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流体管路稳压器,其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设置有接口;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管体内,所述隔板将所述管体内部分隔成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接口连接,所述隔板中间设置有节油孔,所述节油孔使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连通;锥形塞,所述锥形塞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锥形塞的外径大的一端朝向所述接口,所述锥形塞的外径小的一端朝向所述节油孔;运动活塞,所述运动活塞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运动活塞通过连接杆与所述锥形塞的外径小的一端连接,所述运动活塞的圆周面与所述管体的内壁接触,所述运动活塞通过缓冲单元可与所述管体内进行往复运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流体管路稳压器
本技术属于液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流体管路稳压器。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数飞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均由液压系统提供动力。液压系统是油液为工作介质,靠油压驱动执行机构完成特定操纵动作的整套装置。为保证液压系统工作可靠,特别是提高飞行操纵系统的液压动力源的可靠性,现代飞机上一般都有几个独立的液压源系统。具体由主液压系统、辅助液压系统、地面勤务系统及液压指示系统等组成。液压系统是高压的密封动力系统。液压系统中活门、作动筒等部件配合精度要求高,液压油的高压流动容易在管路中产生液压冲击,引起导管的强烈振动。液压系统工作时,因高压油液通过各种活门、开关、作动器作动等干扰因素,使得液压系统的压力不能稳定的处于理想的设计值,周期性的压力波动会产生系统部件震动,液压泵的流量脉动也会引起压力脉动,从而使管道,阀等元件产生振动和噪声。而且,由于流量脉动致使泵的输出流量不稳定,影响工作部件的运动平稳性,尤其是对精密的液压传动系统更为不利,严重时会发生系统共振,进而破坏整个液压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流体管路稳压器。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流体管路稳压器,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设置有接口;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管体内,所述隔板将所述管体内部分隔成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接口连接,所述隔板中间设置有节油孔,所述节油孔使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连通;锥形塞,所述锥形塞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锥形塞的外径大的一端朝向所述接口,所述锥形塞的外径小的一端朝向所述节油孔;运动活塞,所述运动活塞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运动活塞通过连接杆与所述锥形塞的外径小的一端连接,所述运动活塞的圆周面与所述管体的内壁接触,所述运动活塞通过缓冲单元可与所述管体内进行往复运动。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流体管路稳压器最终要实现的是提供加装在飞机液压系统中的装置,在液压系统压力发生波动时,能够尽量消除波动峰值对整个系统的冲击。所述流体管路稳压器为二级联动,系统内压力突然增大时,与所述流体管路稳压器相连的第一空腔的压力随之增大,所述锥形塞的顶端,即所述锥形塞外径大的一端压强增大,从而破坏了整个所述锥形塞和所述运动活塞的平衡,所述运动活塞向下移动,使整个液压系统的容积增大,系统压力降低,同时当流体高速流经所述节油孔进入所述第二空腔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消耗掉整个系统内因压力波动而产生的能量。整个吸能过程中,随着所述锥形塞的运动,所述节油孔的通量发生变化,进而调节整个系统容积的变化速率,使得压力调节更平顺。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套管的一端设置有所述接口。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的接触面设置有密封垫圈。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单元为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运动活塞的底端连接,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空腔的底端连接。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弹簧的外径从所述运动活塞底端至所述第二空腔的底端逐渐增大。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节油孔的边沿设置有倒角。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本技术,以下将结合附图说明阐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流体管路稳压器的结构第一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流体管路稳压器的结构第二示意图。附图图例说明:11、第一套管;12、第二套管;13、第一空腔;14、第二空腔;15、密封垫圈;2、隔板;21、节油孔;3、锥形塞;4、运动活塞;5、连接杆;6、缓冲弹簧。具体实施方式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技术流体管路稳压器的结构第一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流体管路稳压器的结构第二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流体管路稳压器包括管体、隔板2、锥形塞3和运动活塞4。