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蚜茧蜂僵蚜分离提纯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05888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蚜茧蜂僵蚜分离提纯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1)待分离的僵蚜苗准备;(2)载体1准备;(3)第一次分离提纯;(4)提纯的僵蚜收集;(5)载体1素材继续培育;(6)载体2准备;(7)第二次分离提纯;(8)高纯度僵蚜收集;(9)载体2素材继续饲养。本发明专利技术结合蚜茧蜂、蚜虫的生物学特性,利用寄生蚜和蚜虫因植物萎蔫而转移,原载体上剩下的僵蚜可进行收集、包装,转移的蚜虫可继续饲养。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生产环节上提高了素材利用,在僵蚜产品上降低了杂质、空壳含量,提高了僵蚜率,对僵蚜损伤小,便于僵蚜的运输、散放,利于蚜茧蜂生产规模化、应用商品化。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蚜茧蜂僵蚜分离提纯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防治
,特别涉及一种蚜茧蜂僵蚜分离提纯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蚜虫俗称腻虫或蜜虫等,隶属于半翅目,可危害小麦、玉米、烟草、棉花、甘蓝、萝卜、大豆、油菜、白菜、桃树、苹果等,不仅吸食叶片汁液,还传播病毒病,数量大时形成煤污病,引起品质下降。目前,世界已知约4700余种,中国分布约1100种。
[0003]蚜茧蜂种类是蚜虫的体内寄生蜂,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已应用于防治一些重要的蚜虫。中国是蚜茧蜂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主要种类有:烟蚜茧蜂、菜蚜茧蜂、桃瘤蚜茧蜂、少脉蚜茧蜂、高粱蚜茧蜂、甘蔗棉蚜茧蜂、麦蚜茧蜂、燕蚜茧蜂等。
[0004]目前我国释放蚜茧蜂形式多样,有投放僵蚜苗形式,如201810265683.1一种蚜茧蜂散放的方法、201821353262.6一种可拆装的蚜茧蜂僵蚜苗放蜂装置;也有投放僵蚜叶片收集卡形式,如201720857192.7一种蚜茧蜂僵蚜叶片收集卡、201720520478.6一种烟蚜茧蜂僵蚜释放装置;也有投放僵蚜形式,如201821274390.1 一种挂式方形僵蚜保存释放盒。
[0005]僵蚜苗只需要简单包装即可投放,僵蚜叶片卡需要人工收集制作,僵蚜则需要对僵蚜进行收集。在收集僵蚜的方式上主要有手工收集,如201720265014.5 —种简便采集蚜茧蜂僵蚜的工具、201520602403.3 —种用于烟蚜茧蜂僵蚜收集及释放装置;电动剥离,如201520737370.3 —种蚜茧蜂僵蚜收集器、201720681749.6 一种快速分离叶片上僵蚜和非僵蚜状态蚜虫的装置、201721061034.7 —种手持电动僵蚜收集器;自动化处理,如201811266964.5 —种僵蚜剥离装置、201811266970.0 一种僵蚜自动化处理系统、 201520329078.8僵蚜自动采集器、201811266963.0 —种流水线式的僵蚜分离洗刷装置、201521040933.X 一种僵蚜自动筛选机、201810898800.8 —种僵蚜自动采选机。
[0006]僵蚜苗除僵蚜外还有未被寄生蚜虫、死蚜等,又以新鲜植物为载体,含水量高,不耐贮运,商品化程度低,同时,投放僵蚜苗需要避免载体植物传病到散放区域作物上。僵蚜叶片收集卡需手工制作,对人工需求大,产出受限,不利于商品化推广。僵蚜容易包装,贮运方便,利于商品化推广。
[0007]僵蚜是蚜茧蜂的蛹期,是处于休眠期的生命活体,呈卵圆形,个头小,半径多在0.9-1mm间, 多数附着于载体植物叶片背面和近叶柄处,无论人工还是自动进行采选时,均容易造成僵蚜茧壁损伤,影响僵蚜羽化。虽然现有技术中有分离、除杂环节,但对损伤僵蚜部分未做处理,导致产品纯度不高,进而影响防治效果,其僵蚜利用率低。
[0008]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一种分离提纯僵蚜的方法,在不损伤僵蚜的情况下,还能提高僵蚜利用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9]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蚜茧蜂僵蚜分离提纯的方法,步骤如下:(1)待分离的僵蚜苗准备:所用僵蚜苗携带有大量明显寄生蚜,表观寄生率≥35%,僵蚜
率8%-10%。
