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前叉组件及自行车。其中前叉组件用于连接车把立管和横梁,包括前叉立管和前叉本体,其中,前叉立管的一端与车把立管连接,前叉立管靠近车把立管的一端设置有容线槽,车把立管内的线束能通过容线槽延伸至横梁,前叉立管远离车把立管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片,限位片与前叉立管一体成型;前叉本体与前叉立管设置有限位片的一端连接,前叉本体与横梁转动连接,横梁能选择性地与限位片抵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设容线槽,使车把立管内的线束能通过容线槽延伸至横梁,能有效地保护线束,使前叉组件更加美观;使前叉立管和限位片一体设置,减少了安装步骤,简化了的结构,增加了安全系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叉组件及自行车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
,尤其涉及一种前叉组件及自行车。
技术介绍
在自行车领域中,前叉立管通常由完整的管材加工,在车把和横梁之间需要走线的情况下,线束只能绕设于前叉立管外周,线束易被损伤,同时影响车辆的美观性。另外,为限制前叉立管的转动角度,通常设置有限位片,现有技术中,通常将限位片与前叉立管连接,结构复杂,安装繁琐,还容易出现连接失效等问题。所以,亟需一种前叉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所述,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叉组件及自行车,结构简单,安全且美观。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前叉组件,用于连接车把立管和横梁,包括:前叉立管,一端与所述车把立管连接,所述前叉立管靠近所述车把立管的一端设置有容线槽,所述车把立管内的线束能通过所述容线槽延伸至所述横梁,所述前叉立管远离所述车把立管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片,所述限位片与所述前叉立管一体成型;前叉本体,与所述前叉立管设置有所述限位片的一端连接,所述前叉本体与所述横梁转动连接,所述横梁能选择性地与所述限位片抵接。作为一种前叉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容线槽沿所述前叉立管的轴线延伸,且所述容线槽的开口朝向所述横梁设置。作为一种前叉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容线槽的开口角度为115-125°。作为一种前叉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限位片包括左挡片和右挡片,所述左挡片和所述右挡片的夹角为135-140°。作为一种前叉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前叉立管远离所述容线槽的一端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前叉立管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前叉本体抵接。作为一种前叉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前叉立管远离所述容线槽的一端设置有减震孔,所述减震弹簧置于所述减震孔内。作为一种前叉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前叉本体包括左叉脚、与所述左叉脚平行设置的右叉脚以及与所述左叉脚和所述右叉脚均垂直设置的叉肩,所述前叉立管与所述叉肩连接。作为一种前叉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左叉脚和/或所述右叉脚靠近所述横梁的一侧设置有泥板安装孔。作为一种前叉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前叉立管靠近所述叉肩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两根沿所述前叉立管轴线方向延伸的立柱,所述叉肩上对应设置有相同数量的通孔,所述立柱一一对应地与所述通孔可拆卸连接。一种自行车,包括以上任一方案所述的前叉组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前叉立管靠近车把立管的一端增设容线槽,使车把立管内的线束能通过容线槽延伸至横梁,能有效地保护线束,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前叉立管外部绕设线束带来的线束易损和不美观的问题。另外,前叉立管在远离容线槽的一端还一体设置有限位片,起到限制前叉立管转动角度的作用,一体设置减少了安装步骤,简化了的结构,避免由于限位片和前叉立管之间连接失效导致的安全隐患,增加了前叉组件的安全系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前叉立管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处剖视图;图3是图1中B-B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前叉组件的示意图;图5是图4中C-C处剖视图;图6是图4中D-D处剖视图。图中:1-前叉立管;11-容线槽;12-限位片;121-左挡片;122-右挡片;13-减震弹簧;14-减震孔;2-前叉本体;21-左叉脚;22-右叉脚;23-叉肩;24-泥板安装孔;31-立柱。