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自动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10883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1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器人自动充电装置,包括后罩壳、前罩壳、定位凹槽,设置在前罩壳上,定位凹槽有两个,对称设置,所述定位凹槽前部安装有红外遮挡片;电源口,设置在后罩壳上,可连接电源线,所述电源口连接有稳压器;正极板、负极板,均为条状,后部设置有复位弹簧,机器人的充电接头按压正极板、负极板时可提供弹力;红外对射器,有两个,当接受不到红外线时接通正极板、负极板的极片电源;限位片,有两个,所述限位片分别安装在正极板、负极板上,移动时可遮挡红外对射器。指示灯,所述指示灯安装在前罩壳上方,在电源接通后点亮,并在充电完成后切换颜色进行指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充电过程更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自动充电装置
本技术属于机器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器人自动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政务大厅、中小学校、机场车站、医院银行、商超展览馆等诸多行业场景,并可根据不同的行业场景特性、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人工智能服务解决方案。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自主导航赋予机器人自主运动的能力,使机器人像现场工作人员一样为用户指路、引路等等。其中,机器人在电量不足的时候,需要自主寻找充电桩进行充电,在充电完成后,重新自动回到工作岗位上去。现有的充电装置,容易出现定位不准和充电接触不良的情况,导致充电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器人自动充电装置,定位准确,且充电时接触良好,充电较为稳定。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机器人自动充电装置,包括后罩壳、前罩壳,所述后罩壳、前罩壳组成壳体,后罩壳、前罩壳之间有容纳腔室,所述后罩壳、前罩壳为绝缘、阻燃材料,定位凹槽,设置在前罩壳上,定位凹槽有两个,对称设置,机器人电量低于预设值,会移动至充电点,机器人的激光雷达探测到两个定位凹槽后会向后移动;所述定位凹槽前部安装有红外遮挡片,电源口,设置在后罩壳上,可连接电源线,所述电源口连接有稳压器,正极板、负极板,均为条状,上下布置在前罩壳的缺口内,且可在缺口内前后移动;所述正极板、负极板上均设置有多个极片,分别连接稳压器的正负极;所述正极板、负极板后部设置有复位弹簧,机器人的充电接头按压正极板、负极板时可提供弹力,红外对射器,有两个,分别对应正极板、负极板,安装在前罩壳上,红外对射器包括发射端和接受端,当接受不到红外线时接通正极板、负极板的极片电源,限位片,有两个,所述限位片分别安装在正极板、负极板上,移动时可遮挡红外对射器,指示灯,所述指示灯安装在前罩壳上方,在电源接通后点亮,并在充电完成后切换颜色进行指示。进一步地,所述后罩壳、前罩壳内安装有排风扇。进一步地,所述正极板、负极板的复位弹簧分别有两个,对称设置在正极板、负极板后部,限位片竖向设置在两个复位弹簧中心。进一步地,所述后罩壳、前罩壳为改性酚醛树脂材料。进一步地,所述两个红外对射器的安装支架分别位于正极板上方、负极板下方,所述红外对射器分别向下、向上竖直排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所述的机器人自动充电装置,设置有两个定位凹槽,定位凹槽通过红外遮挡片进行遮盖,美观度较好,机器人在到达预定充电点后,测距雷达探测定位凹槽,从而找准正极板、负极板位置;2、本技术的正极板、负极板设置有复位弹簧,正极板、负极板移动时,限位片随着运动,当限位片遮挡红外对射器时,接通电源,正极板、负极板与机器人的充电接头之间保持压力接触,使充电过程更稳定;3、本技术的电源口可接延长线,方便设置,电源口接稳压器,延长机器人电池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机器人自动充电装置与机器人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机器人自动充电装置的立体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机器人自动充电装置的装配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3的A部分的正极板、负极板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后罩壳;2、电源口;3、红外遮挡片;4、前罩壳;5、正极板;6、负极板;7、稳压器;8、定位凹槽;9、指示灯;10、复位弹簧;11、红外对射器;12、限位片;13、极