[0010](2)载体1准备:所用载体1为5-6片真叶,清秀、健壮、无病的幼嫩植物。
[0011](3)第一次分离提纯:先将待分离的僵蚜苗剪下,放置到载体1上,铺满为止。
[0012](4)提纯的僵蚜收集:为保证收集僵蚜的整齐度,24小时后,收走剪下的僵蚜苗,根据用途保存;进一步的,寄生蚜和蚜虫95%以上转移到载体1上后,也可收走剪下的僵蚜苗,根据用途保存。
[0013](5)载体1素材继续培育:载体1上剩余的大量寄生蚜和少量蚜虫按繁蜂管理,除阴雨天外,每天9:00—17:00遮阴管理,保持通风。
[0014](6)载体2准备:所用载体2为4片真叶以上,清秀、健壮、无病植物。
[0015](7)第二次分离提纯:当载体1剩余素材培育到表观寄生率≥50%,僵蚜率达到60%—80%时,将载体1剪下,放置到载体2上,铺满为止。
[0016](8)高纯度僵蚜收集:24小时后,收走剪下的载体1;进一步的,载体1剩下约95%的僵蚜,有不超过1%僵蚜羽化前,也可收走,留在载体2上时间最长不超过24小时。
[0017](9)载体2素材继续饲养:载体2上有蚜虫和少量的寄生蚜,可以继续培育,或饲养蚜茧蜂成蜂。
[0018]本专利技术的创新点之一是通过本专利技术处理既可以得到纯度很高、寄主植物载体清秀的僵蚜叶片,分离出的蚜虫还可以继续饲养,充分利用材料,做到物尽其用,不浪费。
[0019]本专利技术的创新点之二是所有操作不直接接触僵蚜,对僵蚜做到了零损伤,避免了因为僵蚜茧壁损伤引起僵蚜羽化率降低的影响。
[0020]本专利技术的创新点之三是载体1可以根据散放区域内的作物进行更换、调整为非同科植物,避免同科植物病原传播,投放时,可以直接将带僵蚜的载体植物挂在作物上。载体植物带病一直是困扰僵蚜苗投放的一大难题,采用本专利技术则不会存在此类问题。
[0021]本专利技术的创新点之四是寄生蚜属于被动转移,能够转移过去的都是体魄强健的个体,从源头上进行筛选,提高了僵蚜质量。
[0022]本专利技术的创新点之五是操作简单,剪下僵蚜苗,放到载体上即可。
[0023]获得大量高纯度蚜茧蜂僵蚜的关键技术在于:1、僵蚜苗上寄生蚜形成时期相对一致饲养技术 当僵蚜苗上寄生蚜形成时期相对一致,从寄生蚜到僵蚜的形成也会一致。由于在蚜茧蜂规模饲养中因蚜茧蜂对蚜虫的寄生时间会持续3—5天,后期大量形成明显寄生蚜和僵蚜的时间参差不齐,因此掌握寄生蚜形成相对一致的饲养技术最为关键。
[0024]2、第二次分离提纯是本专利技术的关键期 大量整齐的僵蚜将在第二次分离提纯后的素材上留下,因此首次分离提纯时寄生率必须≥35%,僵蚜率8%—10%,比例过低,转移时影响第二次分离提纯后僵蚜整齐度,比例太高,在第二次分离提纯时会有小部分僵蚜羽化。
[0025]3、载体1与待转移僵蚜苗的切合时间要精准 经过反复试验,5-6片真叶的载体1是最优素材,真叶过少,载体可承载僵蚜量少,真叶过多,载体叶片间彼此遮挡严重,不利于寄生蚜转移。
[0026]本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集约化程度高,所得僵蚜产品羽化率高,便于规模
应用,工业化生产,易于推广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限于实施例。
[0028]实施例1一种蚜茧蜂僵蚜分离提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待分离的僵蚜苗准备:以烤烟品种msk326为饲养载体,采用幼苗繁蜂法进行饲养,播种密度为576株/

;待饲养载体长到3叶1心时,选取单株蚜量大于120头、实际寄生率为40—60%的蜂蚜苗作为种蚜,采用放接法按3头/株的接蚜量进行接蚜,接蚜后加强通风、透光管理;接入蚜源后12天,除阴雨天气外,每天9:0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蚜茧蜂僵蚜分离提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1)待分离的僵蚜苗准备:所用僵蚜苗携带有大量明显寄生蚜,表观寄生率≥35%,僵蚜率8%-10%;(2)载体1准备:所用载体1为5-6片真叶,清秀、健壮、无病的幼嫩植物;(3)第一次分离提纯:先将待分离的僵蚜苗剪下,放置到载体1上,铺满为止;(4)提纯的僵蚜收集:24小时后,收走剪下的僵蚜苗,根据用途保存;(5)载体1素材继续培育:载体1上剩余的大量寄生蚜和少量蚜虫按照繁蜂管理,除阴雨天外,每天9:00—17:00遮阴管理,保持通风;(6)载体2准备:所用载体2为4片真叶以上,清秀、健壮、无病植物;(7)第二次分离提纯:当载体1剩余素材培育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进波张庭发易小光杨航李小东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格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