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5244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包括管壳,在管壳中设置顺次连接的雷管脚线,电容支架和PCB电路板,所述电容支架包括:平行放置的金属带,金属带上设置放电元件,所述放电元件与管壳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预设值。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能够释放静电,防止静电干扰,提高放电效果,降低成本,易于加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元器件
,尤其涉及一种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
技术介绍
电子雷管包括管壳,在管壳中设置有控制芯片及其外围电路、PCB电路板、雷管脚线、储能电容、电容支架及点火元件。其中,雷管脚线、电容支架和PCB电路板顺次连接,电子雷管的管壳内径较小,一般为6.3mm,一般PCB电路板宽度约5.0mm,点火头外径约3.5mm-4.5mm,当有外部静电(如人体静电)对电子雷管脚线进行放电时,如果没有电荷的泄放通道,有可能造成静电干扰,电子雷管控制芯片被静电击穿造成电子雷管损坏,如果电压足够高,还有可能造成点火头与管壳之间击穿放电,造成雷管爆炸,发生事故。现有的电子雷管通常是在PCB板上设置放电元件,将静电通过元件放电的形式释放到管壳。但是,PCB电路板需要进行封胶处理以提高强度,而放电元件必须裸露在空气中才可以工作,因此这种方法使得封胶加工过程十分复杂、成本高,并且放电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用以释放静电,防止静电干扰,提高放电效果,降低成本,易于加工,该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包括管壳,在管壳中设置顺次连接的雷管脚线,电容支架和PCB电路板,所述电容支架包括:平行放置的金属带,金属带上设置放电元件,所述放电元件与管壳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预设值。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在PCB板上设置放电元件,将静电通过元件放电的形式释放到管壳的方案而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包括管壳,在管壳中设置顺次连接的雷管脚线,电容支架和PCB电路板,所述电容支架包括:平行放置的金属带,金属带上设置放电元件,所述放电元件与管壳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预设值。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并未将放电元件设置在PCB板上,而是设置在电容支架的金属带,从而降低了PCB电路板进行封胶处理的加工复杂度,有效节约成本,并且设置放电元件与管壳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预设值,从而防止静电干扰,保证放电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电容支架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中电容支架的金属带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电容支架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为了释放静电,防止静电干扰,提高放电效果,降低成本,易于加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如图1-图2所示,该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包括管壳100,在管壳100中设置顺次连接的雷管脚线200,电容支架300和PCB电路板400,所述电容支架300包括:平行放置的金属带301,金属带301上设置放电元件302,所述放电元件302与管壳10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预设值。由图1-图2所示可以得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包括管壳100,在管壳100中设置顺次连接的雷管脚线200,电容支架300和PCB电路板400,所述电容支架300包括:平行放置的金属带301,金属带301上设置放电元件302,所述放电元件302与管壳10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预设值。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并未将放电元件302设置在PCB板上,而是设置在电容支架300的金属带301上,从而降低了PCB电路板400进行封胶处理的加工复杂度,有效节约成本,并且设置放电元件302与管壳10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预设值,从而防止静电干扰,保证放电效果。实施例中,所述电容支架300采用了电解电容的形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容支架300还包括:压接端子303,所述压接端子303一端连接金属带301,另一端连接雷管脚线200。实施例中,压接端子303为U型结构。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压接端子多采用圆筒状结构,而圆筒状结构需要将雷管脚线插入圆筒中再压接,不容易对准,工作效率低。因此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雷管脚线200与U型结构的压接端子303进行连接时,将雷管脚线200放置到U型结构的的压接端子303上方,压接机的刀片压下,将雷管脚线200与电容支架300压接在一起,相比与现有的圆筒状结构的压接端子,这种U型结构的压接端子不需要精确对准,即可进行正常压接,提高了工作效率。实施例中,压接端子303长度的取值范围为[4.5mm,5.5mm]。专利技术人发现,压接端子的长度如果设置过长,会增加电子雷管整体长度,增加成本,压接端子的长度如果设置过短,则容易脱落,固定效果差。因此,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将压接端子303长度的取值范围设置在[4.5mm,5.5mm],节省成本的同时保证固定效果。实施例中,放电元件为尖刺型。通过尖刺型放电元件的尖端,将静电释放到管壳。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生产中,尖刺型放电元件可以与金属带一次成型,将尖刺型放电元件作为金属带的一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电容支架300通过焊盘连接PCB电路板400,焊盘尺寸为0.8mm×0.8mm。专利技术人发现,PCB电路板宽度只有4.8mm,焊盘尺寸如果过大则两个焊盘中间无法走线,焊盘尺寸如果过小会出现焊接不牢,容易脱落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将,焊盘尺寸设置为0.8mm×0.8mm,在两个焊盘中间正常走线的基础上,避免焊接不牢容易脱落的问题。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值的取值范围为[0.15mm,0.25mm]。将放电元件302与管壳100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小于第一预设值,第一预设值的取值范围为[0.15mm,0.25mm],可以保证电子雷管模块能够顺利插入管壳100但又不松动。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金属带301包括:第一连接段3011,第二连接段3012,第三连接段3013和第四连接段1014,所述第一连接段3011,第二连接段3012,第三连接段3013和第四连接段1014顺次呈直角连接,所述放电元件302设置在第一连接段3011上。本实施例中,电容支架300的第三连接段3013用于传输电能,圆柱形的储能电容被夹在第三连接段3013之间,第三连接段3013分布在储能电容两侧,对称放置,第三连接段3013与其他段之间采用90°角折弯,以减少电容支架300对电子雷管外径的影响。专利技术人发现,电容支架的金属带宽度需要保持在1mm以上,以保证电容支架的整体刚度,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变形,导致无法使用。但是,由于电容直径5mm,外加金属带宽度总外径超过7mm,雷管管壳内径只有6.3mm,导致无法插入管壳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包括管壳,在管壳中设置顺次连接的雷管脚线,电容支架和PCB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支架包括:平行放置的金属带,金属带上设置放电元件,所述放电元件与管壳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预设值。/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包括管壳,在管壳中设置顺次连接的雷管脚线,电容支架和PCB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支架包括:平行放置的金属带,金属带上设置放电元件,所述放电元件与管壳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预设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支架还包括:压接端子,所述压接端子一端连接金属带,另一端连接雷管脚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端子为U型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元件为尖刺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支架通过焊盘连接PCB电路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干扰结构设计的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叶磊王斐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晋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