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根据负载进行补偿的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36455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32
一种根据负载进行补偿的电路,包括第一DC/DC模块、第二DC/DC模块、第一电容、第一采样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一基准源、第二电容、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二运算放大器、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光耦、第二光耦、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两个输出端口+OUT、‑OUT、两个均流端口JL1、JL2,根据负载进行补偿的电路,采用分级调节的方法,利用电流反馈对DC/DC模块的TR脚进行调节,调整DC/DC模块输出电压,实现DC/DC模块输出电压补偿,可同步调整多台电源的输出电压,不影响多台电源输出功率的扩充和均流效果,达到提高输出电压精度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根据负载进行补偿的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根据负载进行补偿的电路。
技术介绍
:多台电源之间的并联可以扩充系统的输出功率,随着功率的增加,也带来了线压降同步增大的问题,并联后的电压补偿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单台电源实现电压补偿的方案之一是DC/DC模块的补偿端TR脚,通过反馈回路对TR脚的电阻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单台电源的电压补偿。但此种反馈调节仅适用于一台电源内部使用一套反馈补偿电路,当多台电源之间进行并联,采用多套反馈补偿电路时,电源不但不能补偿电压,系统功率扩充和并联均流的功能也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根据负载进行补偿的电路,通过两个端口就可以实现两台电源并联后的电压补偿,同时不影响系统功率的扩充和并联后的均流效果。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根据负载进行补偿的电路,包括第一DC/DC模块、第二DC/DC模块、第一电容、第一采样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一基准源、第二电容、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二运算放大器、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光耦、第二光耦、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两个输出端口+OUT、-OUT、两个均流端口JL1、JL2;其中输出端口+OUT、第一DC/DC模块的+OUT脚与第二DC/DC模块的+Vin脚相连,第一DC/DC模块的-OUT脚、第二DC/DC模块的-Vin脚与第一采样电阻的a端相连,第一采样电阻的b端与输出端口-OUT相连,第一采样电阻的c端、第四电阻的b端、第二电容的b端、第一基准源的c端、第一运算放大器的d端、第二运算放大器的d端、第一光耦的b端、第二光耦的b端、第一电容的b端与第二DC/DC模块的-Vout脚相连,第一采样电阻的d端与第二电阻的a端相连,第二电阻的b端、第三电阻的a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的a端相连,第三电阻的b端、第四电阻的a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a端相连,第二DC/DC模块的+Vout脚、第一电容的a端、第五电阻的a端、第一运算放大器的c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c端相连,第五电阻的b端、第一基准源的a端、第一基准源的b端、第二电容的a端、第一运算放大器的b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b端相连,第一运算放大器的e端与第六电阻的a端相连,第六电阻的b端与第一二极管的a端相连,第一二极管的b端、第一光耦的a端与均流端口JL2相连,第二运算放大器的e端与第七电阻的a端相连,第七电阻的b端与第二二极管的a端相连,第二二极管的b端、第二光耦的a端与均流端口JL1相连,第一光耦的c端、第八电阻的a端与第九电阻的a端相连,第一光耦的d端、第二光耦的c端、第九电阻的b端与第十电阻的a端相连,第二光耦的d端、第十电阻的b端与第一DC/DC模块的-IN脚相连,第八电阻的b端与第一DC/DC模块的TR脚相连。由于采用如上所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优越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根据负载进行补偿的电路,根据负载进行补偿的电路,采用分级调节的方法,利用电流反馈对DC/DC模块的TR脚进行调节,调整DC/DC模块输出电压,实现DC/DC模块输出电压补偿,可同步调整多台电源的输出电压,不影响多台电源输出功率的扩充和均流效果,达到提高输出电压精度的目的。此电路调节简便,可靠性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通过下面实施例可以更详细的解释本技术,公开本技术的目的旨在保护本技术范围内的一切变化和改进,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结合附图所述的一种根据负载进行补偿的电路,包括第一DC/DC模块1、第二DC/DC模块2、第一电容3、第一采样电阻4、第二电阻5、第三电阻6、第四电阻7、第五电阻8、第一基准源9、第二电容10、第一运算放大器11、第二运算放大器12、第六电阻13、第七电阻14、第一二极管15、第二二极管16、第一光耦17、第二光耦18、第八电阻19、第九电阻20、第十电阻21、两个输出端口+OUT、-OUT、两个均流端口JL1、JL2;其中输出端口+OUT、第一DC/DC模块1的+OUT脚与第二DC/DC模块2的+Vin脚相连,第一DC/DC模块1的-OUT脚、第二DC/DC模块2的-Vin脚与第一采样电阻4的a端相连,第一采样电阻4的b端与输出端口-OUT相连,第一采样电阻4的c端、第四电阻7的b端、第二电容10的b端、第一基准源9的c端、第一运算放大器11的d端、第二运算放大器12的d端、第一光耦17的b端、第二光耦18的b端、第一电容3的b端与第二DC/DC模块2的-Vout脚相连,第一采样电阻4的d端与第二电阻5的a端相连,第二电阻5的b端、第三电阻6的a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