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建筑光伏一体化的光伏组件边框、光伏组件及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11006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1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于建筑光伏一体化的光伏组件边框、光伏组件及其系统,其中,所述光伏组件边框包括一体成型的层压框和连接层压框的安装框,所述层压框形成有侧向开口的层压件固定腔;所述安装框形成有向下开口以与建筑物相配合固定的安装腔。通过上述设置,实现光伏组件和建筑物的完美结合,使得光伏系统不使用支架可以直接将光伏组件固定在建筑物上,精准安装而且简化安装流程,节省光伏系统的成本,而且还减轻建筑物屋顶的承重负担,使得光伏系统整体结构更稳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于建筑光伏一体化的光伏组件边框、光伏组件及其系统
本技术涉及光伏发电
,尤其涉及一种适于建筑光伏一体化的光伏组件边框、光伏组件及其系统。
技术介绍
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BuildingIntegratedPV,PV即Photovoltaic,)是一种将太阳能发电(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尤其是近年来,建筑光伏一体化以其节能、环保的优势被应用在光电瓦屋顶、光电幕墙和光电采光顶等项目中。特别是光伏组件产品与建筑屋顶的结合最为常见,一般情况下,建筑屋顶上固定安装支架,光伏组件固定在支架上。但是有些厂房建筑屋顶上会铺设彩钢瓦,如果在彩钢瓦屋顶上利用常规支架固定光伏组件会增加安装的难度,而且会增加建筑屋顶的承重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适于建筑光伏一体化的光伏组件边框、光伏组件及其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适于建筑光伏一体化的光伏组件边框,其中,所述光伏组件边框一体成型有层压框和连接层压框的安装框,所述层压框形成有侧向开口的层压件固定腔;所述安装框形成有向下开口以与建筑物相配合固定的安装腔。进一步地,所述层压框具有上边框、下边框、连接上边框和下边框相同侧缘的侧边框,所述固定腔形成于所述上边框、下边框和侧边框之间,所述安装框连接于所述下边框下方。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框包括自所述下边框横向两端分别向下和向外倾斜延伸的第一夹持框和第二夹持框,所述安装腔形成在所述下边框、第一夹持框、第二夹持框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框连接于所述下边框的相邻侧边框的端部,所述第二夹持框连接于所述下边框的另一端部,所述第一夹持框包括自所述第一夹持框的端部向远离所述安装腔的方向延伸的安装边,所述安装边上设有多个螺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持框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夹持腔的长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框和第二夹持框与所述下边框相邻的内壁面处分别凹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一夹持框和第二夹持框的延伸方向分别延伸至所述下边框。进一步地,所述上边框下部设有朝向所述固定腔的溢胶槽。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其包括层压件、前述的光伏组件边框,所述层压件边缘安装在所述光伏组件边框的固定腔内。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光伏系统,其包括前述的光伏组件和与所述光伏组件配合固定的建筑物屋面,所述建筑物屋面具有向上凸起的安装部位,所述安装部位内嵌在所述安装腔内。进一步地,所述建筑物屋面为彩钢瓦状屋面,所述安装腔与所述彩钢瓦状屋面的凸起安装部位相匹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光伏组件边框适用在建筑光伏一体化屋顶上,通过设置一体成型的层压框和连接层压框的安装框,所述安装框形成安装腔与建筑物相匹配,实现光伏组件和建筑物的完美结合,使得光伏系统不使用支架可以直接将光伏组件固定在建筑物上,精准对接而且简化安装流程,节省光伏系统的成本,而且还减轻建筑物屋顶的承重负担,使得光伏系统整体结构更稳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适于建筑光伏一体化的光伏组件边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光伏组件的结构示例图图3是图2所示光伏组件与建筑物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