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超高强双相耐蚀搅拌罐用钢及其生产工艺,属于钢材制备技术领域,钢的化学成分以质量分数计为:C:0.20%~0.24%、S:1.50%~1.75%、Mn:1.80%~2.10%、Alt:0.030%~0.065%、P:≤0.015%,S:≤0.004%,B:0.0005%~0.0009%,Sb:0.08%~0.12%,Sn:0.020%~0.035%,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具有易成形、高强度、高耐磨性及良好耐蚀性和可焊性等优点,解决了高强度钢板冷成形开裂、焊接后热影响区软化、耐磨性能和耐蚀性差、罐体偏重等问题;钢板性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避免在加压过程中出现鼓包或者塌陷缺陷。者塌陷缺陷。者塌陷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高强双相耐蚀搅拌罐用钢及其生产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钢材制备
,特别涉及一种超高强双相耐蚀搅拌罐用钢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是用来运送建筑用混凝土的专用卡车;由于它的外形,也常被称为田螺车。这类卡车上都装置圆筒型的搅拌筒以运载混合后的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会始终保持搅拌筒转动,以保证所运载的混凝土不会凝固。运送完混凝土后,通常都会用水冲洗搅拌筒内部,防止硬化的混凝土占用空间。目前搅拌罐用钢一般采用Q355B材料,强度偏低,不利于轻量化,部分企业开始使用抗拉强度520MPa钢材,少数企业进行了900MPa超高强搅拌罐的生产试制。现有专利技术公开了抗拉强度级别520MPa
‑
650MPa搅拌罐用钢的生产技术,而更高强度级别的搅拌罐用钢产品未见报道。
[0003]为了满足搅拌罐用钢的高强度、长寿命、易成形、轻量化的需求,采用更高强度的钢材制造不同体积的搅拌罐是下一步发展方向。搅拌罐用钢不仅要求高强度,还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板形、冷成形性能、焊接性能等,目前搅拌罐用钢一般采用的Q355B。
[0004]申请人在专利技术过程中发现:Q355B材料强度偏低、焊接后易软化,由于采用高碳当量设计,组织中存在明显的带状组织,冷成形易开裂和疲劳寿命低等问题;另外由于强度偏低,在服役过程中极易出现磨损报废,影响罐体的使用寿命。
[0005]而传统超高强钢主要以回火马氏体组织为基体,采用在线淬火或离线热处理工艺进行生产,钢板具有较高的屈强比,不利于搅拌罐的制罐成形和拼焊。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超高强双相耐蚀搅拌罐用钢及其生产工艺。
[000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高强双相耐蚀搅拌罐用钢,所述钢的化学成分以质量分数计为:
[0008]C:0.20%~0.24%、S:1.50%~1.75%、Mn:1.80%~2.10%、Alt:0.030%~0.065%、P:≤0.015%,S:≤0.004%,B:0.0005%~0.0009%,Sb:0.08%~0.12%,Sn:0.020%~0.035%,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0009]可选的,所述钢的化学成分以质量分数计为:
[0010]C:0.21%~0.23%、S:1.55%~1.70%、Mn:1.90%~2.00%、Alt:0.040%~0.055%、P:≤0.015%,S:≤0.004%,B:0.0006%~0.0008%,Sb:0.09%~0.11%,Sn:0.025%~0.030%,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0011]可选的,所述钢的金相组织以体积分数计为:55%以上的贝氏体、35%以上的多边形铁素体和5%以下的M
‑
A组元。
[0012]可选的,所述多边形铁素体的晶粒尺寸为3.8μm~5.5μm。
[0013]基于同一专利技术构思,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超高强双相耐蚀搅拌罐用钢的生产工艺,所述工艺包括:
[0014]获得所述超高强双相耐蚀搅拌罐用钢的铸坯;
[0015]将所述铸坯进行铸坯再加热、粗轧、精轧连轧、冷却、卷取、缓冷和开平,获得超高强双相耐蚀搅拌罐用钢。
[0016]可选的,所述铸坯再加热中,采用热装热送工艺,入炉温度≥600℃,铸坯再加热温度控制在1180℃~1220℃,加热时间<180min。
[0017]可选的,所述粗轧中,采用6道次进行轧制,粗轧的出口温度为980℃~1030℃。
[0018]可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精扎连轧中,采用6机架连续轧制,控制精轧的中间坯厚度为40mm~54mm,精轧的入口温度为980℃~1030℃,精扎的出口温度为810℃~840℃。
