;
[0013]所述反应管入口管路上开设有TiO2投放口;
[0014]所述反应管采用管壳式结构,包括透明的内管、外套管和紫外光源;所述紫外光源密封设置在内管中;内管两端设有密封堵头,内管由外侧连接杆固定支撑在外套管内;所述外套管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外套管进水口与第一微悬臂生物传感器的出口管路连通,所述外套管出水口与二氧化氯消毒池进口连通并且外套管出水口处设置PMRS过滤膜。
[0015]优选地,所述反应管外套管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还设有回流管路,所述回流管路上还设有循环泵,用于将出水口处TiO2回流至进水口。
[0016]优选地,所述紫外光源设置在内管内部进口端。
[0017]优选地,所述内管和外套管长度相当。
[0018]优选地,所述内管和外套管的内径比为1:1.5;所述内管和外套管的长度均在1~1.5m之间。
[0019]优选地,所述外套管采用陶瓷材质制成。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本技术提供一种医疗废水处理系统,其中的反应管采用管壳式结构,可充分利用紫外线光源,更高效地为光催化反应提供条件;
[0022]本技术中的采用微悬臂生物传感器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该传感器是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理想平台,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特点;
[0023]本技术中的采用PMRS过滤膜阻拦了TiO2,防止其流失,增强了光催化剂的回收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0024]本技术中的反应管外套管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还设有回流管路,回流管路上还设有循环泵,用于将出水口处TiO2回流至进水口,能够进一步对医疗废水进行光催化杀菌净化,使废水净化率更高。
[0025]本技术采用光催化反应进行消毒,无污泥产生,免去处理污泥的步骤,相比于医疗废水传统处理方法,减少病原体进一步传播,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缩短支出。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实施例中医疗废水处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实施例中反应管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实施例中医疗废水处理流程示意图;
[0029]图4为实施例中微悬臂生物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实施例中微悬臂生物传感器工作原理图;
[0031]其中,1

格栅装置;2

调节池;3

第一微悬臂生物传感器;
[0032]31

进口;31

出口;33

细菌;34

金层;35

基层;36

悬臂;37

微通道;
[0033]4‑
反应管入口管路;5

反应管;
[0034]51

内管;52

外套管;53

紫外光源;54

连接杆;55

密封堵头;56

PMRS过滤膜;
[0035]6‑
二氧化氯消毒池;7

第二微悬臂生物传感器;8

综合调节池;9

回流管路;10

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7]实施例一:
[0038]本实施例的一种医疗废水处理系统,如图1~图5所示,包括依次连通的格栅装置1、调节池2、第一微悬臂生物传感器3、反应管5、二氧化氯消毒池6、第二微悬臂生物传感器7和综合调节池8;其中,反应管入口管路4上开设有TiO2投放口,用于投放二氧化钛粒子;如图2所示,反应管5采用管壳式结构,包括透明的内管51、外套管52和紫外光源53;内管51和外套管52长度相当,外套管52采用陶瓷材质制成。紫外光源5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疗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格栅装置、调节池、第一微悬臂生物传感器、反应管、二氧化氯消毒池、第二微悬臂生物传感器和综合调节池;所述反应管入口管路上开设有TiO2投放口;所述反应管采用管壳式结构,包括透明的内管、外套管和紫外光源;所述紫外光源密封设置在内管中;内管两端设有密封堵头,内管由外侧连接杆固定支撑在外套管内;所述外套管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外套管进水口与第一微悬臂生物传感器的出口管路连通,所述外套管出水口与二氧化氯消毒池进口连通并且外套管出水口处设置PMRS过滤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废水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齐颖张郁青罗雅婕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