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8186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发光芯片和第二发光芯片;第一发光芯片包括:第一出光部和第二出光部,其中,第一出光部出射红色光,第二出光部出射蓝色光,第二发光芯片出射绿色光;第一发光芯片同时出射红色光和蓝色光,从而取代现有技术中的红色发光芯片,由此可以避免红色发光芯片发光效率低的问题,有效降低显示面板功耗。有效降低显示面板功耗。有效降低显示面板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显示技术是指以LED作为发光器件实现的图像显示。LED具有自发光的特性,因此不需要设置背光模组,有利于简化显示装置,降低显示装置厚度。LED还具有全固态、长寿命、高亮度、低功耗、体积小等优势,因此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0003]微发光二极管是指发光二极管微缩化和矩阵化技术,在芯片上集成高密度微小尺寸的发光二极管阵列,从而将发光芯片尺寸降低至微米量级。微型发光二极管可以被应用于小尺寸显示装置,同时具有LED显示技术相同的优势。
[0004]然而,由于红色发光二极管受到外延片材料的限制,晶格震动剧烈,表面具有较大的复合速率,使得非辐射复合增多,造成红色芯片的效率较低,无法满足显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可以有效降低显示面板功耗。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发光芯片和第二发光芯片;其中,
[0007]所述第一发光芯片包括第一出光部和第二出光部,所述第一出光部出射红色光,所述第二出光部出射蓝色光;所述第二发光芯片出射绿色光。
[0008]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芯片还包括:
[0009]第一遮光部,位于所述第一出光部和所述第二出光部之间,所述第一遮光部连接所述第一出光部和所述第二出光部。
[0010]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光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出光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遮光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出光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出光部和所述第二出光部的中心点的连线。
[0011]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芯片包括:
[0012]蓝色发光二极管芯片;
[0013]颜色转换层,位于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出光侧;所述颜色转换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光部内;所述颜色转换层用于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红色光;
[0014]遮光层,位于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出光侧;所述遮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遮光部内。
[0015]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芯片包括:
[0016]衬底;
[0017]缓冲层,位于所述衬底的一侧;
[0018]第一半导体层,位于所述缓冲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出光部、所述第二出光部和所述第一遮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重合;
[0019]第二半导体层,位于所述第一半层体层背离所述缓冲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出光部和所述第二出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重合;
[0020]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背离所述缓冲层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遮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之内,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出光部和所述第二出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互不交叠;和
[0021]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二半层体层背离所述第一半导体层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出光部和所述第二出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重合;
[0022]其中,所述颜色转换层位于所述衬底背离所述缓冲层的一侧,所述颜色转换层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出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重合;
[0023]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衬底背离所述缓冲层的一侧,所述遮光层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遮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重合。
[0024]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芯片还包括:
[0025]多量子阱层,位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之间;所述多量子阱层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出光部和所述第二出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重合。
[0026]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颜色转换层为量子点层。
[0027]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发光芯片包括第三出光部、第四出光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三出光部和第四出光部之间的第二遮光部,所述第三出光部和所述第四出光部均出射绿色光。
[0028]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芯片和所述第二发光芯片的尺寸均小于500μm。
[0029]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显示面板。
[003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包括:第一发光芯片和第二发光芯片;第一发光芯片包括:第一出光部和第二出光部,其中,第一出光部出射红色光,第二出光部出射蓝色光,第二发光芯片出射绿色光;第一发光芯片同时出射红色光和蓝色光,从而取代现有技术中的红色发光芯片,由此可以避免红色发光芯片发光效率低的问题,有效降低显示面板功耗。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介绍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图1为不同型号规格的三色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的测试结果图;
[0033]图2为红色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发光效率随温度变化的测试结果图;
[0034]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图之一;
[0035]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像素单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发光芯片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7]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8]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图之二。
[0039]其中,200

阵列基板、10

第一发光芯片、20

第二发光芯片、101

第一出光、102

第二出光部、103

第一遮光部、201

第三出光部、202

第四出光部、203

第二遮光部、11

蓝色发光二极管芯片、12

颜色转换层、13

遮光层、111

衬底、112

缓冲层、113

第一半导体层、114

多量子阱层、115

第二半导体层、116

第一电极、117

第二电极、p

像素单元、e1

第一连接电极、e2

第二连接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发光芯片和第二发光芯片;其中,所述第一发光芯片包括第一出光部和第二出光部,所述第一出光部出射红色光,所述第二出光部出射蓝色光;所述第二发光芯片出射绿色光。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芯片还包括:第一遮光部,位于所述第一出光部和所述第二出光部之间,所述第一遮光部连接所述第一出光部和所述第二出光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光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出光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遮光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出光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出光部和所述第二出光部的中心点的连线。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芯片包括:蓝色发光二极管芯片;颜色转换层,位于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出光侧;所述颜色转换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光部内;所述颜色转换层用于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红色光;遮光层,位于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出光侧;所述遮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遮光部内。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芯片包括:衬底;缓冲层,位于所述衬底的一侧;第一半导体层,位于所述缓冲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出光部、所述第二出光部和所述第一遮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重合;第二半导体层,位于所述第一半层体层背离所述缓冲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出光部和所述第二出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重合;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背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灿李伟牛晋飞张晶晶张粲袁丽君丛宁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