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雾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5738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8: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组件、PCBA组件与外壳,所述雾化组件与PCBA组件通过防漏油组件连接,所述外壳罩设于所述雾化组件、PCBA组件外,其中,所述防漏油组件包括连接支架、弹针与吸油件,所述连接支架包括支架部、与所述支架部一体成型的第一筋位部与第二筋位部,所述弹针安装于所述第一筋位部与第二筋位部上,所述第一筋位部与第二筋位部之间设置有吸油件,且所述吸油件位于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PCBA组件的连接处。相对于传统的一体式雾化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于雾化组件与PCBA组件的连接处设置有吸油件,能够有效的吸附雾化组件渗漏反流的雾化液和/或冷凝液,避免雾化液及冷凝液会直接流到PCBA组件,对PCBA组件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雾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雾化器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雾化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雾化器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漏油的问题,一方面,用户在使用雾化器时烟雾通道内会产生冷凝雾化液,由于重力的作用,冷凝雾化液会沿着烟雾通道反流到雾化器的电芯或芯片中,有电池短路的风险;一方面,用户在把玩雾化器时,不但可以吸烟,而且可能倒吹,使烟雾通道内更多的冷凝雾化液进入电芯或芯片中,使漏油量激增,从而引发短路风险;另一方面,传统一体式雾化器,油仓气道下面是空的,直接连接电芯,雾化液及冷凝液会直接流到电芯或芯片,对电芯或芯片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雾化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漏油现象,雾化液及冷凝液会直接流到电芯或芯片,对电芯或芯片造成损坏。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组件、PCBA组件与外壳,所述雾化组件与PCBA组件通过防漏油组件连接,所述外壳罩设于所述雾化组件、PCBA组件外,其中,所述防漏油组件包括连接支架、弹针与吸油件,所述连接支架包括支架部、与所述支架部一体成型的第一筋位部与第二筋位部,所述弹针安装于所述第一筋位部与第二筋位部上,所述第一筋位部与第二筋位部之间设置有吸油件,且所述吸油件位于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PCBA组件的连接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筋位部、第二筋位部与支架部构成安置槽,所述吸油件放置于所述安置槽中,且所述吸油件的高度低于第一筋位部与第二筋位部的高度。进一步地,所述PCBA组件包括控制板、电芯与咪头,所述连接支架、电芯与咪头依次固定于所述控制板上,且所述PCBA组件与所述外壳之间的空隙形成第一气道与第二气道。进一步地,所述支架部上开设有两个通孔,两个所述通孔位于电芯的两侧,所述第一气道、第二气道与雾化组件通过两个所述通孔连通。进一步地,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雾化管、发热件、顶部盖件与底部盖件,所述顶部盖件、底部盖件分别设置于储油仓两端,所述储油仓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雾化管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顶部盖件、底部盖件,所述发热件连接于所述雾化管与所述底部盖件,所述底部盖件与所述弹针连接处设置有电极。进一步地,所述顶部盖件上设置有吸嘴口,所述底部盖件上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雾化管与吸嘴口、通气孔形成出气道,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出气道,所述出气道位于所述吸油件正上方。进一步地,所述咪头上设置有咪头硅胶,所述咪头硅胶周侧设置有密封筋位,所述咪头硅胶远离所述控制板一侧设置有凸台。进一步地,还包括底盖,所述底盖上设置有与所述咪头硅胶相适配的安装槽,所述底盖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咪头硅胶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组件、PCBA组件与外壳,所述雾化组件与PCBA组件通过防漏油组件连接,所述外壳罩设于所述雾化组件、PCBA组件外,其中,所述防漏油组件包括连接支架、弹针与吸油件,所述连接支架包括支架部、与所述支架部一体成型的第一筋位部与第二筋位部,所述弹针安装于所述第一筋位部与第二筋位部上,所述第一筋位部与第二筋位部之间设置有吸油件,且所述吸油件位于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PCBA组件的连接处。