11的a端相连,第三电阻6的b端、第四电阻7的a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12的a端相连,第二DC/DC模块2的+Vout脚、第一电容3的a端、第五电阻8的a端、第一运算放大器11的c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12的c端相连,第五电阻8的b端、第一基准源9的a端、第一基准源9的b端、第二电容10的a端、第一运算放大器11的b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12的b端相连,第一运算放大器11的e端与第六电阻13的a端相连,第六电阻13的b端与第一二极管15的a端相连,第一二极管15的b端、第一光耦17的a端与均流端口JL2相连,第二运算放大器12的e端与第七电阻14的a端相连,第七电阻14的b端与第二二极管16的a端相连,第二二极管16的b端、第二光耦18的a端与均流端口JL1相连,第一光耦17的c端、第八电阻19的a端与第九电阻20的a端相连,第一光耦17的d端、第二光耦18的c端、第九电阻20的b端与第十电阻21的a端相连,第二光耦18的d端、第十电阻21的b端与第一DC/DC模块1的-IN脚相连,第八电阻19的b端与第一DC/DC模块1的TR脚相连。第一DC/DC模块1的+IN、-IN、+OUT、-OUT、TR的含义是:+IN是第一DC/DC模块1的输入正极,-IN是第一DC/DC模块1的输入负极,+OUT是第一DC/DC模块1的输出正极,-OUT是第一DC/DC模块1的输出负极,TR是第一DC/DC模块1的输出调压端。第二DC/DC模块2的+IN、-IN、+OUT、-OUT、COM的含义是:+IN是第二DC/DC模块2的输入正极,-IN是第二DC/DC模块2的输入负极,+OUT是第二DC/DC模块2的输出正极,-OUT是第二DC/DC模块2的输出负极。第一基准源9的a端、b端、c端的含义是:a端是三端稳压器的阴极,b端是基准源的基准,c端是基准源的阳极。第一光耦17、第二光耦18的a端、b端、c端、d端的含义是:a端是光耦输入的正端,b端是光耦输入的负端,c端是光耦输出的正端,d端是光耦输出的负端。第一二极管15、第二二极管16的a端、b端含义是:a端时二极管的阳极、b端时二极管的阴极。第一运算放大器11的d端、第二运算放大器12的a端、b端、c端、d端、e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根据负载进行补偿的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DC/DC模块(1)、第二DC/DC模块(2)、第一电容(3)、第一采样电阻(4)、第二电阻(5)、第三电阻(6)、第四电阻(7)、第五电阻(8)、第一基准源(9)、第二电容(10)、第一运算放大器(11)、第二运算放大器(12)、第六电阻(13)、第七电阻(14)、第一二极管(15)、第二二极管(16)、第一光耦(17)、第二光耦(18)、第八电阻(19)、第九电阻(20)、第十电阻(21)、两个输出端口+OUT、-OUT、两个均流端口JL1、JL2;/n其中输出端口+OUT、第一DC/DC模块(1)的+OUT脚与第二DC/DC模块(2)的+Vin脚相连,第一DC/DC模块(1)的-OUT脚、第二DC/DC模块(2)的-Vin脚与第一采样电阻(4)的a端相连,第一采样电阻(4)的b端与输出端口-OUT相连,第一采样电阻(4)的c端、第四电阻(7)的b端、第二电容(10)的b端、第一基准源(9)的c端、第一运算放大器(11)的d端、第二运算放大器(12)的d端、第一光耦(17)的b端、第二光耦(18)的b端、第一电容(3)的b端与第二DC/DC模块(2)的-Vout脚相连,第一采样电阻(4)的d端与第二电阻(5)的a端相连,第二电阻(5)的b端、第三电阻(6)的a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11)的a端相连,第三电阻(6)的b端、第四电阻(7)的a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12)的a端相连,第二DC/DC模块(2)的+Vout脚、第一电容(3)的a端、第五电阻(8)的a端、第一运算放大器(11)的c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12)的c端相连,第五电阻(8)的b端、第一基准源(9)的a端、第一基准源(9)的b端、第二电容(10)的a端、第一运算放大器(11)的b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12)的b端相连,第一运算放大器(11)的e端与第六电阻(13)的a端相连,第六电阻(13)的b端与第一二极管(15)的a端相连,第一二极管(15)的b端、第一光耦(17)的a端与均流端口JL2相连,第二运算放大器(12)的e端与第七电阻(14)的a端相连,第七电阻(14)的b端与第二二极管(16)的a端相连,第二二极管(16)的b端、第二光耦(18)的a端与均流端口JL1相连,第一光耦(17)的c端、第八电阻(19)的a端与第九电阻(20)的a端相连,第一光耦(17)的d端、第二光耦(18)的c端、第九电阻(20)的b端与第十电阻(21)的a端相连,第二光耦(18)的d端、第十电阻(21)的b端与第一DC/DC模块(1)的-IN脚相连,第八电阻(19)的b端与第一DC/DC模块(1)的TR脚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根据负载进行补偿的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DC/DC模块(1)、第二DC/DC模块(2)、第一电容(3)、第一采样电阻(4)、第二电阻(5)、第三电阻(6)、第四电阻(7)、第五电阻(8)、第一基准源(9)、第二电容(10)、第一运算放大器(11)、第二运算放大器(12)、第六电阻(13)、第七电阻(14)、第一二极管(15)、第二二极管(16)、第一光耦(17)、第二光耦(18)、第八电阻(19)、第九电阻(20)、第十电阻(21)、两个输出端口+OUT、-OUT、两个均流端口JL1、JL2;
其中输出端口+OUT、第一DC/DC模块(1)的+OUT脚与第二DC/DC模块(2)的+Vin脚相连,第一DC/DC模块(1)的-OUT脚、第二DC/DC模块(2)的-Vin脚与第一采样电阻(4)的a端相连,第一采样电阻(4)的b端与输出端口-OUT相连,第一采样电阻(4)的c端、第四电阻(7)的b端、第二电容(10)的b端、第一基准源(9)的c端、第一运算放大器(11)的d端、第二运算放大器(12)的d端、第一光耦(17)的b端、第二光耦(18)的b端、第一电容(3)的b端与第二DC/DC模块(2)的-Vout脚相连,第一采样电阻(4)的d端与第二电阻(5)的a端相连,第二电阻(5)的b端、第三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洁张蕊姜蜜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隆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