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前叉组件,用于连接车把立管和横梁,该前叉组件可以应用于自行车,尤其可以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等需要在车把立管和横梁之间走线的自行车中。该前叉组件包括前叉立管1和前叉本体2,其中,前叉立管1的一端与车把立管连接,前叉立管1靠近车把立管的一端设置有容线槽11,车把立管内的线束能通过容线槽11延伸至横梁,前叉立管1远离车把立管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片12,限位片12与前叉立管1一体成型;前叉本体2与前叉立管1设置有限位片12的一端连接,前叉本体2与横梁转动连接,横梁能选择性地与限位片12抵接。通过在前叉立管1靠近车把立管的一端增设容线槽11,使车把立管内的线束能通过容线槽11延伸至横梁,能有效地保护线束,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前叉立管1外部绕设线束带来的线束易损和不美观的问题。另外,前叉立管1在远离容线槽11的一端还一体设置有限位片12,起到限制前叉立管1转动角度的作用,一体设置减少了安装步骤,简化了的结构,避免由于限位片12和前叉立管1之间连接失效导致的安全隐患,增加了前叉组件的安全系数。具体地,容线槽11沿前叉立管1的轴线延伸,容线槽11的长度大于前叉立管1穿设进车把立管的长度,使车把立管内的线束能通过容线槽11穿出前叉立管1和车把立管。优选地,容线槽11的开口朝向横梁设置,使线束通过靠近横梁的一侧穿出,视觉上更加美观,同时通过容线槽11穿出前叉立管1和车把立管的线束与横梁之间的距离更近,减少了线束的设置长度。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容线槽11的开口角度为115-125°,于本实施例中,容线槽11的开口角度为120°,既为线束提供了适当的穿设空间,又避免的角度过大导致前叉立管1强度减弱的问题。为限制前叉立管1沿左侧和右侧的转动方向,如图3所示,限位片12包括左挡片121和右挡片122,左挡片121和右挡片122的夹角为135-140°。于本实施例中,左挡片121和右挡片122的夹角为138°。于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转弯需要,设置左挡片121和右挡片122的夹角度数,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具体地,如图4-图6所示,前叉本体2包括左叉脚21、与左叉脚21平行设置的右叉脚22以及与左叉脚21和右叉脚22均垂直设置的叉肩23,前叉立管1与叉肩23连接,前车轮转动设置与左叉脚21和右叉脚22之间。进一步地,前叉立管1与前叉本体2可拆卸连接,并与加工与运输。为实现前叉立管1与前叉本体2可拆卸连接,前叉立管1靠近叉肩23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两根沿前叉立管1轴线方向延伸的立柱31,叉肩23上对应设置有相同数量的通孔,立柱31一一对应地与通孔可拆卸连接。值得说明的是,将立柱31设置为至少两根,是为了使前叉本体2能跟随前叉立管1一同转动,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叉组件,用于连接车把立管和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n前叉立管(1),一端与所述车把立管连接,所述前叉立管(1)靠近所述车把立管的一端设置有容线槽(11),所述车把立管内的线束能通过所述容线槽(11)延伸至所述横梁,所述前叉立管(1)远离所述车把立管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片(12),所述限位片(12)与所述前叉立管(1)一体成型;/n前叉本体(2),与所述前叉立管(1)设置有所述限位片(12)的一端连接,所述前叉本体(2)与所述横梁转动连接,所述横梁能选择性地与所述限位片(12)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叉组件,用于连接车把立管和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叉立管(1),一端与所述车把立管连接,所述前叉立管(1)靠近所述车把立管的一端设置有容线槽(11),所述车把立管内的线束能通过所述容线槽(11)延伸至所述横梁,所述前叉立管(1)远离所述车把立管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片(12),所述限位片(12)与所述前叉立管(1)一体成型;
前叉本体(2),与所述前叉立管(1)设置有所述限位片(12)的一端连接,所述前叉本体(2)与所述横梁转动连接,所述横梁能选择性地与所述限位片(12)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线槽(11)沿所述前叉立管(1)的轴线延伸,且所述容线槽(11)的开口朝向所述横梁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线槽(11)的开口角度为115-1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片(12)包括左挡片(121)和右挡片(122),所述左挡片(121)和所述右挡片(122)的夹角为135-14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立管(1)远离所述容线槽(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蔺红强,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凯泉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