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温储油罐顶保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28401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高温储油罐顶保温结构,包括罐体及设置在罐体顶部的储罐顶板,所述储罐顶板下方所在的罐体内设置有保温装置,保温装置与罐体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机构,储罐顶板与保温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高温储油罐顶保温结构,通过在罐体内顶部设置保温装置,并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可以将保温装置固定在罐体内顶部,既可以对储油灌顶面进行有效保温,相对于传统的罐顶外敷保温层方式而言,又可以避免操作人员、恶劣天气对保温层的破坏,同时可以采取常规储罐的方式提供罐顶操作平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温储油罐顶保温结构
本技术涉及储油罐
,尤其涉及一种高温储油罐顶保温结构。
技术介绍
大型高温油罐(设计温度90℃~250℃,容积不大于20000m3)在炼化企业广泛应用,如渣油罐、重油罐等,大型储罐的保温一方面减少了热量的损失,一方面也是一种对操作人员的防护。储罐的保温往往采取在罐外敷设保温材料如岩棉、硅酸铝等,然后覆盖铁皮或铝皮等。而大型储罐的罐顶还是操作面,操作人员需要站在罐顶上进行维保工作。目前高温储油罐罐罐顶保温有如下缺陷:1、罐顶敷设保温层后操作人员站在保温层上不安全,为此往往需要设置较复杂的梯子平台钢结构;2、罐顶外敷设保温层后操作人员经常在保温层上行走易破坏保温层;3、罐顶保温层易遭恶劣天气破坏;4、保温层覆盖在罐顶外面,罐顶的变形、焊缝的泄漏无法有效观察并及时发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高温储油罐顶保温结构,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温储油罐顶保温结构,包括罐体及设置在罐体顶部的储罐顶板,所述储罐顶板下方所在的罐体内设置有保温装置,保温装置与罐体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机构,储罐顶板与保温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机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保温装置包括承载件及保温层,所述承载件水平设置在罐体内顶端,所述保温层固定安装在承载件上表面,所述保温层为岩棉、玻璃棉或硅酸铝中的一种或多种,承载件为不锈钢材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保温装置还包括防护层,所述防护层设置在保温层上表面,且防护层为不锈钢材质。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承载件底部还设置有横梁。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承载件包括承载圆盘,承载圆盘周圈向下垂直延伸形成有凸缘,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连接环及连接筒套,所述连接环的外周圈与罐体内周壁固定连接,连接筒套竖直设置在连接环内,且连接筒套的外周壁与连接环的内周圈固定连接,连接环底部设置有与连接筒套相连接的加强筋,连接筒套套接在凸缘外圈,凸缘外周圈上竖直设置有若干第一长圆孔,连接筒套与凸缘之间通过第一长圆孔连接有第一螺栓。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储罐顶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拱顶主梁,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分别连接保温装置及拱顶主梁,所述第二连接机构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板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拱顶主梁固定连接,另一端竖直朝向保温装置,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长圆孔,第二连接板的下端依次穿过防护层及保温层并与承载件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的上端与第一连接板之间通过第二长圆孔连接有第二螺栓。优选的,所述储罐顶板上设置有多个排气孔,排气孔上设置有阀门。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公开的高温储油罐顶保温结构,通过在罐体内顶部设置保温装置,并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可以将保温装置固定在罐体内顶部,既可以对储油灌顶面进行有效保温,相对于传统的罐顶外敷保温层方式而言,又可以避免操作人员、恶劣天气对保温层的破坏,同时可以采取常规储罐的方式提供罐顶操作平台。(2)本技术的承载件设置为不锈钢材质,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隔热效果,延缓热量传递到保温层,通过在保温层上表面设置防护层,防护层同样设置为不锈钢材质,一方面,不锈钢材质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对保温层进行防护,防止操作人员进入罐体内,在保温层上行走对保温层造成破坏。