建筑物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光伏系统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10-光伏组件边框,11-层压框,111-上边框,112-下边框,113-侧边框,12-固定腔,121-溢胶槽,13-安装框,131-第一夹持框,1311-安装边,132-第二夹持框,14-安装腔,141-凹槽,20-层压件,21-玻璃层,22-光伏电池串,23-隔离层,30-建筑物屋面,31-安装部位,311-顶板,312-底板,313-第一侧板,314-第二侧板,32-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具体地,在本技术中,朝向地面的方向为下,相反的方向为上。在本技术的各个图示中,为了便于图示,结构或部分的某些尺寸会相对于其它结构部分夸大,因此,仅用于图示本技术主题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适于建筑光伏一体化的光伏组件边框10一体成型有层压框11和连接层压框11的安装框13,所述层压框11形成有侧向开口的层压件固定腔12;所述安装框13形成有向下开口以与建筑物相配合固定的安装腔14。所述光伏组件边框10一体成型设置,一方面利用上面的层压框11来固定层压件20,增加层压件20的机械强度,同时避免由于层压件20的边缘浸入水汽而导致整个光伏组件的耐候性失效;另一方面还充当安装支架的作用,利用光伏组件边框10直接将层压件20固定在建筑物上,使得光伏组件20在后续的光伏系统的应用中,实现快速精准安装并且简化安装的过程。具体地,所述层压框11用来固定层压件20。所述层压框11具有上边框111、下边框112、连接上边框111和下边框112相同侧缘的侧边框113,所述固定腔12形成于所述上边框111、下边框112和侧边框113之间。也就是说,所述层压件20内嵌在所述固定腔12内,所述上边框111相邻所述层压件20的受光面,所述下边框112相邻所述层压件20的背光面,所述侧边框113相邻所述层压件20的侧边,所述层压件20被所述层压框11的三个边框包围而收容在所述固定腔12内,所述固定腔12朝向所述层压件20的延伸方向开口。所述下边框112的长度大于所述上边框111的长度,使得所述层压框11和所述层压件20配合时,所述下边框112对层压件20起到支撑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光伏组件结构的稳固性。通常情况下,为了提高所述层压件20与光伏组件边框10之间的稳固性及密封性,所述层压件20的边缘内嵌在所述固定腔12内部的位置会打粘接胶,当层压件20和层压框11配合后,粘接胶会溢出至层压框11外或者层压件20上,一方面影响光伏组件的整体外观,另一方面沾污在层压件20的受光面会影响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因此,在所述固定腔12的所述上边框111下部设有朝向所述固定腔12的溢胶槽121,当层压件20和层压框11配合时,多余的密封胶溢流至溢胶槽121中,从而保证光伏组件的整体外观及功率输出;同时,所述溢胶槽121中较多的粘结胶可有效地加强所述层压框11的固定。粘结胶优选为粘接性强、耐候性强的结构胶,以保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于建筑光伏一体化的光伏组件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边框一体成型有层压框和连接层压框的安装框,所述层压框形成有侧向开口的层压件固定腔;所述安装框形成有向下开口以与建筑物相配合固定的安装腔;所述层压框具有下边框,所述安装框包括自所述下边框横向两端分别向下和向外倾斜延伸的第一夹持框和第二夹持框,所述安装腔形成在所述下边框、第一夹持框、第二夹持框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于建筑光伏一体化的光伏组件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边框一体成型有层压框和连接层压框的安装框,所述层压框形成有侧向开口的层压件固定腔;所述安装框形成有向下开口以与建筑物相配合固定的安装腔;所述层压框具有下边框,所述安装框包括自所述下边框横向两端分别向下和向外倾斜延伸的第一夹持框和第二夹持框,所述安装腔形成在所述下边框、第一夹持框、第二夹持框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压框还具有上边框、连接上边框和下边框相同侧缘的侧边框,所述固定腔形成于所述上边框、下边框和侧边框之间,所述安装框连接于所述下边框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框连接于所述下边框的相邻侧边框的端部,所述第二夹持框连接于所述下边框的另一端部,所述第一夹持框包括自所述第一夹持框的端部向远离所述安装腔的方向延伸的安装边,所述安装边上设有多个螺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灵慧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