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事故池组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08786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事故池组合系统,包括事故池,还包括格栅井、隔油池、管式混合器、絮凝沉淀一体池、微滤机、清水池和集泥池,且所述格栅井、隔油池、事故池、管式混合器、絮凝沉淀一体池、微滤机、清水池依次相连。在现有的用于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事故池的基础上增加微孔曝气,并在事故池的前端增设格栅井和隔油池进行预处理,在事故池的后端增加混凝沉淀一体池和微滤机组合成一套完善的系统,事故池可充当中间调节池,以适应流量变化,布局紧凑合理、能够有效去除隧道施工废水中的SS和油污,处理后的部分废水能进行回收再利用,处理后的水质稳定可直接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事故池组合系统
本技术属于隧道施工废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事故池组合系统,以及隧道施工废水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的喷射、注浆、钻机穿孔、炮孔水封、爆破后尘降、混凝土搅拌站冲洗设备等过程产生的废水及施工过程使用的空压机、运输汽车、混凝土拌合机等机械设备的油污染对地表环境和地下水环境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由于隧道施工废水包含了大量的混凝土、泥浆和焊强剂等,施工废水往往含有高浓度的悬浮固体(SS)和少量油污,同时pH偏碱性,直接排放废水会污染环境。此外,施工过程中,水质和水量不稳定,且施工场所用地受限。目前,隧道废水的处理一般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如沉沙、沉淀、混凝和过滤,但传统的构筑物占地面积大,结构复杂且维护不便,不适合隧道施工现场。因此亟需技术一种布局紧凑、能有效针对隧道施工废水水质特点的组合处理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旨在克服隧道施工废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大、流量变化大的缺陷,提供一种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事故池组合设备,布局紧凑合理、能够有效去除隧道施工废水中的SS和油污,处理后的部分废水能进行回收再利用,处理后的水质稳定可直接排放。为此,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事故池组合系统,包括事故池,还包括格栅井、隔油池、管式混合器、絮凝沉淀一体池、微滤机、清水池和集泥池,且所述格栅井、隔油池、事故池、管式混合器、絮凝沉淀一体池、微滤机、清水池依次相连;所述格栅井内置中格栅以去除隧道施工废水中的大颗粒悬浮固体;所述隔油池与格栅井为一体式,隔油池内设有排油管和密度传感器,所述密度传感器与控制柜相连用于检测液体密度,从而控制排油管上的电磁阀打开将隔油池内的浮油层排出,所述隔油池配备有提升泵用于将隔油处理后的水提升后送入事故池;所述事故池内设有曝气管、液位传感器及潜污泵,所述曝气管位于事故池底部,在曝气管上设有微孔曝气器,所述潜污泵用于将事故池的水提升后,经管式混合器进入絮凝沉淀一体池,所述管式混合器与加药设备连接;所述絮凝沉淀一体池内设有搅拌器和伞形罩,且伞形罩将搅拌器罩在其中,在絮凝沉淀一体池的顶部外周设置有出水槽,所述出水槽与微滤机由水槽出水管连接;所述微滤机内设有冲洗喷嘴,所述冲洗喷嘴外接气水反冲洗进气管和气水反冲洗进水管,所述气水反冲洗进气管与空气泵相连,所述气水反冲洗进水管与反冲洗水泵相连,微滤机的出水口通过微滤机出水管接入清水池;所述清水池的配备有总出水管,清水池与气水反冲洗进水管相连实现再利用;所述隔油池、事故池和絮凝沉淀一体池的底部均设有排砂管,所有排砂管均接入集泥池,所述集泥池设有废水回流管与隔油池连接实现上清液回流。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隔油池、事故池均配备有通气管、人孔及检修孔、人梯。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絮凝沉淀一体池进水管流速为1.0~1.6m/s,总停留时间为1.5~2.0h。