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防治劳氏粘虫的诱剂组合物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3949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用于防治劳氏粘虫的诱剂组合物及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引诱剂组合物包括劳氏粘虫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成分。所述劳氏粘虫性信息素包括顺‑9‑十四碳烯乙酸酯和顺‑7‑十二碳烯乙酸酯。所述植物挥发物为6‑甲基‑5‑庚烯‑2‑酮、1‑辛烯‑3‑醇和乙酸苯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劳氏粘虫性信息素与植物挥发物比例为1:0.05~0.2。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诱剂组合物对劳氏粘虫具有较强的诱捕能力,对环境友好,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原料廉价易得。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的诱剂组合物能准确应用于虫情测报和大量诱捕,对于综合防治劳氏粘虫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防治劳氏粘虫的诱剂组合物及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防治劳氏粘虫的诱剂组合物及应用。
技术介绍
劳氏粘虫leucanialoreyi(Duponchel)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广东、甘肃、福建、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幼虫食性很杂,主要危害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以玉米和小麦为食发育较快,目前是玉米上是重要害虫之一。研究表明,劳氏粘虫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其发生规律略有不同,在广东一年可发生6-7代,理论推测广西一年可发生5-7代,河南漯河、遂平发生3-4代,但是此虫在河南、河北不能越冬,影响劳氏粘虫生长发育的其根本原因是气候温度。目前,国内对于劳氏粘虫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起始温度、有效积温、短时高温及劳氏粘虫取食性等问题的研究。劳氏粘虫常与草地贪夜蛾、棉铃虫、东方黏虫在玉米上混合发生,对玉米等作物造成严重威胁。在病虫害的综合治理中,化学防治一直是主要手段之一。但随着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会导致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同时化学农药应用还会造成影响天敌生存,引起生态环境破坏以及食品质量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研究报道,随着化学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大多数的鳞翅目害虫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化学杀虫剂耐受力明显增强,抗药性现象日渐突出,因此开展绿色防治迫在眉睫。应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害虫具有高效、低毒、无污染、不伤益虫等优点,在害虫的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植食性成虫通常通过植物挥发性气味寻找合适的寄主来求偶、交配和取食等一系列生理活动,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性气味来调控化学通讯系统,对高效防治靶标害虫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防治劳氏粘虫的诱剂组合物。一种用于防治劳氏粘虫的诱剂组合物,包括劳氏粘虫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成分。一种用于防治劳氏粘虫的诱剂组合物,所述劳氏粘虫性信息素组分为顺-9-十四碳烯乙酸酯和顺-7-十二碳烯乙酸酯,所述植物挥发物为6-甲基-5-庚烯-2-酮、1-辛烯-3-醇和乙酸苯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可选地,所述劳氏粘虫性信息素与植物挥发物成分的质量比为1:0.05~0.2;所述植物挥发物由以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6-甲基-5-庚烯-2-酮10-35%,1-辛烯-3-醇0-25%,乙酸苯乙酯45-90%。较佳地,所述劳氏粘虫性信息素的质量为1000μg,包括顺-9-十四碳烯乙酸酯900μg,顺-7-十二碳烯乙酸100μg。所述植物挥发物的质量为50~200μg,由以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6-甲基-5-庚烯-2-酮10-25%,1-辛烯-3-醇0-25%,乙酸苯乙酯45-80%。优选地,所述劳氏粘虫性信息素的质量为1000μg,包括顺-9-十四碳烯乙酸酯900μg,顺-7-十二碳烯乙酸100μg。所述植物挥发物的质量为50~200μg,由以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6-甲基-5-庚烯-2-酮25%,1-辛烯-3-醇20%,乙酸苯乙酯55%。更优选地,所述劳氏粘虫性信息素的质量为1000μg,包括顺-9-十四碳烯乙酸酯900μg,顺-7-十二碳烯乙酸100μg。所述植物挥发物的质量为160μg,由以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6-甲基-5-庚烯-2-酮25%,1-辛烯-3-醇20%,乙酸苯乙酯5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防治劳氏粘虫的诱芯,包含上述的劳氏粘虫的诱剂组合物。