所述隔板2设置在所述管体内,所述隔板2将所述管体内部分隔成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14,所述锥形塞3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13内,所述运动活塞4位于所述第二空腔14内,所述运动活塞4通过连接杆5与所述锥形塞3连接。所述管体的一端设置有接口,所述接口用于与管路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形状为空心圆柱体结构,所述运动活塞4与所述管体的内部相匹配,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形状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通管结构,只要所述运动活塞4与所述管体的内部相匹配即可。具体地,所述管体包括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所述第一套管11与所述第二套管12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套管11的一端设置有所述接口,所述第一套管11与所述第二套管12的螺纹连接方便使用者对所述管体进行安装和拆除,方便使用者对所属管体的内部进行检修。优选地,所述第一套管11和所述第二套管12的接触面设置有密封垫圈15,所述密封垫圈15使得所述第一套管11和所述第二套管12之间的密封性加强。所述隔板2将所述管体内部分隔成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14,所述第一空腔13与所述接口连接,所述隔板2中间设置有节油孔21,所述节油孔21使所述第一空腔13和所述第二空腔14连通。优选地,所述节油孔21的边沿设置有倒角,所述倒角减少所述锥形塞3与所述节油孔21之间的摩擦。所述锥形塞3的外径大的一端朝向所述接口,所述锥形塞3的外径小的一端朝向所述节油孔21。所述运动活塞4通过连接杆5与所述锥形塞3的外径小的一端连接,所述运动活塞4的圆周面与所述管体的内壁接触,所述运动活塞4通过缓冲单元可与所述管体内进行往复运动。具体地,所述缓冲单元为缓冲弹簧6,所述缓冲弹簧6设置在所述第二空腔14内,所述缓冲弹簧6的一端与所述运动活塞4的底端连接,所述缓冲弹簧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空腔14的底端连接,所述缓冲弹簧6为所述运动活塞4和所述锥形塞3提供了缓冲,防止所述锥形塞3直接与所述节油孔21碰撞。所述缓冲弹簧6的外径从所述运动活塞4底端至所述第二空腔14的底端逐渐增大,所述缓冲弹簧6在受力压缩时,能够使得所述缓冲弹簧6的压缩的体积更小,所述缓冲弹簧6的形变行程更长。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流体管路稳压器最终要实现的是提供加装在飞机液压系统中的装置,在液压系统压力发生波动时,能够尽量消除波动峰值对整个系统的冲击。所述流体管路稳压器为二级联动,系统内压力突然增大时,与所述流体管路稳压器相连的第一空腔13的压力随之增大,所述锥形塞3的顶端,即所述锥形塞3外径大的一端压强增大,从而破坏了整个所述锥形塞3和所述运动活塞4的平衡,所述运动活塞4向下移动,使整个液压系统的容积增大,系统压力降低,同时当流体高速流经所述节油孔21进入所述第二空腔14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消耗掉整个系统内因压力波动而产生的能量。整个吸能过程中,随着所述锥形塞3的运动,所述节油孔21的通量发生变化,进而调节整个系统容积的变化速率,使得压力调节更平顺。本技术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流体管路稳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设置有接口;/n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管体内,所述隔板将所述管体内部分隔成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接口连接,所述隔板中间设置有节油孔,所述节油孔使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连通;/n锥形塞,所述锥形塞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锥形塞的外径大的一端朝向所述接口,所述锥形塞的外径小的一端朝向所述节油孔;/n运动活塞,所述运动活塞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运动活塞通过连接杆与所述锥形塞的外径小的一端连接,所述运动活塞的圆周面与所述管体的内壁接触,所述运动活塞通过缓冲单元可与所述管体内进行往复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体管路稳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设置有接口;
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管体内,所述隔板将所述管体内部分隔成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接口连接,所述隔板中间设置有节油孔,所述节油孔使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连通;
锥形塞,所述锥形塞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锥形塞的外径大的一端朝向所述接口,所述锥形塞的外径小的一端朝向所述节油孔;
运动活塞,所述运动活塞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运动活塞通过连接杆与所述锥形塞的外径小的一端连接,所述运动活塞的圆周面与所述管体的内壁接触,所述运动活塞通过缓冲单元可与所述管体内进行往复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管路稳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体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坤亮,高巍,
申请(专利权)人:大新华飞机维修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4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