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针织牛仔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41664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仿针织牛仔面料,包括面料本体,面料本体具有面层与底层,面层的织物组织结构为二上一下右斜纹组织,底层的织物组织结构为12枚7飞经面缎纹组织;还包括第一经纱与第二经纱,第一经纱与第二经纱交替排列,一个组织循环内的第一经纱与第二经纱的根数比为2.5:1;还包括面层纬纱与底层纬纱,面层纬纱与底层纬纱交替排列,一个组织循环内的面层纬纱与底层纬纱的根数比为1:1,第一经纱与第二经纱分别与面层纬纱交替交织形成面层,第一经纱与第二经纱分别与底层纬纱交替交织形成底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面层的织物组织紧密,底层的织物组织疏松,底层纬纱跨度大,可令底层纬纱在底层具有起圈的仿针织效果。纱在底层具有起圈的仿针织效果。纱在底层具有起圈的仿针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仿针织牛仔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纺织面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仿针织牛仔面料。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舒适性与功能性结合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牛仔面料由于其具有的自由、时尚、实用等特点,被广大消费者所青睐,传统的牛仔面料为了达到一定的保暖功能,大多采用涂层或常规两层面料复合的方式,该方式形成的牛仔面料不仅手感硬,而且透气性差、舒适性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仿针织牛仔面料。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仿针织牛仔面料,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由经纱与纬纱相互交织而成,所述面料本体具有面层与底层,所述面层的织物组织结构为二上一下右斜纹组织,所述底层的织物组织结构为12枚7飞经面缎纹组织;所述经纱包括第一经纱与第二经纱,所述第一经纱为普通棉纱,所述第二经纱为竹节棉纱,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交替排列,一个组织循环内的所述第一经纱与第二经纱的根数比为2.5:1;所述纬纱包括面层纬纱与底层纬纱,所述面层纬纱为涤/氨混纺纱线,所述底层纬纱为涤/棉混纺赛络纺纱线,所述面层纬纱与所述底层纬纱交替排列,一个组织循环内的所述面层纬纱与所述底层纬纱的根数比为1:1,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分别与所述面层纬纱交替交织形成所述面层,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分别与所述底层纬纱交替交织形成所述底层。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仿针织牛仔面料,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通过面层与底层采用两种不同的织物组织,利用第一经纱与第二经纱分别与面层纬纱交替交织形成面层,以及第一经纱与第二经纱分别与底层纬纱交替交织形成底层,令第一经纱与第二经纱均匀分布在面层与底层,由于面层与底层均交织有竹节棉纱,面料本体的立体感强,面层的织物组织紧密,底层的织物组织疏松,底层纬纱跨度大,令底层纬纱在底层具有起圈的仿针织效果,面料本体的手感柔软舒适,同时,具有起圈效果的底层纬纱便于对其直接进行抓剪毛后整理,以在单层的牛仔面料上形成高强度的绒布层。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普通棉纱与所述竹节棉纱的纱支均为 16s,所述涤/棉混纺赛络纺纱线的纱支为12s,所述涤/氨混纺纱线由32s涤纶与40D氨纶混纺而成。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一个组织循环内,两根所述第一经纱、一根所述第二经纱、三根所述第一经纱与一根所述第二经纱沿纬向交替排列,由于第二经纱为竹节棉纱,通过将每根第二经纱均不相邻排列设置,可避免多根第二经纱相邻排列导致的杂乱的花型效果。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面料本体的经密为116根/吋,所述面料本体的纬密为106根/吋。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面料本体的成分为62%棉、37%涤纶和 1%氨纶。
[0010]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1]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2]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仿针织牛仔面料的面层与底层的复合组织结构图;
[0013]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仿针织牛仔面料的面层组织结构图;
[0014]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仿针织牛仔面料的底层组织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6]下面参照图1~图3,本技术的仿针织牛仔面料作出如下实施例:
[0017]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仿针织牛仔面料,包括面料本体,面料本体为经纱与纬纱相互交织的梭织面料,面料本体具有面层与底层,面层的织物组织结构为二上一下右斜纹组织,底层的织物组织结构为12枚7飞经面缎纹组织,经纱包括第一经纱与第二经纱,所述第一经纱为普通棉纱,所述第二经纱为竹节棉纱,第一经纱与第二经纱交替排列,且一个组织循环内的所述第一经纱与第二经纱的根数比为2.5:1,纬纱包括面层纬纱与底层纬纱,所述面层纬纱为涤/氨混纺纱线,所述底层纬纱为涤/棉混纺赛络纺纱线,所述面层纬纱与所述底层纬纱交替排列,一个组织循环内的所述面层纬纱与所述底层纬纱的根数比为1:1,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分别与所述面层纬纱交替交织形成所述面层,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分别与所述底层纬纱交替交织形成所述底层。其不同于双层组织,面层与底层沉浮交织形成面料本体整体,只是面料本体的底层与面层显示出不同的织纹,第一经纱与第二经纱均均匀分布在面层与底层,由于面层与底层均交织有竹节棉纱,面料本体的立体感强,面层的织物组织紧密,底层的织物组织疏松,底层纬纱跨度大,令底层纬纱在底层具有起圈的仿针织效果,面料本体的手感柔软舒适,同时,具有起圈效果的底层纬纱便于对其直接进行抓剪毛后整理,以在单层的牛仔面料上形成高强度的绒布层,绒布层的绒毛由于是底层纬纱经抓剪毛形成的,绒毛层是底层纬纱的一部分,使得形成的绒毛抗拉强度高,密度大,不易掉毛,不易起球,保暖性好。
[0018]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牛仔面料柔软的手感,普通棉纱与竹节棉纱的纱支均为16s,涤/棉混纺赛络纺纱线的纱支为12s,涤/氨混纺纱线由32s涤纶与
40D氨纶混纺而成。
[0019]进一步地,面料本体的经密为116根/吋,面料本体的纬密为106根/吋。此外,面料本体的成分为62%棉、37%涤纶和1%氨纶,面料本体手感柔软舒适,缩水率稳定。
[0020]考虑到第二经纱为竹节棉纱,为避免多根竹节棉纱相邻排列形成杂乱的花型,在一个组织循环内,两根所述第一经纱、一根所述第二经纱、三根所述第一经纱与一根所述第二经纱沿纬向交替排列,可将每根第二经纱均不相邻排列设置。
[0021]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
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仿针织牛仔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由经纱与纬纱相互交织而成,所述面料本体具有面层与底层,所述面层的织物组织结构为二上一下右斜纹组织,所述底层的织物组织结构为12枚7飞经面缎纹组织;所述经纱包括第一经纱与第二经纱,所述第一经纱为普通棉纱,所述第二经纱为竹节棉纱,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交替排列,一个组织循环内的所述第一经纱与第二经纱的根数比为2.5:1;所述纬纱包括面层纬纱与底层纬纱,所述面层纬纱为涤/氨混纺纱线,所述底层纬纱为涤/棉混纺赛络纺纱线,所述面层纬纱与所述底层纬纱交替排列,一个组织循环内的所述面层纬纱与所述底层纬纱的根数比为1:1,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枚秀梁转敏余茹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华丰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