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药剂混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4234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3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污泥药剂混合器,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上部设置有进料管,下部设置有排料斗,所述外壳体内水平安装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结构通过设置在外壳体上的第一驱动器驱动;所述搅拌机构包括多根相对于搅拌机构中心轴公转且自转的螺旋搅拌器,任一相邻两根螺旋搅拌器之间还满足下述条件:弧度相等、自转方向相同、螺旋叶片方向相反。本发明专利技术不同于现有搅拌设备,针对固态的污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搅拌机构的整体转动实现污泥的上下翻覆;同时,再利用螺旋搅拌器针对局部的污泥进行翻转搅拌,配合相邻两根螺旋搅拌器的相反搅拌方向能够使得污泥在单位时间内的混乱程度大大增加,混合效率高,均匀度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泥药剂混合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保设备
,尤其涉及污泥处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污泥药剂混合器。
技术介绍
污泥干燥是将污泥中含有的大部分水分去除,以达到重新利用的目的。主要包括物理过滤、挤压和加热蒸发或烘干过程,最终根据需要将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10%-40%,作为营养土回收利用,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现有的污泥干燥技术虽原理大致相同,但是实际的处理工艺和设备布局确有较大差异。含水量较高的污泥一般通过污泥泵进行输送,含水量较低的一般通过螺旋输送器进行输送。然而在输送过程中,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极易造成污泥膨胀,导致污泥在输送管路中堵塞,甚至发生爆管现象导致污泥干燥处理流程中断。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申请人的技术团队研发了对污泥膨胀具有抑制,甚至消除作用的药剂,以添加到污泥中起到抗膨胀的作用。但由于污泥本身的固体特性,以及药剂与待处理污泥的比例悬殊,导致药剂与污泥无法实现充分混合,从而使得药剂不能达到理想的抗膨胀效果。为此,如果能够将药剂与污泥充分混合便成了新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申请人经过多方研究专利技术了一种能够实现立体搅拌混合的污泥药剂混合器,能够将任何含水量的待干燥污泥与药剂充分混合,使得药剂能够均匀的分布在污泥中,达到最理想的抗膨胀技术效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污泥药剂混合器,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上部设置有进料管,下部设置有排料斗,所述外壳体内水平安装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结构通过设置在外壳体上的第一驱动器驱动;所述搅拌机构包括多根相对于搅拌机构中心轴公转且自转的螺旋搅拌器,任一相邻两根螺旋搅拌器之间还满足下述条件:弧度相等、自转方向相同、螺旋叶片方向相反。抗膨胀的药剂和待处理的污泥通过进料管进入到混合器内,在排料斗处于非排料状态时,药剂和污泥只能在外壳体封闭的空间内被搅拌机构反复搅动混合。搅拌机构在第一驱动器的驱动下是呈多维度转动状态,搅拌机构的整体转动,即公转能够将处于混合器内的污泥随着搅拌机构旋转上下翻覆运动;螺旋搅拌器的自转能够在公转的同时位于螺旋搅拌器周围的污泥实现水平位置移动,加之相邻两根螺旋混合器的螺旋叶片方向相反,那么污泥在纵向旋转翻覆的同时还会发生水平错动,实现横纵交底,由于水平旋转和竖向旋转是同时进行,故而能够极大的增加污泥的立体错乱程度。再者,由于相邻两根螺旋搅拌器之间存在空间间隙,在搅动的过程中,污泥在重力作用下还会发生自然掉落进一步加大的混乱程度,实现搅拌效率的提高。为了实现第一驱动器同时实现搅拌机构的公转和自转搅拌,优选地,所述搅拌机构还包括齿轮箱,齿轮箱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器驱动连接,齿轮箱的任一输出端均与所述搅拌器的一端端头驱动连接,任一搅拌器的另一端头均与第一安装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外壳体转动连接。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齿轮箱包括由第二安装板、齿圈和外壳体围成的用于安装齿轮组的密闭空间;所述第二安装板与齿圈转动连接,所述齿圈与外壳体固定连接,所述齿轮组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齿轮组包括多个均匀分布在第二安装板上的驱动单元,任一驱动单元均包括与所述螺旋搅拌器驱动连接的第三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一驱动器驱动连接并用于同时驱动任一第二齿轮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通过贯穿所述外壳体的连接轴与所述第一驱动器驱动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圆周侧壁上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设置有与所述齿圈内侧壁接触密封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可以采用常规的硅橡胶密封圈,亦可采用其他现有的硬质耐磨密封圈。