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刚专利>正文

进化水质式速热水龙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5050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微小气泡发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进化水质式速热水龙头。进化水质式速热水龙头,包括:套管、进水管道、分流管、水处理装置、出水管;所述套管一端连接进水管道,另一端连接出水管,套管内设水处理装置,所述分流管设于进水管内。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结合速热水龙头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在同一时间内对水进行作用,以满足人们对热水与水质的同一时间内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进化水质式速热水龙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小气泡发生器
,尤其涉及进化水质式速热水龙头。
技术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热水与水质的要求越来越大,现已知的方式可通过速热水龙头对水进行加热,通过微纳米气泡发生器进化水质,即微纳米气泡发生器通过微纳米气泡破裂瞬间,气液界面消失的剧烈变化,界面上集聚的高浓度离子将积蓄的化学能一次性释放出来,以激发产生大量的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具有超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其产生的超强氧化作用可降解水中正常条件下难以氧化分解的污染物如苯酚等。但速热水龙头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共同使用后会降低一定的热水温度,例如,水经过微纳米气泡发生器进化后流向速热水龙头,由于水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流出后会加快流速(即水沿文丘里管流出),从而水在速热水龙头内的停留时间相对变短,从而降低速热水龙头对水的加热效率,又例如,水经过速热水龙头加热后流向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在引入外界空气与热水混合后,会降低热水温度,这不利于热水的正常使用,并且速热水龙头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通常安装在出水管道上,通过螺纹进行连接,即安装速热水龙头后,无法再安装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从而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热水与水质的同一时间内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在于通过,本专利技术是通过结合速热水龙头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在同一时间内对水进行作用,以满足人们对热水与水质的同一时间内的要求,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进化水质式速热水龙头,包括:套管、进水管道、分流管、水处理装置、出水管;所述套管一端连接进水管道,另一端连接出水管,套管内设水处理装置,所述分流管设于进水管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装置,包括:A流水管道、B流水管道;所述A流水管道,包括:设于进水位置处的气泡发生器,所述气泡发生器沿水流方向的前端设有连通套管的补气管;所述气泡发生器缩颈部上端面开设进气口一,侧壁面设进水口一;与所述气泡发生器相连的碳纳米管,碳纳米管另一端连接管道,管道上端面开设进气口二,侧壁面设进水口二;所述B流水管道规格和部件结构与A流水管道相同,其包括:设于进水位置处的碳纳米管,与其连接的管道,与管道连接的气泡发生器;所述A流水管道、B流水管道的数量分别为二个,A流水管道和B流水管道沿套管轴线呈“口”字形排列在进水管道内,每个A流水管道相邻两个管道均为B流水管道;相邻两个A流水管道和B流水管道的进气口一与进气口二分别通过进气管道连通,进水口一与进水口二分别通过进水管道连通;所述分流管将水分割成四股,四股水分别流入四个流水管道内。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引导板把部分热水沿进水管流入另一流水管道的气泡发生器内,其水压大于现有通过负压吸入的空气压力,从而提高剪切力,增强气泡发生器对微纳米气泡的生成率。通过引导板把流水管道内的热气通过进气管流入另一流水管道气泡发生器内,其气压大于现有通过负压吸入的空气压力,在提高流水管道内微纳米气泡的生成率的同时进行再次进行补气,且热气的温度大于热水,在外部空气对水进行补气降温后,通过热气再次提高水温。本专利技术通过四个碳纳米管对水进行分流加热,以提高对水的加热效率,避免水的流速加快后,减少水的停留时间,导致水的加热效率变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水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流水管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水处理装置一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进气管与进水管排布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流水管道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分流管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气水流动示意图一。图9为本专利技术气水流动示意图二。