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兼具漂浮、半潜、坐底的多功能起重工程船,其包括船体,设置在船体上的平台组件以及起重组件,该船体为平底长方体封闭结构,船体内对称设有若干组压载舱以及压载调整组件,所述压载调整组件分别与若干组压载舱连通,可调节每组压载舱内的压载状态,以调整船体总重和/或重心位置,使工程船处于漂浮状态、半潜状态或坐底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案通过改变压载水的总量和分布来改变工程船的总重量和重心位置,从而实现漂浮、半潜和坐底功能,能够适应各种工程项目海况,可大大降低施工成本和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兼具漂浮、半潜、坐底的多功能起重工程船
本技术涉及船舶与海工
,特别涉及一种起重船技术。
技术介绍
海上工程项目受海洋条件影响较大,特别是水深、波浪及海床特征。以海上风电为例,水深在0m至50m,波浪周期在5s到20s,海床亦存在软硬平陡之分,为了克服起重作业时海况对工程的不利影响,亦须采取针对性措施,选用不同的工程船进行作业。比如浅水、滩涂海域选用坐底船;波浪较大、海况较差的海域选用自升式平台;水深较大、波浪周期较短的海域选用浮吊船;水深较大、波浪周期较长的海域选用半潜船等。由于施工方承接的各个工程项目海况互不相同,为了某一个项目选用针对性的作业船型一方面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临时造船也难以满足紧张的施工周期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海上工程用起重船功能单一,无法适应多种应用环境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漂浮、半潜、坐底的多功能起重工程船,以克服现有施工船舶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兼具漂浮、半潜、坐底的多功能起重工程船,包括船体,设置在船体上的平台组件以及起重组件,所述船体为平底长方体封闭结构,船体内对称设有若干组压载舱以及压载调整组件,所述压载调整组件分别与若干组压载舱连通,可调节每组压载舱内的压载状态,以调整船体总重和/或重心位置,使工程船处于漂浮状态、半潜状态或坐底状态。进一步的,所述压载调整组件包括压载总管、压载支管、海底门、压载泵和压载阀门,所述海底门设置在船体内,并与外部水源连通;所述压载支管对应每组压载舱设置,并与压载舱连通;每个压载支管分别通过压载阀门与压载总管连通,所述压载总管通过压载泵与海底门连通。进一步的,所述船体内还设置有平衡调载组件,所述平衡调载组件分别连通对称分布的若干组压载舱。进一步的,所述平衡调载组件包括调载管和调载泵,所述调载管两端分别连通对称分布的若干组压载舱,所述调载泵设置在调载管上。进一步的,所述调载泵为双向泵。进一步的,所述平台组件包括若干边立柱、若干中间立柱,若干上层平台,所述若干边立柱对应设置在船体的船头和船尾,所述若干中间立柱设置在船体的中部,所述若干上层平台设置在若干边立柱与若干中间立柱之间,将各个立柱的上表面连接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甲板面。进一步的,所述起重组件包括基柱和起重机,设置在一边立柱上。进一步的,所述起重工程船上还包括生活楼,所述生活楼相对于起重组件平衡偏重设置在一边立柱上。进一步的,所述船体上设置有桩孔,船体上配置有定位桩,所述定位桩与桩孔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桩为圆柱形钢结构,下端为尖锥形。本技术提供的方案通过改变压载水的总量和分布来改变工程船的总重量和重心位置,从而实现漂浮、半潜和坐底功能,能够适应各种工程项目海况,可大大降低施工成本和提高施工效率。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起重工程船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起重工程船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起重工程船压载舱布置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起重工程船进行漂浮作业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起重工程船进行半潜作业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起重工程船进行坐底作业的示意图。图中元件标号说明:1-船体;1.1-定位桩;1.2-桩孔2-边立柱;2.1-艏左立柱;2.2-艏右立柱;2.3-艉左立柱;2.4-艉右立柱3-生活楼;4-中间立柱;4.1-左舷中间立柱;4.2-右舷中间立柱5-上层平台;6-起重机;7-基柱;8.1-左舷压载舱;8.2-右舷压载舱;8.3-艏左海底门;8.4-艏右海底门;8.5-艉左海底门;8.6-艉右海底门9.1-调载管;9.2-调载泵10.1-压载支管;10.2-压载总管;10.3-压载阀门;10.4-压载泵。