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一下本技术的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一种机器人自动充电装置,包括如图2所示,后罩壳1、前罩壳4,所述后罩壳1、前罩壳4组成壳体,后罩壳1、前罩壳4之间有容纳腔室,所述后罩壳1、前罩壳4为绝缘、阻燃材料,如图3所示,定位凹槽8,设置在前罩壳4上,定位凹槽8有两个,对称设置,机器人电量低于预设值,会移动至充电点,机器人的激光雷达探测到两个定位凹槽8后会向后移动;所述定位凹槽8前部安装有红外遮挡片3,电源口2,设置在后罩壳1上,可连接电源线,所述电源口2连接有稳压器7,如图4所示,正极板5、负极板6,均为条状,上下布置在前罩壳4的缺口内,且可在缺口内前后移动;所述正极板5、负极板6上均设置有多个极片13,分别连接稳压器7的正负极;所述正极板5、负极板6后部设置有复位弹簧10,机器人的充电接头按压正极板5、负极板6时可提供弹力,红外对射器11,有两个,分别对应正极板5、负极板6,安装在前罩壳4上,红外对射器11包括发射端和接受端,当接受不到红外线时接通正极板5、负极板6的极片13电源,限位片12,有两个,所述限位片12分别安装在正极板5、负极板6上,移动时可遮挡红外对射器11,指示灯9,所述指示灯9安装在前罩壳4上方,在电源接通后点亮,并在充电完成后切换颜色进行指示。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后罩壳1、前罩壳4内安装有排风扇。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正极板5、负极板6的复位弹簧10分别有两个,对称设置在正极板5、负极板6后部,限位片12竖向设置在两个复位弹簧10中心。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后罩壳1、前罩壳4为改性酚醛树脂材料。在实际应用中,所述两个红外对射器11的安装支架分别位于正极板5上方、负极板6下方,所述红外对射器11分别向下、向上竖直排布。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合理,充电过程更稳定。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器人自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后罩壳(1)、前罩壳(4),所述后罩壳(1)、前罩壳(4)组成壳体,后罩壳(1)、前罩壳(4)之间有容纳腔室,所述后罩壳(1)、前罩壳(4)为绝缘、阻燃材料,/n定位凹槽(8),设置在前罩壳(4)上,定位凹槽(8)有两个,对称设置,机器人电量低于预设值,会移动至充电点,机器人的激光雷达探测到两个定位凹槽(8)后会向后移动;所述定位凹槽(8)前部安装有红外遮挡片(3),/n电源口(2),设置在后罩壳(1)上,可连接电源线,所述电源口(2)连接有稳压器(7),/n正极板(5)、负极板(6),均为条状,上下布置在前罩壳(4)的缺口内,且可在缺口内前后移动;所述正极板(5)、负极板(6)上均设置有多个极片(13),分别连接稳压器(7)的正负极;所述正极板(5)、负极板(6)后部设置有复位弹簧(10),机器人的充电接头按压正极板(5)、负极板(6)时可提供弹力,/n红外对射器(11),有两个,分别对应正极板(5)、负极板(6),安装在前罩壳(4)上,红外对射器(11)包括发射端和接受端,当接受不到红外线时接通正极板(5)、负极板(6)的极片(13)电源,/n限位片(12),有两个,所述限位片(12)分别安装在正极板(5)、负极板(6)上,移动时可遮挡红外对射器(11),/n指示灯(9),所述指示灯(9)安装在前罩壳(4)上方,在电源接通后点亮,并在充电完成后切换颜色进行指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自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罩壳(1)、前罩壳(4),所述后罩壳(1)、前罩壳(4)组成壳体,后罩壳(1)、前罩壳(4)之间有容纳腔室,所述后罩壳(1)、前罩壳(4)为绝缘、阻燃材料,
定位凹槽(8),设置在前罩壳(4)上,定位凹槽(8)有两个,对称设置,机器人电量低于预设值,会移动至充电点,机器人的激光雷达探测到两个定位凹槽(8)后会向后移动;所述定位凹槽(8)前部安装有红外遮挡片(3),
电源口(2),设置在后罩壳(1)上,可连接电源线,所述电源口(2)连接有稳压器(7),
正极板(5)、负极板(6),均为条状,上下布置在前罩壳(4)的缺口内,且可在缺口内前后移动;所述正极板(5)、负极板(6)上均设置有多个极片(13),分别连接稳压器(7)的正负极;所述正极板(5)、负极板(6)后部设置有复位弹簧(10),机器人的充电接头按压正极板(5)、负极板(6)时可提供弹力,
红外对射器(11),有两个,分别对应正极板(5)、负极板(6),安装在前罩壳(4)上,红外对射器(11)包括发射端和接受端,当接受不到红外线时接通正极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洋魏卫刘金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奇捷机器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