如图中1-9所示:1-套管、2-进水管道、3-分流管、31-分流板、4-水处理装置、41-流水管道、411-气泡发生器、411-1-进气口一、411-2-进水口一、412-碳纳米管、413-管道、413-1-进气口二、413-2-进水口二、42-进气管、43-进水管、44-补气管。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专利技术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专利技术,与专利技术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如图1所示,进化水质式速热水龙头,包括:套管1、进水管道2、分流管3、水处理装置4、出水管5;所述套管1水平设置,所述套管1内部设置有水处理装置4,套管1一端连接进水管道2,套管1另一端连接出水管5,水沿进水管道2向上流动,而后沿水处理装置4水平移动,最后再沿出水管5向上排出;所述水处理装置4用于对水进行加热以及水质进化;如图2所示,所述水处理装置4,包括:流水管道41、进气管道42、进水管道43;所述流水管道41包括:A流水管道40、B流水管道41;如图3所示,所述A流水管道40,包括:气泡发生器411、碳纳米管412、管道413;所述气泡发生器411为文丘里管结构,设置在进水位置处,所述气泡发生器411沿水流方向的前端设有补气管44,所述补气管44连通套管1,其目的为水流通过文丘里管产生负压后通过补气管44吸收外部空气,对水进行补气,以产生更多微纳米气泡;所述气泡发生器411缩颈部上端面开设有进气口一411-1,气泡发生器411缩颈部水平一侧壁面设有进水口一411-2;所述碳纳米管412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通电后对水进行快速加热,所述碳纳米管412直径大于气泡发生器411,所述碳纳米管412一端与气泡发生器411一端相连通,另一端连接管道413;所述管道413管径与碳纳米管412管径相同,其中管道413上端面开设有进气口二413-1,管道413水平一侧壁面设有进水口二413-2;所述B流水管道41规格和部件结构与A流水管道40相同,包括:碳纳米管412、管道413、气泡发生器411;所述碳纳米管412设置在进水位置处,其后端与管道413连接,管道413后端连接所述气泡发生器411,所述气泡发生器411沿水流方向的后端设有补气管44,补气管44与套管1连通;所述气泡发生器411缩颈部上端面开设有进气口一411-1,气泡发生器411缩颈部水平一侧壁面设有进水口一411-2;所述管道413管径与碳纳米管412管径相同,其中管道413上端面开设有进气口二413-1,管道413水平一侧壁面设有进水口二413-2;所述A流水管道40、B流水管道41的数量分别为二个,A流水管道40和B流水管道41沿套管1轴线呈“口”字形排列在进水管道2内,每个A流水管道40相邻两个管道均为B流水管道41;所述流水管道41每个碳纳米管412横截面积均大于进水管道2四分之一横截面积,从而当水沿进水管道2进入流水管道41的碳纳米管412内时,水流距离流水管道41顶部存在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进化水质式速热水龙头,包括:套管(1)、进水管道(2)、分流管(3)、水处理装置(4)、出水管(5);所述套管(1)一端连接进水管道(2),另一端连接出水管(5),套管(1)内设水处理装置(4),所述分流管(3)设于进水管(2)内;/n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装置(4),包括:A流水管道(40)、B流水管道(41);所述A流水管道(40),包括:设于进水位置处的气泡发生器(411),所述气泡发生器(411)沿水流方向的前端设有连通套管(1)的补气管(44);所述气泡发生器(411)缩颈部上端面开设进气口一(411-1),侧壁面设进水口一(411-2);与所述气泡发生器(411)相连的碳纳米管(412),碳纳米管(412)另一端连接管道(413),管道(413)上端面开设进气口二(413-1),侧壁面设进水口二(413-2);/n所述B流水管道(41)规格和部件结构与A流水管道(40)相同,其包括:设于进水位置处的碳纳米管(412),与其连接的管道(413),与管道(413)连接的气泡发生器(411);/n所述A流水管道(40)、B流水管道(41)的数量分别为二个,A流水管道(40)和B流水管道(41)沿套管(1)轴线呈“口”字形排列在进水管道(2)内,每个A流水管道(40)相邻两个管道均为B流水管道(41);相邻两个A流水管道(40)和B流水管道(41)的进气口一(411-1)与进气口二(413-1)分别通过进气管道(42)连通,进水口一(411-2)与进水口二(413-2)分别通过进水管道(43)连通;/n所述分流管(3)将水分割成四股,四股水分别流入四个流水管道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进化水质式速热水龙头,包括:套管(1)、进水管道(2)、分流管(3)、水处理装置(4)、出水管(5);所述套管(1)一端连接进水管道(2),另一端连接出水管(5),套管(1)内设水处理装置(4),所述分流管(3)设于进水管(2)内;
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装置(4),包括:A流水管道(40)、B流水管道(41);所述A流水管道(40),包括:设于进水位置处的气泡发生器(411),所述气泡发生器(411)沿水流方向的前端设有连通套管(1)的补气管(44);所述气泡发生器(411)缩颈部上端面开设进气口一(411-1),侧壁面设进水口一(411-2);与所述气泡发生器(411)相连的碳纳米管(412),碳纳米管(412)另一端连接管道(413),管道(413)上端面开设进气口二(413-1),侧壁面设进水口二(413-2);
所述B流水管道(41)规格和部件结构与A流水管道(40)相同,其包括:设于进水位置处的碳纳米管(412),与其连接的管道(413),与管道(413)连接的气泡发生器(411);
所述A流水管道(40)、B流水管道(41)的数量分别为二个,A流水管道(40)和B流水管道(41)沿套管(1)轴线呈“口”字形排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刚
申请(专利权)人:王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