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方天成专利>正文

一种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无菌保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1427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无菌保护结构,包括用于贴合生物体的贴合部和可收缩的护套,所述护套的两端均设置有开口,所述护套的一端开口与所述贴合部连接,另一端开口与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末端连接,所述护套与贴合部连接形成用于侵入式医疗器械穿行的通道,所述护套为内部空间无菌的护套,所述护套两端的开口上均设置有密封层,所述护套的两端开口分别通过密封层连接贴合部和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末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始终维持侵入部表面不受空间中病原体污染,同时可以更好地适应因生物体表面运动而致使侵入部出现的偏移滑动,以及更有效地避免侵入部与生物体表面脱离而造成的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无菌保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无菌保护结构。
技术介绍
医疗器械的种类有很多种,侵入式医疗器械就是其中的一种。侵入器械是指借助手术全部或者部分通过体表侵入人体,接触体内组织、血液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疗器械,包括介入手术中使用的器材、一次性使用无菌手术器械和暂时或短期留在人体内的器械等。侵入器械不包括重复使用手术器械,常见的侵入式医疗器械有带针头的注射器、输液器等。但传统的侵入器械无菌保护套容易因为生物体活动需要,或者本身弹性的原因造成器械的体外部分反复将大量病原体直接引入内环境造成病人病危,为此,提出一种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无菌保护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方便地解决现有侵入式医疗器械无菌保护套容易将大量病原体直接引入内环境造成病人病危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无菌保护结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技术包括用于贴合生物体的贴合部和可收缩的护套,所述护套的两端均设置有开口,所述护套的一端开口与所述贴合部连接,另一端开口与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末端连接,所述护套与贴合部连通形成用于侵入式医疗器械穿行的通道。优选的,所述护套为内部空间无菌的护套。优选的,所述护套两端的开口上均设置有密封层,所述护套的两端开口分别通过密封层连接贴合部和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末端。优选的,所述贴合部上设置有粘合层,所述贴合部通过所述粘合层与生物体表面粘合。优选的,所述护套为PE橡胶膜护套。优选的,所述护套为折叠的波纹结构。优选的,所述护套的内部设置有可压缩的多孔的填充介质,所述护套与侵入式医疗器械连接的一端开设有用于排出填充介质内气体的排气孔。优选的,所述填充介质上孔的尺寸小于病原体的尺寸。优选的,所述填充介质为海绵、抗菌纤维、碘伏棉多孔橡胶、硬质泡沫中任一种。优选的,所述贴合部为两端大小不同的立体结构,大的一端与生物体表面粘合,小的一端与所述护套连接。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该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无菌保护结构,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始终维持侵入部表面不受空间中病原体污染,同时可以更好地适应因生物体表面运动而致使侵入部出现的偏移滑动,以及更有效地避免侵入部与生物体表面脱离而造成的污染,值得被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无菌保护套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无菌保护套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侵入生物体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无菌保护结构,包括护套1、贴合部2,所述护套1的两端均设置有开口,所述护套1的前端开口与所述贴合部2粘合,在未使用时侵入式医疗器械的侵入部6位于所述护套1内部,侵入部6即侵入式医疗器械侵入生物体的部分,所述护套1的后端开口与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末端4粘合,所述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末端4与所述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根部5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侵入式医疗器械为注射器,侵入部6为注射针头。在本实施例中,护套1为折叠的波纹结构,通过自身的折叠可以更好地适应因生物体表面运动而致使侵入部6出现的偏移滑动。在本实施例中,护套1为柔性材质制作,如PE橡胶膜等。所述护套1两端的开口上均设置有密封胶层,所述贴合部2通过所述密封胶层与所述护套1粘合,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末端4通过所述密封胶层与所述护套1粘合。所述护套1的内部的空间、所述贴合部2等均在生产时处于无菌状态。所述贴合部2为两端大小不同的立体结构,大的一端与生物体表面粘合,小的一端与所述护套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贴合部2为圆锥台形,圆锥台上底与所述护套1的前端开口连接,圆锥台下底与生物体表面连接。圆锥台形的贴合部2在与生物体表面进行贴合后更不容易被外物误碰(铲开)后脱落。所述贴合部2的外部表面(即圆锥台下底所在平面)设置有粘合层,所述贴合部2通过粘合层与生物体表面粘合,可以避免生物体被侵入处表面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有效地防止了大量病原体直接引入内环境。在侵入式医疗器械的侵入部6插入生物体时,侵入部6的前端先穿过贴合部2再进入生物体,并挤压护套1,通过折叠纹叠合,如图1中的虚线部分所示,即为挤压后护套1的形状示意。在本实施例中,生物体为人体。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护套1的内部设置有柔性可压缩、低记忆性的填充介质11,与护套1的内壁相连,该填充介质11与侵入部6之间可自由滑动,所述护套1的后端开设有排气孔12,用于排出填充介质11内的气体,填充介质11的作用是减少空气中病原体与侵入部6界面的接触并起到阻碍病原体运动;在本实施例中,侵入式医疗器械为输液器,侵入部6即输液器的输液针头。在本实施例中,填充介质11为多微孔介质,分为两类,有消毒过滤功能的多孔介质与滤棉型多孔易压缩介质,对病原体的阻碍作用是滤材的本身性质,多微孔介质本身通过巨大的表面积吸附或者通过孔的尺寸小于病原体尺寸来实现对病原体的阻碍,多微孔介质具体可以为海绵,抗菌纤维,碘伏棉多孔橡胶,硬质泡沫等介质中任一种。在侵入式医疗器械的侵入部6插入生物体时,侵入部6的前端先穿过贴合部2再进入生物体,并挤压护套1,如图2中的虚线部分所示,即为挤压后护套1的形状示意。其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相同。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将该无菌保护套结构套在侵入式医疗器械的侵入部6外部,在侵入式医疗器械的侵入部6插入生物体7时,侵入部6前端先穿过贴合部2再进入生物体7,并挤压护套1,由于贴合部2的存在,可以更好地适应因生物体表面运动而致使侵入部6出现的偏移滑动,还可以避免生物体表面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有效地防止了大量病原体直接引入生物体内环境。综上所述,该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无菌保护结构,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始终维持侵入部表面不受空间中病原体污染,同时可以更好地适应因生物体表面运动而致使侵入部出现的偏移滑动,以及更有效地避免侵入部与生物体表面脱离而造成的污染,值得被推广使用。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无菌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贴合生物体的贴合部和可收缩的护套,所述护套的两端均设置有开口,所述护套的一端开口与所述贴合部连接,另一端开口与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末端连接,所述护套与贴合部连通形成用于侵入式医疗器械穿行的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无菌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贴合生物体的贴合部和可收缩的护套,所述护套的两端均设置有开口,所述护套的一端开口与所述贴合部连接,另一端开口与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末端连接,所述护套与贴合部连通形成用于侵入式医疗器械穿行的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无菌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为内部空间无菌的护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无菌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两端的开口上均设置有密封层,所述护套的两端开口分别通过密封层连接贴合部和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末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无菌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部上设置有粘合层,所述贴合部通过所述粘合层与生物体表面粘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侵入式医疗器械的无菌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天成
申请(专利权)人:方天成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