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净化沟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15674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56
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净化沟渠系统,以解决现有生态沟渠净水能力差、修建过程复杂、农民后期维护难、成本高的问题。沟渠系统:沟体沿长度方向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沟体的横截面为梯形,四个过滤箱分别放置在上游进水口处、上游与中游交界处、中游与下游交界处、下游出水口处,过滤箱与沟体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沟体的底部种植植被,碎石铺设在沟体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去除农田排水中的氮磷,能够有效拦截农田排水中的泥沙和漂浮物,在原有自然状态下的农田排水沟渠基础上施工,造价低、易操作、易维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农田排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农田排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农田排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净化沟渠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农业污染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净化沟渠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农田养分大量流失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生态沟渠作为承接农田氮磷排放及下游受纳水体的中间途径,能够在地表水迁移的过程中加以截留和净化,达到削减进入下游受纳水体污染物总量的目的。水生植物可直接吸收水层和底泥中的N(氮)、P(磷),增强对泥沙N、P的滞留,加速水气界面N素交换和传递,有利于沟渠水体中N素的去除;且其发达的根系强泌氧作用,可为微生物提供大量氧气,有效促进生态沟渠内N素转化,显著缩短无机N素在沟渠中寄宿时间。植物茎秆亦可通过减缓径流流速、增加水流在沟渠中的滞留时间,来使颗粒态N、P沉积而达到拦截效果。由于底泥和水生植物存在,使生态沟渠水体中N、P等污染物发生较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并使水体中N、P污染物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得到净化。又因沟渠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进行光合作用,使植物周围形成有氧环境,有助于硝化细菌生长,增强拦截氮磷能力。因此,在自然降雨排水条件下,开发一种易操作、易管理、可推广的生态沟渠系统对农田排水中氮磷的拦截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有两种农田排水沟渠:土质沟渠和混凝土沟渠。土质沟渠净化能力差,易发生水土流失;混凝土沟渠沟底摩擦力小,水流滞留时间短,不利于拦截漂浮物和泥沙的沉降,净化效果不佳;而设施齐全,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的生态沟渠系统,通常又具有价格高昂或构建及维护方法复杂而难以实现的缺点,不符合农业产业的经济性要求。
术内容
[0003]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生态沟渠净水能力差、修建过程复杂、农民后期维护难、成本高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净化沟渠系统。
[0004]本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净化沟渠系统,所述生态净化沟渠系统包括沟体、过滤箱和碎石,所述沟体沿长度方向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所述沟体的横截面为梯形,四个过滤箱分别放置在上游进水口处、上游与中游交界处、中游与下游交界处、下游出水口处,所述过滤箱与沟体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所述过滤箱的下端嵌入沟体的沟底,所述过滤箱的两侧边嵌入沟体内侧斜坡中,所述沟体的底部种植植被,所述碎石铺设在沟体的底部。
[0006]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箱包括两个冲孔板,每个冲孔板上设置有数个通孔,两个冲孔板平行设置且间距为150mm,两个冲孔板之间填充有基石。
[0007]进一步的,所述冲孔板的通孔直径为10mm。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09]一、利用本技术提供的农田面源污染生态净化沟渠系统能够有效拦截农田排水中的泥沙和漂浮物,拦截率可达95%以上;还能够有效去除农田排水中的氮、磷含量,氮
去除效率达60%以上,磷去除效率达70%以上;在原有自然状态下的农田排水沟渠基础上施工,解决了生态工程占用耕地的问题,且造价低、易操作、易维护、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0010]二、本技术的生态沟渠是在原有自然状态下的土质排水沟基础上进行生物工程改造,生态沟渠两侧植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水流速度,又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沟底种植的植被不仅能够最大程度上拦截泥沙和悬浮物,吸附、吸收和降解排水沟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还丰富了沟渠的生物群落,促进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下的氮素转化,并且还具有一定的生态美学意义。
[0011]三、本技术的生态沟渠中放置了四个过滤箱,内部填充对氮磷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材料基石,利用过滤箱的阻挡作用、吸附材料的吸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水流速度,延长农田排水在沟渠中的滞留时间,沉降泥沙,进一步吸附和净化氮磷等污染物。
[0012]四、本技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造价低、易操作、低维护的生态沟渠优化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利用本技术提供的生态沟渠修建方法,不仅能有效拦截农田排水沟中的漂浮物、沉降泥沙、保持水土、吸附氮磷等污染物,且具有一定的生态景观意义。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农田面源污染生态净化沟渠系统的总体示意图;
[0014]图2是生态净化沟渠的横截面示意图;
[0015]图3是生态净化沟渠的侧壁和底部结构的示意图;
[0016]图4是过滤箱2与沟体1位置的示意图;
[0017]图5是过滤箱2嵌入沟体1内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包括沟体1、过滤箱2和碎石3,沟体1沿长度方向分为上游A、中游B和下游C,沟体1的横截面为梯形,四个过滤箱2分别放置在上游A进水口处、上游A与中游B交界处、中游B与下游C交界处、下游出水口处,所述过滤箱2与沟体1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过滤箱2的下端嵌入沟体1的沟底1

