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量化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及回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04046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其一公开一种减量化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包括与垃圾刺破机构连接的垃圾进料机构、与一级垃圾过滤机构连接的垃圾刺破机构、与第一垃圾分排机构连接的一级垃圾过滤机构、与第一垃圾单分机构连接的第一垃圾分排机构、与第一垃圾回收机构连接的第一垃圾单分机构、第一垃圾回收机构、与第一垃圾回收机构连接的第一垃圾转运机构和位于第一垃圾单分机构上的第一垃圾检测机构;其智能程度高,回收效率高;其二公开一种减量化垃圾分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不同材质的垃圾外壳上喷涂不同荧光涂料;将垃圾进行初步筛选和分离;垃圾分隔成多排间隔分布的垃圾;将垃圾分隔成单个的垃圾;对单个垃圾进行检测;对检测后垃圾进行收集;其分类方式可靠高效。其分类方式可靠高效。其分类方式可靠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量化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及回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垃圾回收机械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减量化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及回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行业标准,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物。主要包括塑料:废容器塑料、包装塑料等塑料制品。比如各种塑料袋、塑料瓶、泡沫塑料、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等;金属:各种类别的废金属物品。如铁制易拉罐、铁皮罐头盒、铅皮牙膏皮、废电池等;玻璃:有色和无色废玻璃制品。
[0003]现有的垃圾分类都是将垃圾进行破碎后将金属吸附出来后进行焚烧掩埋这种处理方式十分的不环保;但是由于垃圾中种类繁多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所以使得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变得难以实施。
[0004]有鉴于此,本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其一在于提供一种减量化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其智能程度高,回收效率高。
[0006]其二在于提供一种减量化垃圾分类方法,其分类方式可靠高效。
[0007]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0008]一种减量化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包括垃圾进料机构、垃圾刺破机构、一级垃圾过滤机构、第一垃圾分排机构、第一垃圾单分机构、第一垃圾回收机构、第一垃圾转运机构和第一垃圾检测机构;所述垃圾进料机构输出端与垃圾刺破机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垃圾刺破机构输出端与一级垃圾过滤机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一级垃圾过滤机构输出端与第一垃圾分排机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垃圾分排机构输出端与第一垃圾单分机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垃圾单分机构输出端与第一垃圾转运机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垃圾转运机构输出端与第一垃圾回收机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垃圾检测机构位于所述第一垃圾单分机构下游的上方。
[0009]进一步,所述垃圾进料机构包括承载平台和垃圾夹持机构;所述承载平台上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形成有垃圾进口;所述承载平台下方与所述凹槽相对应处形成有垃圾出口;所述垃圾进口与所述垃圾出口相连通。
[0010]进一步,所述垃圾进料机构还包括位于凹槽开口处的伸缩开关板和位于凹槽内的密封机构;所述伸缩开关板与所述凹槽侧壁滑动连接。
[0011]进一步,所述垃圾夹持机构包括分别位于承载平台对应凹槽两侧的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夹持组件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对向设置;所述第一夹持组件结
构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相同。
[0013]进一步,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夹持固定座、夹持滑动座、夹持移动座和夹持头;所述夹持固定座上表面形成有夹持滑动槽,所述夹持滑动座与夹持滑动槽滑动连接;夹持滑动座朝向第二夹持组件的一面形成有夹持移动槽,所述夹持移动座与所述夹持移动槽滑动连接;所述夹持头位于所述夹持移动座的输出端。
[0014]进一步,所述凹槽为矩形凹槽;所述密封机构包括第一顶出密封机构、第二顶出密封机构、第三顶出密封机构和第四顶出密封机构;所述第一顶出密封机构、第二顶出密封机构、第三顶出密封机构和第四顶出密封机构分别位于凹槽的一侧;所述第一顶出密封机构与所述第二顶出密封机构结构相同;所述第三顶出密封机构与所述第四顶出密封机构结构相同。
[0015]进一步,所述第一顶出密封机构包括第一顶出密封油缸,以及与矩形垃圾进口长边长度相同的第一密封条;所述第一顶出密封油缸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密封条相连接;所述第三顶出密封机构包括第二顶出密封油缸,以及与矩形垃圾进口短边长度相同的第二密封条;所述第二顶出密封油缸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密封条相连接。
[0016]进一步,所述垃圾刺破机构包括第一输送带、转动辊和承载框体;所述承载框体位于所述第一输送带的上方连接在一起,所述转动辊与所述承载框体转动连接在一起,所述转动辊表面形成多个有锥形刺。