(3)采用连接筒套与凸缘之间通过第一长圆孔连接有第一螺栓,来构成第一连接机构;采用第二连接板的上端与第一连接板之间通过第二长圆孔连接有第二螺栓,来构成第二连接机构,第一连接机构对保温装置进行横向支撑固定,第二连接机构对保温装置进行竖向支撑固定,同时保温层在受热膨胀变形时,可以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上下移动,从而减少对罐体及储罐顶板的拉应力,提高储油罐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高温储油罐顶保温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B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温储油罐顶保温结构,包括罐体1及设置在罐体1顶部的储罐顶板2,储罐顶板2铰接在罐体1顶部,储罐顶板2下方所在的罐体1内设置有保温装置3,保温装置3与罐体1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机构4,储罐顶板2与保温装置3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机构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罐体1内顶部设置保温装置3,同时第一连接机构4对保温装置3进行横向支撑固定,第二连接机构5对保温装置3进行竖向支撑固定,可以将保温装置3固定在罐体1内顶部,对储油灌顶面进行有效保温。相对于传统的罐顶外敷保温层方式而言,又可以避免操作人员、恶劣天气对保温层的破坏,同时可以采取常规储罐的方式提供罐顶操作平台。在本实施例中,保温装置3包括承载件31及保温层32,承载件31水平设置在罐体1内顶端,保温层32固定安装在承载件31上表面。作为优选,保温层32为岩棉、玻璃棉或硅酸铝中的一种或多种,保温层32中的保温材料采用上述一种或多种进行混合,也可以间隔多层布置,提高保温效果。承载件31为不锈钢金材质,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隔热效果,延缓热量传递到保温层32。进一步的,保温装置3还包括防护层33,防护层33设置在保温层32上表面,且防护层33为不锈钢材质。不锈钢材质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对保温层32进行防护,防止操作人员进入罐体1内,在保温层32上行走对保温层32造成破坏。优选的,承载件31底部还设置有横梁6,从而对承载件31起到支撑作用,防止承载件31变形。参照附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承载件31包括承载圆盘311,承载圆盘311周圈向下垂直延伸形成有凸缘312,承载圆盘311的上表面用来承载保温层32,第一连接机构4包括连接环41及连接筒套42,连接环41的外周圈与罐体1内周壁固定连接,连接筒套42竖直设置在连接环41内,且连接筒套42的外周壁与连接环41的内周圈固定连接,连接环41底部设置有与连接筒套42相连接的加强筋44,通过设置加强筋44,可以使连接环41和连接筒套42之间结构稳定。连接筒套42套接在凸缘312外圈,凸缘312外周圈上竖直设置有若干第一长圆孔3121,连接筒套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温储油罐顶保温结构,包括罐体(1)及设置在罐体(1)顶部的储罐顶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罐顶板(2)下方所在的罐体(1)内设置有保温装置(3),保温装置(3)与罐体(1)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机构(4),储罐顶板(2)与保温装置(3)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机构(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温储油罐顶保温结构,包括罐体(1)及设置在罐体(1)顶部的储罐顶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罐顶板(2)下方所在的罐体(1)内设置有保温装置(3),保温装置(3)与罐体(1)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机构(4),储罐顶板(2)与保温装置(3)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机构(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温储油罐顶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装置(3)包括承载件(31)及保温层(32),所述承载件(31)水平设置在罐体(1)内顶端,所述保温层(32)固定安装在承载件(31)上表面,所述保温层(32)为岩棉、玻璃棉或硅酸铝中的一种或多种,且承载件(31)为不锈钢材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温储油罐顶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装置(3)还包括防护层(33),所述防护层(33)设置在保温层(32)上表面,且防护层(33)为不锈钢材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温储油罐顶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31)底部还设置有横梁(6)。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温储油罐顶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31)包括承载圆盘(311),承载圆盘(311)周圈向下垂直延伸形成有凸缘(312),所述第一连接机构(4)包括连接环(41)及连接筒套(42),所述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玲孙海鹏徐萍萍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炼化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