在此结构下,既能够充分保证齿轮箱的润滑传动,又能满足搅拌机构的稳定运行。工作原理:第一驱动器通过连接轴与第一齿轮驱动连接,第一齿轮同时驱动与之啮合的多个第二齿轮,任一第二齿轮驱动与之啮合的第三齿轮转动,从而实现与第三齿轮固定连接的螺旋搅拌器转动,至此第一驱动器实现了螺旋搅拌器的自转驱动;由于每一个第三齿轮与作为齿轮箱圆周侧壁的齿圈啮合,且齿圈与所述外壳体固定连接,因此,每一个第三齿轮会相对于齿圈转动,加之任一个第三齿轮都安装在第二安装板上,故而在齿圈的作用下使得所有螺旋搅拌器都随之转动,实现搅拌机构的公转。由于设置有第二齿轮进行转换,通过调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的齿比能够实现减速比的调整和齿轮箱体积的优化。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污泥的残留,缩小混合死角,优选地,所述螺旋搅拌器的螺旋叶片外边缘公转的最大圆周与所述外壳体内底部相适应。螺旋搅拌器能够近乎贴合外壳体的内壁进行转动,这样可以随时剔除粘附在外壳体内壁上的污泥,避免残留死角。优选地,所述排料斗还连通有用于将污泥二次搅拌和输送的螺旋输送器,所述螺旋输送器包括输送槽,设置在输送槽内的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通过安装在输送槽端头的第二驱动器驱动,所述输送槽外壁还固定连接有用于支撑整个装置的支架。螺旋输送器能够起到二次搅拌的作用,同时也能达到将污泥送入后续干燥设备中。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不同于现有搅拌设备,针对固态的污泥,本专利技术通过搅拌机构的整体转动实现污泥的上下翻覆;同时,再利用螺旋搅拌器针对局部的污泥进行翻转搅拌,配合相邻两根螺旋搅拌器的相反搅拌方向能够使得污泥在单位时间内的混乱程度大大增加,混合效率高,均匀度好。本专利技术将外壳体与搅拌机构公转时的圆周边缘匹配设置,能够避免出现混合死角,消除污泥混合盲区导致抗膨胀效果降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单一驱动器配合齿轮箱驱动搅拌机构同时自转与公转,极大地提升了污泥在混合器内的无规律运动,克服了现有搅拌器针对非流体固体物搅拌盲区大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轴侧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主视图;图4是混合器的轴测图;图5是图4的左视图;图6是图5中沿剖切符号A-A的剖视图;图7是图5中沿剖切符号B-B的剖视图;图8是图5中沿剖切符号C-C的剖视图。图9是搅拌机构的装配图。图中:1-混合器;11-外壳体;12-排料斗;13-第一驱动器;14-进料管;15-螺旋搅拌器;16-齿轮箱;17-第一安装板;160-第二安装板;161-齿圈;162-第一齿轮;163-第二齿轮;164-第三齿轮;165-连接轴;2-螺旋输送器;21-支架;22-输送槽;23-螺旋叶片;24-第二驱动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泥药剂混合器,包括外壳体(11),所述外壳体(11)上部设置有进料管(14),下部设置有排料斗(1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1)内水平安装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结构通过设置在外壳体(11)上的第一驱动器(13)驱动;所述搅拌机构包括多根相对于搅拌机构中心轴公转且自转的螺旋搅拌器(15),任一相邻两根螺旋搅拌器(15)之间还满足下述条件:弧度相等、自转方向相同、螺旋叶片方向相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泥药剂混合器,包括外壳体(11),所述外壳体(11)上部设置有进料管(14),下部设置有排料斗(1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1)内水平安装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结构通过设置在外壳体(11)上的第一驱动器(13)驱动;所述搅拌机构包括多根相对于搅拌机构中心轴公转且自转的螺旋搅拌器(15),任一相邻两根螺旋搅拌器(15)之间还满足下述条件:弧度相等、自转方向相同、螺旋叶片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泥药剂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机构还包括齿轮箱(16),齿轮箱(16)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器(13)驱动连接,齿轮箱(16)的任一输出端均与所述搅拌器(15)的一端端头驱动连接,任一搅拌器(15)的另一端头均与第一安装板(17)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17)与所述外壳体(11)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污泥药剂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箱(16)包括由第二安装板(160)、齿圈(161)和外壳体(11)围成的用于安装齿轮组的密闭空间;所述第二安装板(160)与齿圈(161)转动连接,所述齿圈(162)与外壳体(11)固定连接,所述齿轮组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板(160)上;所述齿轮组包括多个均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勇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葵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