[0019]可选的,所述冷却中,采用四段冷却,第一段冷却:空冷至750℃,第二段冷却:水冷至680℃,第三段冷却:空冷至550℃,第四段冷却:水冷至350℃。
[0020]可选的,所述卷取温度为310℃~350℃。
[002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002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超高强双相耐蚀搅拌罐用钢,钢的化学成分以质量分数计为:C:0.20%~0.24%、S:1.50%~1.75%、Mn:1.80%~2.10%、Alt:0.030%~0.065%、P:≤0.015%,S:≤0.004%,B:0.0005%~0.0009%,Sb:0.08%~0.12%,Sn:0.020%~0.035%,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采用中高含量的C、Si、Mn设计,充分发挥C、Si、Mn的廉价的强化作用提高强度,通过添加高Si提高铁素体比例和耐蚀性,添加少量B元素获得贝氏体组织,采用Sb
‑
Sn复合添加的微合金化思路,有效控制和降低了合金成本,具有易成形、高强度、高耐磨性及良好耐蚀性和可焊性等优点,解决了高强度钢板冷成形开裂、焊接后热影响区软化、耐磨性能和耐蚀性差、罐体偏重等问题;钢板性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避免在加压过程中出现鼓包或者塌陷缺陷。
[0023]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超高强双相耐蚀搅拌罐用钢的金相组织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文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具体阐述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各种效果将由此更加清楚地呈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非限制本专利技术。
[0027]在整个说明书中,除非另有特别说明,本文使用的术语应理解为如本领域中通常
所使用的含义。因此,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含义。若存在矛盾,本说明书优先。
[0028]除非另有特别说明,本专利技术中用到的各种原材料、试剂、仪器和设备等,均可通过市场购买得到或者可通过现有方法制备得到。
[0029]搅拌罐需满足高强度、长寿命、易成形和轻量化等需求,其制备钢材不仅要求高强度,还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板形、冷成形性能、焊接性能等,目前搅拌罐用钢一般采用的Q355B,申请人在专利技术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有以下几方面不足:(1)钢材强度级别低,搅拌罐的罐体厚度较大,导致整个罐体和搅拌车难以实现轻量化;(2)钢材的耐磨性能差,罐体在服役过程中磨损严重,影响使用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高强双相耐蚀搅拌罐用钢,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的化学成分以质量分数计为:C:0.20%~0.24%、S:1.50%~1.75%、Mn:1.80%~2.10%、Alt:0.030%~0.065%、P:≤0.015%,S:≤0.004%,B:0.0005%~0.0009%,Sb:0.08%~0.12%,Sn:0.020%~0.035%,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强双相耐蚀搅拌罐用钢,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的化学成分以质量分数计为:C:0.21%~0.23%、S:1.55%~1.70%、Mn:1.90%~2.00%、Alt:0.040%~0.055%、P:≤0.015%,S:≤0.004%,B:0.0006%~0.0008%,Sb:0.09%~0.11%,Sn:0.025%~0.030%,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强双相耐蚀搅拌罐用钢,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的金相组织以体积分数计为:55%以上的贝氏体、35%以上的多边形铁素体和5%以下的M
‑
A组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高强双相耐蚀搅拌罐用钢,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形铁素体的晶粒尺寸为3.8μm~5.5μm。5.一种如权利要求1
‑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辉,刘锟,牛涛,周娜,吴科敏,郭子锋,张旭,郭慧敏,吕利鸽,田志红,李飞,王松涛,
申请(专利权)人: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