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可主动排除残余气体的闭式油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4673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6: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主动排除残余气体的闭式油箱,包括油舱壳体,油路接口,隔离胶囊,调压气路接口,气阀安装口,压力传感器,气泵,气路单向阀,气路电磁阀,气阀下壳体,浮力柱,密封垫,底托,压环,气阀上壳体,排气单项阀。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主动调节气压的方式,以气体腔的设定气压为特征值进行判断,实现闭式油箱的注油、进油、排气三种工作阶段。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浮力柱随油液液面上升并挤压密封垫的途径,实现主动排除残余气体通道的机械式自动开闭。余气体通道的机械式自动开闭。余气体通道的机械式自动开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主动排除残余气体的闭式油箱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海洋无人航行器集成液压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主动排除残余气体的闭式油箱。

技术介绍

[0002]海洋无人航行器通常指在海面、水下航行的无人移动平台。相比载人移动平台,海洋无人航行器具有更强的机动能力,可执行如翻滚、横斜转弯、俯仰姿态调节等大幅度机动动作。为保证海洋无人航行器在执行大幅度机动时,其集成液压系统可获取连续的油液供给,闭式油箱,即油箱内部的油液与外界环境大气隔离方案成为海洋无人航行器集成液压系统的方案之一。
[0003]在闭式集成液压系统及油箱长期循环使用后,会出现管阀中残余气体以及油液析出气体聚集至闭式油箱的现象,此现象导致了闭式液压系统效率下降、油箱油量体积检测偏差、油量基准零位偏移,对海洋无人航行器集成液压系统的长期运行带来严重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简单、轻量化的具有可主动排除残余气体的闭式油箱,对提高海洋无人航行器集成液压系统的长期使用性能具有重要作用。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主动排除残余气体的闭式油箱,其特征在于,由油箱主体单元、气压调节单元、气阀单元组成;所述油箱主体单元包括油舱壳体(1)、油路接口(2)、隔离胶囊(3)、调压气路接口(4)、气阀安装口(5);气压调节单元包括压力传感器(6)、气泵(7)、气路单向阀(8)、气路电磁阀(9);气阀单元包括气阀下壳体(10)、浮力柱(11)、密封垫(12)、底托(13)、压环(14)、气阀上壳体(15)、排气单项阀(16);所述油舱壳体(1)构成闭式油箱的封闭内腔,在油舱壳体(1)内腔放置有隔离胶囊(3);隔离胶囊(3)将油舱壳体(1)内腔分割为油液腔(17)与气体腔(18)两部分,隔离胶囊(3)实现闭式油箱油液腔(17)中油液与外界空间气体的物理隔离;所述油路接口(2)、调压气路接口(4)设置于油舱壳体(1)的底端;油路接口(2)与油液腔(17)相通连,闭式油箱中的液压油经油路接口(2)进入航行器的液压系统管路;调压气路接口(4)与气体腔(18)相连通,气压调节单元经调压气路接口(4)向气体腔(18)注入或排出气体,以调节闭式油箱气压;所述气阀安装口(5)位于油舱壳体(1)顶端正上方;气阀单元安装于气阀安装口(5)处;气阀下壳体(10)与油舱壳体(1)的顶部相连;气阀下壳体(10)内侧为回转锥形面,内部设置有内孔;所述浮力柱(11)放置在气阀下壳体(10)的内孔中,浮力柱(11)能够随油液面高度变化在气阀下壳体(10)内孔中竖向游动;所述网状底托(13)安装在气阀下壳体(10)内孔下端开口处,作为浮力柱(11)的游动行程下端限位面;密封垫(12)由压环(14)按压在气阀下壳体(10)内孔上端开口处,作为浮力柱(11)的游动行程上端限位面;密封垫(12)中部轴线处设有排气细孔;排气单项阀(16)安装于气阀上壳体(15)上端面以防止外界气体经气阀安装口(5)进入闭式油箱的油液腔(17);所述气压调节单元位于油舱壳体(1)外部;所述传感器(6)、气泵(7)、气路单向阀(8)、气路电磁阀(9)依次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主动排除残余气体的闭式油箱,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亚楠李博王树新刘冰汐张宏伟刘玉红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