[0017]进一步,所述一级垃圾过滤机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过滤承载体和多个转动连接在两个所述过滤承载体之间的运输辊;各所述运输辊间隔设置或者各所述运输辊间隔逐渐增大。
[0018]进一步,所述第一垃圾分排机构包括第二输送带,位于第二输送带输出端下方的第一垃圾过渡体,以及位于第一垃圾过渡体的内第三输送带;所述第三输送带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三输送带宽度长度相等且相平行的第一隔板;多个所述第一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三输送带上。
[0019]进一步,所述第一垃圾过渡体包括位于第二输送带输出端下方的第一垃圾存储段和承载第三输送带的第一倾斜段;所述第一垃圾储存段和第一倾斜段相连通。
[0020]进一步,所述第一垃圾过渡体还包括位于第一倾斜段输出端的第一导向段;所述第一导向段输出端与第一垃圾单分机构相连接。
[0021]进一步,所述第一垃圾单分机构包括第四输送带,位于第四输送带输出端下方的第二垃圾过渡体,以及位于第二垃圾过渡体的内第五输送带;所述第三输送带输出端与所述第四输送带输入端的侧壁连接在一起;所述第四输送带的宽度和所述第五输送带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隔板的宽度;所述第五输送带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五输送带宽度长度相等且相平行的第二隔板;多个所述第二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五输送带上。
[0022]进一步,所述第二垃圾过渡体包括位于第四输送带输出端下方的第二垃圾存储段和承载第五输送带的第二倾斜段;所述第二垃圾储存段和第二倾斜段相连通。
[0023]进一步,所述第二垃圾过渡体还包括位于第二倾斜段输出端的第二导向段;所述第二导向段输出端与第一垃圾转运机构相连接。
[0024]进一步,所述第一垃圾转运机构包括第六输送带,以及多个位于第六输送带且间隔设置的左右移动输送带;所述第六输送带形成有多个容置左右移动输送带的转运容置
框。
[0025]进一步,所述第一垃圾检测机构位于第二倾斜段下游的上方。
[0026]进一步,所述第一垃圾回收机构包括第一收集机构、第二收集机构、第三收集机构和第四收集机构。
[0027]进一步,所述第一收集机构包括第一回收输送带和第一收集仓,所述第一回收输送带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收集仓连接在一起;
[0028]所述第二收集机构包括第二回收输送带和第二收集仓,所述第二回收输送带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收集仓连接在一起;
[0029]所述第三收集机构包括第三回收输送带和第三收集仓,所述第三回收输送带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收集仓连接在一起;
[0030]所述第四收集机构包括第四回收输送带和第四收集仓,所述第四回收输送带输出端与所述第四收集仓连接在一起;
[0031]所述第三回收输送带位于所述第四回收输送带的上方,所述第三回收输送带具有磁吸性;
[0032]所述第一回收输送带和所述第二回收输送带分别位于所述第六输送带的两侧;所述第一回收输送带和所述第二回收输送位于所述第六输送带上最高处所述左右移动输送带的下方;
[0033]所述第四回收输送带位于所述第六输送带的输出端。...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量化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垃圾进料机构、垃圾刺破机构、一级垃圾过滤机构、第一垃圾分排机构、第一垃圾单分机构、第一垃圾回收机构、第一垃圾转运机构和第一垃圾检测机构;所述垃圾进料机构输出端与垃圾刺破机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垃圾刺破机构输出端与一级垃圾过滤机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一级垃圾过滤机构输出端与第一垃圾分排机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垃圾分排机构输出端与第一垃圾单分机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垃圾单分机构输出端与第一垃圾转运机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垃圾转运机构输出端与第一垃圾回收机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垃圾检测机构位于所述第一垃圾单分机构的下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量化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进料机构包括承载平台和垃圾夹持机构;所述承载平台上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形成有垃圾进口;所述承载平台下方与所述凹槽相对应处形成有垃圾出口;所述垃圾进口与所述垃圾出口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量化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进料机构还包括位于凹槽开口处的伸缩开关板和位于凹槽内的密封机构;所述伸缩开关板与所述凹槽侧壁滑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减量化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夹持机构包括分别位于承载平台对应凹槽两侧的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量化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对向设置;所述第一夹持组件结构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减量化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夹持固定座、夹持滑动座、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林钦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名盛美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