一种用于防治劳氏粘虫的诱芯,制备方法如下:(1)选取诱芯类型为聚氯乙烯毛细管(长10mm,内径1.5mm)或聚乙烯小瓶(高2~2.5cm,直径0.5~0.6cm,厚度0.02~0.03cm);(2)将上述权利要求中的劳氏粘虫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用氯化石蜡或精制玉米油稀释成梯度浓度,按照剂量吸取一定体积(10-150μL),加入到诱芯中。(3)将配置好的诱芯放置在-20℃的冰箱中保存,备用。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诱剂组合物在防治劳氏粘虫方面的应用。将诱芯放置在桶型诱捕器上方,诱捕器高度选择1.0-1.5m,平均间距在20-30m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诱剂组合物对劳氏粘虫具有较强的诱捕能力,对环境友好,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原料廉价易得,操作简单,可准确应用于虫情测报和大量诱捕,对于综合防治劳氏粘虫具有重要的意义。附图说明图1是6-甲基-5-庚烯-2-酮化学结构示意图。图2是1-辛烯-3-醇化学结构示意图。图3是乙酸苯乙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实施例1劳氏粘虫性诱剂组合物的田间诱捕试验诱芯制备:选取诱芯类型为聚氯乙烯毛细管(长10mm,内径1.5mm)或聚乙烯小瓶(高2~2.5cm,直径0.5~0.6cm,厚度0.02~0.03cm),分散介质选择精制玉米油。为减小诱芯中可能存在的杂质对田间诱捕效果的影响,加入劳氏粘虫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之前,加入95%酒精溶液浸泡聚氯乙烯毛细管或聚乙烯小瓶,浸泡时间大于8h,而后放置在通风口风干。使用玉米油将劳氏粘虫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稀释成梯度浓度,按照配方比例加入到空白诱芯中,为保证实现效果,每个诱芯中成分剂量在30-1500μg之间,体积在10-150μL之间。待化合物完全加入诱芯后,用电熨斗封口,并置于冰箱中,冷藏备用。选择面积在50亩以上,劳氏粘虫发生危害比较严重的玉米田作为试验地块。诱捕器选择桶形诱捕器,诱芯距地面高度1.2-1.5m,诱芯之间的间距在15-20m。表1给出20个具体配方,每个配方设置6个重复,并设置空白诱芯(CK)处理。不同配方的处理编号如表1所示。表1每3天调查一次诱捕数量,并随机更换诱芯位置,持续调查30天。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Tukey法显著性测验中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由表2结果可知,本专利技术的诱剂组合物对劳氏粘虫有较好的诱捕效果。在劳氏粘虫性信息素中田间单一组分或双组份植物挥发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对劳氏粘虫的诱捕数量,但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添加三种植物挥发物对劳氏粘虫性信息素有显著地增效作用,平均诱捕数量在P<0.0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配方LW-10(6-甲基-5-庚烯-2-酮40μg,1-辛烯-3-醇32μg,乙酸苯乙酯88μg)引诱效果最好,平均诱捕数量为196.67±4.10头/诱捕器,诱捕数量显著高于添加三种植物挥发物其他比例。同时验证单独植物挥发物对劳氏粘虫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引诱效果均较不理想。由此可见:本专利技术的诱剂组合物有以下优点:(1)具有较强的诱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防治劳氏粘虫的诱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剂组合物包括劳氏粘虫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成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防治劳氏粘虫的诱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剂组合物包括劳氏粘虫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成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治劳氏粘虫的诱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劳氏粘虫性信息素组分为顺-9-十四碳烯乙酸酯和顺-7-十二碳烯乙酸酯,所述植物挥发物为6-甲基-5-庚烯-2-酮、1-辛烯-3-醇和乙酸苯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治劳氏粘虫的诱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劳氏粘虫性信息素与植物挥发物的质量比为1:0.05~0.2;所述植物挥发物由以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6-甲基-5-庚烯-2-酮10-35%,1-辛烯-3-醇0-25%,乙酸苯乙酯45-8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防治劳氏粘虫的诱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劳氏粘虫性信息素的质量为1000μg,所述植物挥发物的质量为50~200μg。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防治劳氏粘虫的诱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劳氏粘虫性信息素包括顺-9-十四碳烯乙酸酯900μg,顺-7-十二碳烯乙酸酯100μg。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防治劳氏粘虫的诱剂组合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君王留洋梅向东姜玉英刘杰曾娟张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