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翁俊明专利>正文

一种自承接循环上料的炼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12213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炼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自承接循环上料的炼胶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承接循环上料的炼胶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实施方案为:一种自承接循环上料的炼胶装置,包括有底架、控制屏、承接系统和第一辅助驱动系统等;控制屏与底架相连接;承接系统与底架相连接;第一辅助驱动系统与底架相连接,第一辅助驱动系统与承接系统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对炼胶机出料的自动承接,使炼胶机出料的硅橡胶在机械控制下自动成卷,并将自动成卷的硅橡胶再次推入至炼胶机内部进行炼胶,依次自动循环,形成机械化重复炼胶,并对炼胶完成的硅橡胶自动接料使硅橡胶成为工业要求的循环叠片结构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承接循环上料的炼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炼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自承接循环上料的炼胶装置。
技术介绍
炼胶是指用炼胶机将生胶或胶料进行捏炼的操作。用炼胶机将生胶或胶料进行捏炼的操作叫炼胶。生胶单独捏炼,以提高其可塑性为目的称塑炼。塑炼好的生胶与配合剂炼合称混炼。目前,现有技术中在进行炼胶过程中需要对硅橡胶进行反复挤压炼胶,在炼胶机进行挤压出料时需要人工将出料的扁平状的硅橡胶进行手动收卷在手动收卷后还需要人工将收卷的硅橡胶再次投入至炼胶机中进行重复炼胶,如此需要重复很多次,操作繁琐效率低下。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自承接循环上料的炼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在进行炼胶过程中需要对硅橡胶进行反复挤压炼胶,在炼胶机进行挤压出料时需要人工将出料的扁平状的硅橡胶进行手动收卷在手动收卷后还需要人工将收卷的硅橡胶再次投入至炼胶机中进行重复炼胶,如此需要重复很多次,操作繁琐效率低下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承接循环上料的炼胶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施方案为:一种自承接循环上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承接循环上料的炼胶装置,包括有:/n底架(1);/n控制屏(2),控制屏(2)与底架(1)相连接;/n承接系统(3),承接系统(3)与底架(1)相连接;/n其特征是,还包括有:/n第一辅助驱动系统(4),第一辅助驱动系统(4)与底架(1)相连接,第一辅助驱动系统(4)与承接系统(3)相连接;/n辅助接料系统(5),辅助接料系统(5)与底架(1)相连接,辅助接料系统(5)与第一辅助驱动系统(4)相连接;/n第二辅助驱动系统(6),第二辅助驱动系统(6)与底架(1)相连接,第二辅助驱动系统(6)与辅助接料系统(5)相连接,第二辅助驱动系统(6)与第一辅助驱动系统(4)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承接循环上料的炼胶装置,包括有:
底架(1);
控制屏(2),控制屏(2)与底架(1)相连接;
承接系统(3),承接系统(3)与底架(1)相连接;
其特征是,还包括有:
第一辅助驱动系统(4),第一辅助驱动系统(4)与底架(1)相连接,第一辅助驱动系统(4)与承接系统(3)相连接;
辅助接料系统(5),辅助接料系统(5)与底架(1)相连接,辅助接料系统(5)与第一辅助驱动系统(4)相连接;
第二辅助驱动系统(6),第二辅助驱动系统(6)与底架(1)相连接,第二辅助驱动系统(6)与辅助接料系统(5)相连接,第二辅助驱动系统(6)与第一辅助驱动系统(4)相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承接循环上料的炼胶装置,其特征是:承接系统(3)包括有:
动力电机(301),动力电机(301)与底架(1)进行螺栓连接;
第一棱杆(302),第一棱杆(302)与动力电机(301)输出轴进行固接;
第一杆套(303),第一杆套(303)与第一棱杆(302)进行套接;
第一锥齿轮(304),第一锥齿轮(304)轴心与第一杆套(303)进行固接;
第二锥齿轮(305),第二锥齿轮(305)轴心与第一杆套(303)进行固接,第二锥齿轮(305)与第一辅助驱动系统(4)相连接;
轴承套板(306),轴承套板(306)与第一杆套(303)进行转动连接;
第一电动推杆(307),第一电动推杆(307)与轴承套板(306)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307)与底架(1)相连接;
第三锥齿轮(308);
第一转轴杆(309),第一转轴杆(309)与第三锥齿轮(308)进行固接;
第一轴承座(3010),第一轴承座(3010)与第一转轴杆(309)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轴承座(3010)与底架(1)相连接;
第一传动轮(3011),第一传动轮(3011)轴心与第一转轴杆(309)进行固接;
第二传动轮(3012),第二传动轮(3012)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一传动轮(3011)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轮(3012)轴心与底架(1)进行转动连接;
第一平齿轮(3013),第一平齿轮(3013)轴心与第二传动轮(3012)进行固接;
第一齿盘(3014),第一齿盘(3014)与第一平齿轮(3013)进行啮合;
安装轴承盘(3015),安装轴承盘(3015)与第一齿盘(3014)进行转动连接,安装轴承盘(3015)与底架(1)相连接;
集合圆盘(3016),集合圆盘(3016)与第一齿盘(3014)进行固接;
第二电动推杆(3017),第二电动推杆(3017)与集合圆盘(3016)相连接;
第三电动推杆(3018),第三电动推杆(3018)与集合圆盘(3016)相连接;
第一承接辊(3019),第一承接辊(3019)一侧与第二电动推杆(3017)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一承接辊(3019)另一侧与第三电动推杆(3018)进行转动连接;
第一衔接弯折板(3020),第一衔接弯折板(3020)与第一承接辊(3019)进行转动连接;
第二衔接弯折板(3021),第二衔接弯折板(3021)与第一承接辊(3019)进行转动连接;
第二平齿轮(3022),第二平齿轮(3022)与第一齿盘(3014)进行啮合,第二平齿轮(3022)与安装轴承盘(3015)进行转动连接;
第三平齿轮(3023),第三平齿轮(3023)与第二平齿轮(3022)进行啮合;
第二转轴杆(3024),第二转轴杆(3024)与第三平齿轮(3023)进行固接;
第二轴承座(3025),第二轴承座(3025)与第二转轴杆(3024)进行转动连接,第二轴承座(3025)与底架(1)相连接;
第三传动轮(3026),第三传动轮(3026)轴心与第二转轴杆(3024)进行固接;
第四传动轮(3027),第四传动轮(3027)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三传动轮(3026)进行传动连接;
第一联动杆(3028),第一联动杆(3028)与第四传动轮(3027)进行固接;
第二联动杆(3029),第二联动杆(3029)与第一联动杆(3028)进行转动连接;
第一滑动架(3030),第一滑动架(3030)与第二联动杆(3029)进行转动连接;
限位滑动套盒(3031),限位滑动套盒(3031)与第一滑动架(3030)进行滑动连接,限位滑动套盒(3031)与底架(1)相连接;
推盘(3032),推盘(3032)与第一滑动架(3030)进行固接;
第三转轴杆(3033),第三转轴杆(3033)与第四传动轮(3027)进行固接,第三转轴杆(3033)与底架(1)进行转动连接;
第二承接辊(3034),第二承接辊(3034)通过支板与集合圆盘(3016)进行转动连接,第二承接辊(3034)一侧与第一衔接弯折板(3020)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二承接辊(3034)另一侧与第二衔接弯折板(3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俊明
申请(专利权)人:翁俊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