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隔油池沿水流方向由上下交替设置的隔板分为三格,隔油池配有带阻燃层的盖板,隔油池顶部外周设有排水沟防止污废水溢流。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密度传感器固定安装在其中一块隔板上,所述提升泵位于隔油池的最后一格内,且提升泵配备的管路带有吸水喇叭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事故池采用鼓风曝气,微孔曝气器距池底0.2~0.3m;所述液位传感器置于事故池池体底部,通过检测底部液体压力,结合设定的启泵液位和停泵液位控制潜污泵的启停。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启泵液位设置在事故池的1/3~1/2高度位置处,停泵液位高于潜污泵的吸水口3~5cm。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微滤机采用变径管进水,滤网滤速为30~120m/h,滤网工作的水位差为5~15cm,微滤机采用先气、后气水、最后水的三段式气水反冲洗方式,微滤机整体为水平鼓筒,在鼓筒内壁顶部设有一排冲洗喷嘴,气冲强度为15~18L/m2.s,水冲强度为4~6L/m2.s,冲洗周期为24~36h。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隔油池、事故池和絮凝沉淀一体池的池体底部朝集泥池设置有坡度,坡度i=0.01~0.02,以确保排砂彻底。同时,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工艺,步骤为:隧道施工废水经格栅井去除大颗粒悬浮固体后进入隔油池隔油,隔油池内的密度传感器通过检测液体密度,以电信号的形式输出至控制柜,控制柜与排油管上的电磁阀连接,控制排油;隔油池出水经提升泵提升至事故池,事故池内设的微孔曝气器产生大量的微气泡与水中的悬浮固体产生密度比水小的气液复合物,浮于水面;事故池出水由潜污泵提升,经管式混合器输送至絮凝沉淀一体池,进水管先穿过伞形罩进入混凝区,搅拌器使水中颗粒相互碰撞,发生絮凝,随后处理水溢入沉淀区,上清液溢入出水槽,重力自流至微滤机;微滤机采用气水反冲洗,以清除截留在滤网中的杂质,滤后水进入清水池;隔油池、事故池和絮凝沉淀一体池设有排砂管,排砂管均接入集泥池,以实现废液回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在现有的用于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事故池的基础上增加微孔曝气,并在事故池的前端增设格栅井和隔油池进行预处理,在事故池的后端增加絮凝沉淀一体池和微滤机组合成一套完善的系统,事故池可充当中间调节池,以适应流量变化,能有效处理隧道施工废水,确保废水处理质量;(2)整个处理过程中不会产生溢流水和油污污染施工现场,隔油池采用排油管排油,处理后的清水及上清液还能进行回收再利用,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并增设阻燃盖板和通气管,防燃防爆,确保安全环保;(3)微滤机采用气水反冲洗,以清除截留在滤网中的杂质;排砂管均接入集泥池,以实现废液回流;整个系统布局科学合理,对于流量变化大,SS含量高的隧道施工废水,确保隧道废水经该系统处理后,能够满足目前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处理后的水质稳定、更加安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4)整个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布局紧凑,构造简单,减少了施工现场的人工操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事故池组合系统,主要由格栅井1、隔油池2、事故池3、管式混合器4、絮凝沉淀一体池5、微滤机6、清水池7和集泥池8组成。格栅井1、隔油池2、事故池3、管式混合器4、絮凝沉淀一体池5、微滤机6、清水池7依次相连。在事故池3的前端设置格栅井1和隔油池2,对进入事故池3的隧道施工废水进行预处理。格栅井1内置中格栅以去除隧道施工废水中的大颗粒悬浮固体,中格栅的栅条间距为10~40mm。隔油池2与格栅井1合建为一体式,减少占用空间。隔油池2内设有排油管24和密度传感器25。密度传感器25与控制柜相连用于检测液体密度,从而控制排油管24上的电磁阀打开将隔油池2内的浮油层排出。