相对于传统的一体式雾化器,本技术于雾化组件与PCBA组件的连接处设置有吸油件,能够有效的吸附雾化组件渗漏反流的雾化液和/或冷凝液,避免雾化液及冷凝液会直接流到PCBA组件,对PCBA组件造成损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沿图1的A-A方向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防漏油组件与PCBA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爆炸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组件1、PCBA组件2与外壳3,雾化组件1与PCBA组件2通过防漏油组件4连接,外壳3罩设于雾化组件1、PCBA组件2外,其中,防漏油组件4包括连接支架401、弹针402与吸油件403,连接支架401包括支架部4011、与支架部4011一体成型的第一筋位部4012与第二筋位部4013,弹针402安装于第一筋位部4012与第二筋位部4013上,第一筋位部4012与第二筋位部4013之间设置有吸油件403,且吸油件403位于雾化组件1与PCBA组件2的连接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吸油件403可以为吸油棉或者其他吸油物品,同样的本实施例中的雾化液可以是烟油或者药液等其他可以雾化的材料。本实施例中,连接支架401包括支架部4011、与支架部4011一体成型的第一筋位部4012与第二筋位部4013,弹针402安装于第一筋位部4012与第二筋位部4013上,可以对弹针402起到保护作用,同于便于与其他的零部件电性连接,同时第一筋位部4012与第二筋位部4013之间设置有吸油棉,能有效地吸附雾化组件1渗漏流出的雾化液与冷凝液,避免雾化液及冷凝液会直接流到PCBA组件2上,损坏其功能。进一步地,第一筋位部4012、第二筋位部4013与支架部4011构成安置槽4015,吸油件403放置于安置槽4015中,且吸油件403的高度低于第一筋位部4012与第二筋位部4013的高度。本实施中,吸油件403为吸油棉,吸油棉的高度低于第一筋位部4012与第二筋位部4013的高度,确保即使吸油棉上吸附有雾化液,也不会轻易往下流,结构简单、易组装且改善效果佳。进一步地,PCBA组件2包括控制板201、电芯202与咪头203,连接支架401、电芯202与咪头203依次固定于控制板201上,且与外壳3形成第一气道001与第二气道002。进一步地,支架部4011上开设有两个通孔4014,两个通孔4014位于电芯202的两侧,第一气道001、第二气道002与雾化组件1通过两个通孔4014连通。本实施中,雾化组件1与第一气道001、第二气道002通过两个通孔4014连通,经过连接支架401上的第一筋位部4012与第二筋位部4013,在雾化组件1与第一气道001、第二气道002连接处有一拐角003,即使吸油件403上吸附有雾化液,也不会轻易往下渗漏。可以保证冷凝液与雾化液难以流到电芯202或芯片上。进一步地,雾化组件1包括雾化管101、发热件102、顶部盖件103与底部盖件104,顶部盖件103、底部盖件104分别设置于储油仓105两端,储油仓105设置于外壳3内,雾化管101两端分别连接于顶部盖件103、底部盖件104,发热件102连接于雾化管101与底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组件、PCBA组件与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与PCBA组件通过防漏油组件连接,所述外壳罩设于所述雾化组件、PCBA组件上,其中,所述防漏油组件包括连接支架、弹针与吸油件,所述连接支架上包括支架部、与所述支架部一体成型的第一筋位部与第二筋位部,所述弹针安装于所述第一筋位部与第二筋位部上,所述第一筋位部与第二筋位部之间设置有吸油件,且所述吸油件位于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PCBA组件的连接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组件、PCBA组件与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与PCBA组件通过防漏油组件连接,所述外壳罩设于所述雾化组件、PCBA组件上,其中,所述防漏油组件包括连接支架、弹针与吸油件,所述连接支架上包括支架部、与所述支架部一体成型的第一筋位部与第二筋位部,所述弹针安装于所述第一筋位部与第二筋位部上,所述第一筋位部与第二筋位部之间设置有吸油件,且所述吸油件位于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PCBA组件的连接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筋位部、第二筋位部与支架部构成安置槽,所述吸油件放置于所述安置槽中,且所述吸油件的高度低于第一筋位部与第二筋位部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CBA组件包括控制板、电芯与咪头,所述连接支架、电芯与咪头依次固定于所述控制板上,且与所述外壳形成第一气道与第二气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部上开设有两个通孔,两个所述通孔位于电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志坚丁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奇思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