1,过滤箱2的两侧边嵌入沟体1内侧斜坡中,沟体1的底部种植植被4,碎石3铺设在沟体1的底部。沟体1为土壤层。
[0019]过滤箱2包括两个冲孔板2

1,每个冲孔板2

1上设置有数个通孔2
‑1‑
1,两个冲孔板2

1平行设置且间距为150mm,两个冲孔板2

1之间填充有基石2
‑1‑
2。
[0020]冲孔板2

1的通孔2
‑1‑
1直径为10mm。
[0021]本技术的农田面源污染生态净化沟渠系统的修建方法:
[0022]步骤一、修坡:对原有的农田排水沟进行修坡,即修成横截面为梯形的沟体1,并分为上游A、中游B和下游C,上游A、中游B和下游C的沟体1内侧坡度应一致,防止沟渠有陡坡,后期水土流失,压伤植株;
[0023]步骤二、清杂草:将沟底1

1及侧坡下部高度S2的植物清理干净(全部薅掉),侧坡上部高度S1保留原沟渠自然生长的植物5,如蒿草、水稗草、徽菜、马齿苋,蒲公英等;
[0024]步骤三、沟底种植植被4:上游A的沟底1

1种植狐尾藻,中游B的沟底1

1种植千屈菜,下游C的沟底1

1种植芦苇和香蒲,上述植被4的种植密度均为每平方米36株

49株,这样
可以保证种植密度,营造良好的生态净化和拦截环境;狐尾藻、千屈菜、芦苇和香蒲抗病能力强、耐寒、对氮磷具有较强吸附能力,从而提高了净化效率。狐尾藻根状茎发达,且能够在底泥中迅速蔓延,将其种植在水流较快的上游A,能够较快地除去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化元素,对受污染的水体(含底泥)中铵态氮、硝态氮、总氮的去除效率可达到90%以上,还能吸收其中的重金属元素;对天气温度变化的耐受性好。千屈菜对氮磷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耐寒、耐瘠薄、抗性强容易繁殖,便于管理,且花期长,植株秀美,将其种植在中游B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芦苇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净化沟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净化沟渠系统包括沟体(1)、过滤箱(2)和碎石(3),所述沟体(1)沿长度方向分为上游(A)、中游(B)和下游(C),所述沟体(1)的横截面为梯形,四个过滤箱(2)分别放置在上游(A)进水口处、上游(A)与中游(B)交界处、中游(B)与下游(C)交界处、下游出水口处,所述过滤箱(2)与沟体(1)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所述过滤箱(2)的下端嵌入沟体(1)的沟底(1

1),所述过滤箱(2)的两侧边嵌入沟体(1)内侧斜坡中,所述沟体(1)的底部种植植被(4),所述碎石(3)铺设在沟体(1)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洋于泳王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