在隔油池2的使用过程中,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事故池组合系统,包括事故池(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格栅井(1)、隔油池(2)、管式混合器(4)、絮凝沉淀一体池(5)、微滤机(6)、清水池(7)和集泥池(8),且所述格栅井(1)、隔油池(2)、事故池(3)、管式混合器(4)、絮凝沉淀一体池(5)、微滤机(6)、清水池(7)依次相连;/n所述格栅井(1)内置中格栅以去除隧道施工废水中的大颗粒悬浮固体;所述隔油池(2)与格栅井(1)为一体式,隔油池(2)内设有排油管(24)和密度传感器(25),所述密度传感器(25)与控制柜相连用于检测液体密度,从而控制排油管(24)上的电磁阀打开将隔油池(2)内的浮油层排出,所述隔油池(2)配备有提升泵(29)用于将隔油处理后的水提升后送入事故池(3);/n所述事故池(3)内设有曝气管(32)、液位传感器(33)及潜污泵(34),所述曝气管(32)位于事故池(3)底部,在曝气管(32)上设有微孔曝气器(31),所述潜污泵(34)用于将事故池(3)的水提升后,经管式混合器(4)进入絮凝沉淀一体池(5),所述管式混合器(4)与加药设备连接;/n所述絮凝沉淀一体池(5)内设有搅拌器(51)和伞形罩(53),且伞形罩(53)将搅拌器(51)罩在其中,在絮凝沉淀一体池(5)的顶部外周设置有出水槽(52),所述出水槽(52)与微滤机(6)由水槽出水管(54)连接;/n所述微滤机(6)内设有冲洗喷嘴(61),所述冲洗喷嘴(61)外接气水反冲洗进气管(62)和气水反冲洗进水管(63),所述气水反冲洗进气管(62)与空气泵相连,所述气水反冲洗进水管(63)与反冲洗水泵(64)相连,微滤机(6)的出水口通过微滤机出水管(65)接入清水池(7);/n所述清水池(7)的配备有总出水管(71),清水池(7)与气水反冲洗进水管(63)相连实现再利用;/n所述隔油池(2)、事故池(3)和絮凝沉淀一体池(5)的底部均设有排砂管(9),所有排砂管(9)均接入集泥池(8),所述集泥池(8)设有废水回流管(21)与隔油池(2)连接实现上清液回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事故池组合系统,包括事故池(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格栅井(1)、隔油池(2)、管式混合器(4)、絮凝沉淀一体池(5)、微滤机(6)、清水池(7)和集泥池(8),且所述格栅井(1)、隔油池(2)、事故池(3)、管式混合器(4)、絮凝沉淀一体池(5)、微滤机(6)、清水池(7)依次相连;
所述格栅井(1)内置中格栅以去除隧道施工废水中的大颗粒悬浮固体;所述隔油池(2)与格栅井(1)为一体式,隔油池(2)内设有排油管(24)和密度传感器(25),所述密度传感器(25)与控制柜相连用于检测液体密度,从而控制排油管(24)上的电磁阀打开将隔油池(2)内的浮油层排出,所述隔油池(2)配备有提升泵(29)用于将隔油处理后的水提升后送入事故池(3);
所述事故池(3)内设有曝气管(32)、液位传感器(33)及潜污泵(34),所述曝气管(32)位于事故池(3)底部,在曝气管(32)上设有微孔曝气器(31),所述潜污泵(34)用于将事故池(3)的水提升后,经管式混合器(4)进入絮凝沉淀一体池(5),所述管式混合器(4)与加药设备连接;
所述絮凝沉淀一体池(5)内设有搅拌器(51)和伞形罩(53),且伞形罩(53)将搅拌器(51)罩在其中,在絮凝沉淀一体池(5)的顶部外周设置有出水槽(52),所述出水槽(52)与微滤机(6)由水槽出水管(54)连接;
所述微滤机(6)内设有冲洗喷嘴(61),所述冲洗喷嘴(61)外接气水反冲洗进气管(62)和气水反冲洗进水管(63),所述气水反冲洗进气管(62)与空气泵相连,所述气水反冲洗进水管(63)与反冲洗水泵(64)相连,微滤机(6)的出水口通过微滤机出水管(65)接入清水池(7);
所述清水池(7)的配备有总出水管(71),清水池(7)与气水反冲洗进水管(63)相连实现再利用;
所述隔油池(2)、事故池(3)和絮凝沉淀一体池(5)的底部均设有排砂管(9),所有排砂管(9)均接入集泥池(8),所述集泥池(8)设有废水回流管(21)与隔油池(2)连接实现上清液回流。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事故池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禹王培文唐定胜卢达文蔡建伟张开腾范功端陈卓艺杨尚武林久洪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