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本技术针对现有起重工程船的不足,给出具有封闭结构船体的起重工程船,通过在船体内设有若干压载舱,通过改变压载水的总量和分布来改变工程船的总重量和重心位置,从而实现漂浮、半潜和坐底功能,这样形成的起重船既能漂浮在海面上,亦可全部没入水中,还可坐底在平整的海床上。参见图1和图2,其所示为本实例给出的兼具漂浮、半潜、坐底功能的起重工程船的构成示例图。由图可知,本起重工程船主要由船体(1)、边立柱(2)、生活楼(3)、中间立柱(4)、上层平台(5)、起重机(6)和基柱(7)等配合构成。船体(1)作为整个起重船的主体部分,其优选为平底长方体封闭水密结构,截面为矩型,可漂浮在水面上,亦可全部没入水中,还可坐底在平坦的海床上。本方案中的边立柱(2)横截面为矩形,共有4个,艏左立柱(2.1)、艏右立柱(2.2)、艉左立柱(2.3)以及艉右立柱(2.4),分别设置在船体(1)的四角,与舷边平齐,但分别与船头和船尾之间留有空间,该空间用于锚系操作。本方案中的中间立柱(4)位于船体(1)中部,横截面亦为矩形。对于中间立柱(4)的数量可为2个,亦可为1个。图示方案采用两个中间立柱(4),左舷中间立柱(4.1)和右舷中间立柱(4.2),对称分布在船体(1)中部两侧。如此设置的边立柱(2)和中间立柱(4)之间设有上层平台(5),该平台将各个立柱的上表面连接为一体,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甲板面,可用于作业和堆放货物。本方案中的基柱(7)和起重机(6)构成起重船用的起重组件,其设置在船体(1)一边立柱上。图示方案中,基柱(7)和起重机(6)位于艉左边立柱(2.3)上,借用立柱的高度提高了起重机(6)的起吊高度,同时具有最大的舷外起吊距离,起重机(6)为全回转吊机,可以将货物从左舷吊至右舷。与之配合的,本方案中的生活楼(3)位于艏右边立柱(2.2)上,可以平衡一部分基柱(7)和起重机(6)的偏载重量,避免工程船的总重心过于倾斜。为了实现工程船漂浮和半潜状态的调平,以及实现船体坐底,本实例在密封结构的船体(1)内对称设有若干组压载舱,以及对应的压载管系、调载管系,可以将外部海水注入任意压载舱内,亦可从任意压载舱内将海水排出船体,从而改变了船体总重和重心位置,使工程船实现漂浮、半潜和坐底三种不同状态。参见图3,其所示为本实例中船体(1)内压载舱以及相应管系的设置方案示例。由图可知,本实例中船体(1)内部对称于舯线设有若干压载舱,分为左舷压载舱(8.1)和右舷压载舱(8.2),若干的左舷压载舱(8.1)和若干的右舷压载舱(8.2)对称于舯线分布设置。由此,可通过改变这些压载舱内的海水量即可以改变工程船的总重和重心位置。进一步地,本实例还在船体(1)内部设有4处海底门,分为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兼具漂浮、半潜、坐底的多功能起重工程船,包括船体,设置在船体上的平台组件以及起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为平底长方体封闭结构,船体内对称设有若干组压载舱以及压载调整组件,所述压载调整组件分别与若干组压载舱连通,可调节每组压载舱内的压载状态,以调整船体总重和/或重心位置,使工程船处于漂浮状态、半潜状态或坐底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兼具漂浮、半潜、坐底的多功能起重工程船,包括船体,设置在船体上的平台组件以及起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为平底长方体封闭结构,船体内对称设有若干组压载舱以及压载调整组件,所述压载调整组件分别与若干组压载舱连通,可调节每组压载舱内的压载状态,以调整船体总重和/或重心位置,使工程船处于漂浮状态、半潜状态或坐底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工程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载调整组件包括压载总管、压载支管、海底门、压载泵和压载阀门,所述海底门设置在船体内,并与外部水源连通;所述压载支管对应每组压载舱设置,并与压载舱连通;每个压载支管分别通过压载阀门与压载总管连通,所述压载总管通过压载泵与海底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工程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内还设置有平衡调载组件,所述平衡调载组件分别连通对称分布的若干组压载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起重工程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调载组件包括调载管和调载泵,所述调载管两端分别连通对称分布的若干组压载舱,所述调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永在,高飞,郭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佳豪船海工程研究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